導言
城市是從什么時候興起的?學術界關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防御說,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二是集市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fā)展,人們手里有了多余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來就建起了城;三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yè)、商業(yè),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農業(yè)。從事手工業(yè)、商業(yè)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fā)展。[1]
哈爾濱是中國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省轄市中管轄面積最大、管轄總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僅次于成都)。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都市,哈爾濱建筑風格別具風韻,很多歐式建筑遍布市區(qū)。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獲得解放的大城市,為解放東北乃至全國作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2月27日,被毛澤東主席公開稱贊為“共和國長子”。
1994年,哈爾濱市被確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10年,哈爾濱市成為“國家創(chuàng)新型試點城市”和“三網融合試點城市”。
2010年6月22日,哈爾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chuàng)意城市網絡認定為“音樂之都”,成為中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哈爾濱城市的主城區(qū)包括南崗區(qū)、道里區(qū)、道外區(qū)、香坊區(qū)、平房區(qū)、松北區(qū)、呼蘭區(qū)等,總面積458平方公里。區(qū)域總人口1063.5971萬,其中市區(qū)人口587.9萬(2010年統(tǒng)計數據)。
國際都市人類學會主席安薩里(Ghaus Ansari)教授在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屆全國學術討論會上的致詞中說:“在下一個世紀到來之時(指21世紀),世界所有地區(qū)將不同程度地實現城市化——在那可預見的形勢下,現存的體制將削弱到只有城市和國家,城市具有經濟潛力,而國家只具有單極化政治結構——城市需要從都市人類學的角度重新研究和分析。都市人類學研究的基礎性和整體性特征,將會為國家整體結構中城市現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解釋——整體結構中的專題研究也應該成為都市人類學研究的基礎范圍。”
“21世紀早期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地方主義、跨民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方案重新浮出水面。城市作為一個關鍵性的場景出現。在研究我們生活的世界的復雜性方面,跨學科——在合作與交流的意義上說——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類和社會。都市研究一定有助于對人類和社會整體式的理解。”[2]
今天,作為人類城市發(fā)展最高空間組織形式的“世界級都市群”開始浮出水面,其影響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線,對當今世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繼“世界五大都市群”(即以美國波士頓—華盛頓為軸線形成的東北部海岸都市群,以法國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都市群,由美國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與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等構成的北美五大湖都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形成的英國倫敦都市群)之后,在中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和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雙三角”)均在向著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行列進軍和邁進的同時,[3]哈爾濱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音樂之城,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納入世界“音樂之都”的行列。今天的哈爾濱已經同意大利北部城市“波倫亞”[4]、西班牙第四大都市塞維利亞[5]、英國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6]、比利時第三大城市水城根特[7]等同享“音樂之都”的美譽。歷史為什么會青睞哈爾濱這座移民城市?哈爾濱城市音樂是從什么時候興起和形成的?它包含著哪些基本內容?歷史為什么會采用西方音樂文化來建構哈爾濱這座音樂之城,并使它成為這座城市的基礎文化?
諸此問題,既需要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特別是建構在基督宗教基礎之上的西方音樂進行全面研究和探索,又需要對城市原有本土音樂的被擠壓以及所形成的以西方音樂為主體和以本土傳統(tǒng)音樂為輔的中心與邊緣的文化關系進行深入研究,而對于這些不同音樂種類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空間中如何形成相互借鑒、相互依托以及相互碰撞等多重關系的探索和研究,其意義是深遠的。
本研究的主題為“哈爾濱城市音樂”,旨在集中對現今哈爾濱這座城市中的音樂現象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立足于“家門口的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 at home)這個陣地,并以一種“在家鄉(xiāng)尋找陌生”的全新視角,重新看待我們所生存的城市及城市音樂,力求將哈爾濱作為一個整體,將城市及其音樂放入整個中國和國際大背景下進行研究。
本研究由碩士學位論文五部(關杰教授指導)、青年教師參與的研究兩部(關杰教授指導)以及專業(yè)人員的研究所組成。
第一章 第一節(jié)“緒論”由關杰執(zhí)筆,其中二(二)至2“‘國中之國’的‘西方音樂’在向外擴展”由劉學清執(zhí)筆;第二節(jié)“哈爾濱城市基督教儀式音樂研究”由姜卓執(zhí)筆。
第二章 第一節(jié)“從《廟會》的古樸到《山花》的爛漫——蔣祖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研究”由王曄執(zhí)筆;第二節(jié)“劉凱西洋美聲歌唱藝術研究”由張皓執(zhí)筆;第三節(jié)“張鴻勛與黑龍江省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由鄭琪文執(zhí)筆。
第三章 第一節(jié)“哈爾濱城市二人轉音樂研究”由李春宇執(zhí)筆;第二節(jié)“哈爾濱城市評劇考察和研究”由孫瑩執(zhí)筆;第三節(jié)“哈爾濱龍江皮影考察與研究”由王巖執(zhí)筆。
第四章 第一節(jié)“哈爾濱城市和美國拉斯維加斯城市街頭音樂比較研究”由孟曉蕾執(zhí)筆;第二節(jié)“哈爾濱城市流行音樂演唱會考察及研究”由楊洋執(zhí)筆。
第五章“哈爾濱音樂廳音樂文化發(fā)展進程”由梅久芳、王彤執(zhí)筆。
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對于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紕漏,懇請國內外各方專家、學者以及各界朋友們諒解、理解并批評和賜教!
我們的研究僅僅是個開始,是對哈爾濱城市中眾多音樂現象的部分研究,今后還將對此研究作更進一步的、更深入和全面的探索。
在此書出版之際,對于那些在書稿的寫作和出版中給予我們幫助和支持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關杰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htm#1.
[2] 朱里安娜·普拉托文:《從地方到全球——都市人類學的重要性》,楊春宇譯,《中國民族報》2009年8月14日。
[3] 《國際大都市群理論與中國當代城市發(fā)展》,2006年6月10日,中國文化傳媒網。
[4] 網上將博洛尼亞列為音樂之都,但沒有說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此稱號(http://wenku.baidu.com/view/5a4891659b6648d7c1c7469f.html)。
[5] 2006年3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塞維利亞“音樂之都”稱號。
[6] 2008年8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格拉斯哥“音樂之都”稱號。
[7] 2009年6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比利時第三大城市根特“音樂之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