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首頁
>
中國史詩學讀本
書名:
中國史詩學讀本
作者名:
朝戈金主編
本章字數:
1156字
更新時間:
2019-07-22 14:45:29
目錄
總序
正名雜義·史詩
摩羅詩力說
門外文談·不識字的作家
故事詩的起來
史詩
史詩問題
“藏三國”的初步介紹
一 何謂“藏三國”
二 普遍流傳的禁書
三 卷帙概略
四 格薩爾確有其人
五 引人入勝之點
六 何以叫“藏關公”
《羅摩衍那》在中國
一 《羅摩衍那》留在古代漢譯佛經中的痕跡
二 傣族
三 西藏
四 蒙古
五 新疆
結束語
談史詩《江格爾》中的《洪格爾娶親》
日出扶桑:中國上古英雄史詩發掘報告
一 引言:本文的方法
二 發掘序曲:羿與太陽原始關系的重構
三 表層結構:母題比較與羿神話整體的復原
四 深層結構:中國上古英雄史詩的讀解
五 循環模式:神話思維與史詩的再讀解
近東開辟史詩·前言
蒙古英雄史詩中馬文化及馬形象的整一性
一 人和馬同生
二 馬的超自然屬性
三 蒙古民族審美體驗的程式化表現——調馴馬的系列化描述
四 具有“反審美價值”的形象——驢子
五 史詩中的馬文化氛圍
格薩爾王與歷史人物的關系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地理位置的考察
三 歷史事件的驗證
四 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五 沒有結束的結束語
英雄的再生
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序
蒙古—突厥英雄史詩情節結構類型的形成與發展
一 蒙古—突厥英雄史詩的類型分類
二 早期英雄史詩的產生
三 中小型英雄史詩類型的發展
四 長篇英雄史詩的形成與發展
《摩訶婆羅多》譯后記
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生長的結構機制
一 中國現存史詩的演述狀況及問題的提出
二 史詩演述初始條件的設定
三 史詩結構的可持續生長功能
四 回到原點:史詩疊加單元的情節指向
五 疊加單元與相關結構理論的區別以及本文回避的內容
六 選擇《羅摩衍那·戰斗篇》的理由
七 《戰斗篇》的情節基干
八 《戰斗篇》疊加單元的一個特例
九 《戰斗篇》中的疊加單元
十 《戰斗篇》的結構模型
十一 回到本文的原點:對若干問題的解答
十二 問題的延伸:古典長篇小說中的疊加單元
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
一 “民間敘事傳統的格式化”問題:田野與文本
二 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史詩的研究視界
三 演述場域的確定:“五個在場”
四 田野工作模型的方法論意義
藏族口頭傳統的特性
一 藏族敘事傳統的淵源
二 藏族傳統詩詞格律與《格薩爾王傳》的韻律
三 藏族口傳知識的歷史與傳統
口頭傳統與書面傳統的互動和表演文本的形成過程
一 齊寶德的生活史
二 齊寶德與蟒古思故事——田野觀察與訪談
三 《鐵木爾·森德爾·巴圖爾》的文本化過程
20世紀漢語“史詩問題”探論
奧德修斯的名相
史詩觀念與史詩研究范式轉移
一 從古典學到口頭詩學
二 口傳史詩研究范式轉移
三 史詩研究在中國
結語
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范式轉換
第一節 “荷馬問題”:從作者身份的質疑到學術傳統的嬗變
第二節 阿夫多:從歌手立場到口頭詩學建構
第三節 倫洛特:從文本類型到傳統闡釋
第四節 毗耶娑:從大史詩的編訂到史詩傳統的重構
第五節 莪相:從“知識贗品”的撻伐到口頭詩歌的解讀
第六節 冉皮勒:從“他者”敘事到“自我”書寫
余論:朝向21世紀的中國史詩學術之反思
《中國史詩學讀本》選文出處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
推薦閱讀
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節節向上:怎樣把節日過得有點意義
剪紙年畫民間文化讀本
中華民俗文化:中華民居
貴州臺江苗族文化調查研究
中華文化公開課(套裝14冊)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祿
妖怪事典
上海民俗
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怪(谷臻小簡·AI導讀版)
民俗學立場的文化批評
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來自田野的民俗學研究
嶺南疍民文化景觀
中國節日志·春節(山西卷)
梅山儺祭:中國湖南新化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
类乌齐县
|
山阴县
|
浏阳市
|
溧水县
|
玛曲县
|
富阳市
|
清新县
|
曲水县
|
东兴市
|
延边
|
隆化县
|
永修县
|
庆元县
|
南京市
|
双鸭山市
|
乾安县
|
盱眙县
|
随州市
|
长兴县
|
武强县
|
江源县
|
苏尼特左旗
|
绥棱县
|
栖霞市
|
博野县
|
玉门市
|
汉沽区
|
贵港市
|
陈巴尔虎旗
|
佛学
|
察隅县
|
淮北市
|
永清县
|
双辽市
|
绥江县
|
固镇县
|
金阳县
|
阿城市
|
买车
|
曲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