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典雅與游戲之間:17世紀歐洲巴洛克文學審美張力研究
- 金瓊
- 1050字
- 2019-07-05 15:18:31
序
蔣述卓
金瓊攻讀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時已然是廣州大學的一名教師了,因為有了一定的學術基礎,也因為十分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所以在課堂上她顯得非常地認真,不僅認真記筆記,還積極地思考、發問,討論時也踴躍發言。正是這種認真與嚴謹,再加上她極好的學術悟性,她從我的課程《中外文論》的講授中得到啟發,逐漸形成了她的博士論文選題。她的博士論文從選題到寫作完成,是最為水到渠成的。寫作期間,我對她也進行了若干次的點撥,并展開過幾次討論,她每一次都能領悟并很快修正,進入寫作軌道。可以說,她是我指導起來比較省心省力并且完成質量較高的難得的幾位學生之一。
就說研究的切入角度,最初討論時她擬從審美角度去研究巴洛克文學,我覺得角度還是太寬,建議她是否能借用新批評評論詩歌的“張力”的角度去加以研究,以便能突出重點。她回去后很快做出了調整,一方面將研究對象的時間限制在17世紀的歐洲,另一方面則對“張力”問題做了深入地探索與界定,使之成為進行此課題研究的學理依據。
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如此。她并沒有局限于文學張力這一種理論與方法,而是盡力拓寬研究的視野,借用了巴赫金的“復調小說”與“狂歡化”理論以及敘事學、文藝心理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方法,從多層面去深入解釋巴洛克文學的張力結構與張力美。
我對她的這本專著是滿意的,我也經常將她的選題作為典范向后屆學生們介紹與推薦。當然,她能選做這樣的題目,也是因為她從事外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對巴洛克文學并不陌生,但能敏銳地從老師的講課中得到啟發,并延伸出一個研究課題,這完全取決于她的前理解和學術感悟力了。有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同一師門出不同的弟子,這太正常不過了,能否修行得好,則完全取決于學生自身。
我還比較滿意的就是她的謙遜好學以及嚴謹對待學術的態度與學風。博士畢業后,她并沒有急著出書,而是根據參加答辯導師們提出的意見,認真仔細地對論文作精細的修改。她也曾以此論文選題為基礎去申請過課題,雖然未中也絲毫不氣餒,她依然在不斷地完善她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她將修改得較為完善的論文以論著的方式去申請有關部門的資金資助出版時,這本高質量的著作終于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認可,納入資助出版的名單中。
現在,金瓊已邁進了教授的行列,她有了更多更大的學術平臺,也有了更大更多的責任,這本書既可視為她學術的奠基之作,也可視為她的成名之作。有了這本書做基礎,依她的學術領悟力和扎實認真的學術態度,我相信她有能力登上更高的學術臺階。
我期待著,也祝愿她的學術之路走得更遠更順更好。
201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