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金秀瑤族自治縣卷
- 陳奎元總顧問 王偉光總主編 徐平本卷主編
- 4619字
- 2019-07-05 15:02:09
第一章 神奇美麗的金秀大瑤山
大瑤山,又稱金秀瑤山、金秀大瑤山,史稱大藤瑤山、大藤山。金秀瑤族自治縣就處于廣西中部偏東的大瑤山山脈,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以大瑤山而著稱于世。因其自然資源豐富,山水風光奇特秀麗而得名“金秀”,意為“金山秀水”。金秀縣東與蒙山縣相連,南與平南縣、桂平市、武宣縣毗鄰,西與象州縣接壤,北與鹿寨縣、荔浦縣交界。截至2014年,全縣轄3鎮7鄉77個村民委4個社區,總面積2518平方公里,總人口15.46萬人,其中瑤族人口占34.8%。金秀縣內瑤族、壯族和漢族大約各占1/3,是一個以瑤族為主體,漢族及壯族占相對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地。瑤族中有盤瑤、茶山瑤、花籃瑤、山子瑤和坳瑤5個支系,是世界瑤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縣份和瑤族主要聚居縣之一。金秀大瑤山因瑤族文化和民俗風情保持得十分完整,孕育出了獨特的瑤族文化,被譽為“世界瑤都”。
金秀瑤族自治縣所在的大瑤山,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民俗獨特,又被譽為“嶺南桂冠”。新中國成立后,金秀大瑤山在全國瑤族地區率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第一個成立瑤族自治縣。1952年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后改為金秀瑤族自治縣。歷史上長期的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隔閡,使金秀大瑤山顯得神秘莫測,外界對大瑤山深處的瑤族知之甚少。
一 自然界的“四庫全書”
金秀瑤族自治縣處于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交會處,地質構造古老,氣候多樣,物種豐富,土地肥沃。自然環境相對人為破壞較少,保存有以森林資源為主體的,包括林業、水能、動植物、氣候、旅游等方面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金秀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17℃—21℃之間,舒適宜人,是旅游、避暑、休閑、度假、養生的理想圣地。據環保部門監測,金秀境內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66000個/平方厘米,平均含量達到9194個/平方厘米,是平原、城市地區的20多倍,大氣空氣質量優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境內林木蒼莽,郁郁蔥蔥,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目前已知的植物資源有2335種,動物資源有1226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活化石”瑤山鱷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等珍稀動物12種,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活化石”銀杉、桫欏等珍稀植物24種,是我國僅次于云南西雙版納的第二大“生物基因庫”。此外,金秀擁有的藥用類植物達1351種,占亞熱帶區系組成植物種類的86%,是廣西中草藥品種最齊全的縣份,也是廣西最大的藥物基因庫。
金秀縣有耕地面積21.57萬畝,森林面積329.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4%。作為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金秀境內共有集雨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5條,呈放射狀分別流向周邊5市8縣(市、區),擔負著近5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130多公頃良田的灌溉。水質大多能滿足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有“天然綠色水庫”稱號,其中水源林面積158.59萬畝,年產水量達25.7億立方米,是廣西最大、最重要的水源林區。金秀縣城因處于大瑤山腹地,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貫徹“環保先行”,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斷加強和鞏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全縣經濟社會的基礎地位,天然水源林和國家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
自1988年以來,金秀大瑤山先后被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珠江流域防護林源頭示范縣、中國八角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優秀旅游縣等,被專家譽為“萬寶山”。近幾年來,金秀縣的經濟發展不以GDP為主,而是采取“差別考核”的辦法,重點考核生態環境下的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和保護成為重中之重。金秀縣“水庫”、“碳庫”、“氧庫”、“物種基因庫”的“四庫”生態價值內涵逐漸獲得認同,生態資源逐漸向生態資本、生態效益轉化,生態地位更加穩固,“圣堂仙境,生態瑤都”成為世人今天對金秀的贊譽。
二 “世界瑤都”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境內的瑤族約280萬,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和江西等省(區)的130多個縣市。長期以來,廣西一直是中國瑤族居住最多的省區,廣西瑤族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馬、都安、大化、富川、恭城等六個瑤族自治縣。金秀大瑤山瑤族人口5.38萬,約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2%,雖然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作為世界瑤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縣,可以說在中國瑤學研究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金秀瑤族自治縣也被譽為“世界瑤都”,學界有“世界瑤族文化的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文化的中心在廣西,廣西瑤族文化的中心在金秀”之說。[1]
(一)金秀大瑤山是中國瑤族比較典型的聚居地
歷史上,瑤族一直與漢、壯、苗、侗等民族雜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在瑤族所居住的130多個縣市中,瑤族人口在當地所占的比例一般很小,占總人口1/3的并不多見。瑤族作為主體民族的縣市更為少見,僅在金秀瑤族自治縣曾經存在過。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瑤族人口比例一直高居全國各瑤族自治縣之首。中國瑤族的瑤語支、苗語支和侗水語支三大支系,在金秀大瑤山都有分布。民族語言學家毛宗武曾指出:“就全國來說,只有金秀瑤族自治縣五個不同自稱的瑤族,使用了三種瑤族語言。”[2]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民族語言使用面最廣,而且大部分人都會講瑤語。
(二)金秀瑤族保存了比較豐富和完整的瑤族文化
明清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對大瑤山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但由于山嶺的阻隔和瑤族的反抗,實際上并沒能形成有效的統治管理,形成了“統而不治,管而不轄”的局面。大瑤山直至1940年時,既沒有官府衙門,也沒有官府代理人,瑤族用傳統的石牌制度維護和治理大瑤山。在石牌制度的保護下,瑤族傳統文化得以有效保存和流傳。
(三)金秀瑤族符合中國瑤族體質特征
金秀大瑤山瑤族的體質特征一直受到體質人類學家們的關注,并陸續有學者進行體質調查研究。在歷史上,金秀大瑤山以瑤族為主體,漢族和壯族人口不多。此外,金秀瑤族實行支系內婚,瑤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很低,外婚的比例也不大。因此,金秀大瑤山瑤族更典型地保留了瑤族的體質特征。
(四)金秀瑤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瑤族的縮影
歷史上,瑤族力量弱小,為了擺脫統治者的壓迫剝削和驅趕,只好躲進深山老林耕山為業,被稱為“山民”。但瑤族也是一個勇敢的民族,自東漢始,瑤族人民為反抗封建壓迫剝削,舉行了一次又一次起義。特別是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堅持斗爭近百年,是瑤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起義,動搖了朱明王朝在嶺南的統治秩序,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43年3月,為反抗國民黨金秀設治局的反動統治,金秀瑤民在全金標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攻打設治局,形成了震動整個廣西的“金秀瑤變”事件,充分彰顯了瑤族勇猛剛毅、不畏強暴,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質。
瑤族又是一個勤勞的民族。金秀瑤族中,特別是占人口眾多的“過山瑤”(盤瑤和山子瑤)歷史上基本無水田可種,以開耕山地為業,游耕火種,種植紅薯、玉米、芋頭等雜糧,因而鑄就了不同于漢、壯族稻耕文明的另一種文明形式——雜糧文明。因為游耕,遷徙不斷,金秀“過山瑤”的住房都是竹瓦籬笆,草蓋板檔,很少有磚瓦房。刀耕火種,廣種薄收,單位面積山地可養活的人口有限,歷史上金秀“過山瑤”的村寨都很小,超過20戶的并不多,很難形成大村寨,僅有“瑤老”和“頭人”之類的自然領袖。世居山嶺的金秀瑤族大都保留著講信用、重言諾、熱情好客、待人誠摯的純樸古風。由于與世隔絕,還產生了另一種文化現象,即封閉保守、不事工商、缺乏商品意識,這是金秀瑤族傳統社會的特點,也是中國瑤族傳統社會的特點。金秀瑤族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濃縮了中國瑤族的一般特征,對此,費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國瑤族分布在130多個縣里,要解剖一個瑤族聚居地,廣西大瑤山是個比較好的對象。”[3]
金秀大瑤山的5萬多名瑤族,從明朝初期開始不斷從各地遷徙至此,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瑤山瑤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地文化”,是大瑤山的開拓者和建設者。金秀瑤族自治縣的五個支系瑤族,在共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大瑤山的茶山瑤、花籃瑤、坳瑤在過去被稱為“長毛瑤”,因為他們占有廣闊的山場、森林、水田,成為山主集團;盤瑤和山子瑤在過去被稱為“過山瑤”,他們租賃“長毛瑤”的山地耕作,形成山丁集團。而今,茶山瑤、花籃瑤、坳瑤與盤瑤、山子瑤已經從過去的“山主”與“山丁”的關系,變成都是人民共和國主人的民族團結關系。而且關系愈加親密,各瑤族支系之間可以互相通婚,甚至有的家庭由多個支系瑤族組成。五個瑤族支系之間相互結為“老同”,認作“義父母”、“義子女”的現象相當普遍。
金秀良好的生態環境、神秘壯美的山水風光與濃郁的瑤族風情完美結合,形成了以圣山、圣水、圣都為格局的發展資源,被譽為“嶺南避暑勝地”和“人世間之桃源仙國”。
三 跨越式發展
金秀是新中國成立后建制最早的瑤族自治縣。經過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跨越式發展,如今的金秀已發展成聞名于世的生態旅游縣。根據2011年金秀自治縣成立六十周年大慶時統計數據,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06億元,是1978年的91倍;工業總產值13.35億元,是1952年的12132倍。金秀瑤山日新月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秀綜合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民族團結自強,努力推進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按照金秀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金秀繼續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得以轉變,主要經濟指標基本接近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預期達到34億元,年均增長13%,達到西部地區中等水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3.5∶31.8∶44.7;財政總收入突破2.77億元,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五年累計突破125億元;計劃到2015年接待游客人數累計達到50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8億元,其中國際旅游收入達到350萬美元,增長22%左右,旅游收入達到全縣GDP的12%左右。
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市民化加快。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8%,中心城鎮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教育水平明顯提升,初中入學率達到96%以上,高中教育毛入學率75%;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體面。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7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13元,年均分別增長10%;累計新增城鎮就業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貧困人口減少65%以上。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發展日趨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總人口控制在16.1萬人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5%。森林覆蓋率達到83.61%。節能減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達一級標準,城鄉飲用水源有效保護,農村面源污染有效控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金秀的跨越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就[4]。
[1]莫金山主編:《金秀大瑤山——瑤族文化的中心》,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7頁。
[2]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等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頁。
[3]費孝通:《盤村瑤族?序》,胡起望、范宏貴:《盤村瑤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頁。
[4]相關數據來源于縣政府提供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十二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