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手機起碼震動了有九次,許寧才成功被吵醒。
她下飛機的時候,國內正是上午,許寧一路坐的腰酸背痛,直接打車回家補覺了,這才剛睡到下午,連夢都沒來得及做。
許寧在被子里掙扎幾秒,蠕動著爬起來,連打了好幾個哈欠,眼都沒睜開,滑開手機問道:“誰呀?”
“我是梨花!”電話那頭傳來梨花近乎咆哮的聲音,“可把你家手機給累壞了哈,連響九次才把您老人家給吵醒。”
“我不是剛回國嗎?得補覺啊。”說著,許寧又打了個長長的哈欠。
“總編布置任務了。”梨花沉重地說。
“啊?怎么可能?上次任務剛結束,你和蓉蓉姐不是去上殷了嗎?結束了?”
“今天剛結束。”
“那怎么辦?”許寧一臉苦澀,央求著問她。
“趕緊起床啊。”
“不。”許寧撅著小嘴,望著凌亂的被窩,一臉依依不舍,嘟噥著道:“我不起來,才剛睡了一小會。”
“就知道你起不來,上當了吧。”
晚上九點,梨花來許寧家里,還帶了小龍蝦和蛋包飯來,許寧兩天沒有吃上飯,頂著一頭亂發,臉都沒洗,一看到梨花手里拎著吃的,兩眼登時就放出光來。
“你怎么那么客氣,還給我帶了好吃的?”許寧趿拉著拖鞋圍在梨花身邊,笑嘻嘻地說。
“這不是來慰問你了嗎?在國外這兩天不好受吧。”
許寧打開包裝盒,一股煎蛋混合著番茄的酸甜香味撲鼻而來,在美國那幾天頓頓吃的都是自助,沙拉,她早就吃厭了。
“真香。”許寧猛吞了幾大口,胃里才緩過來,身體也頓時有了勁,問道:“下午你打電話來是什么事?干嘛騙我去工作?”
“就是工作啊,”梨花剝著小龍蝦,不急不慢地說:“不過不是總編布置的。”
“嗯?”
“是宋大的學弟找我,想請我們幫他們做一次采訪。”
“采訪誰?”
“程尹生。”
“唔!”許寧聽到又要采訪尹生,差點被嘴里的一團飯給噎住,振振有詞地發出連問:“為什么要找我們?他們學生的活動自己做不就行了?”
“這是學校的安排,采訪視頻電視臺要直播的。”
“好吧。”許寧繼續往嘴里塞飯,悶悶不樂起來。
“你不想去啊?”梨花見她臉色變了,語氣也沉下來。
“不是,我可以去。”
“那你干嘛不高興?”
“有嗎?”
“你自己照照鏡子去。”
許寧把最后一口飯送到嘴里,一邊咀嚼一邊倔強地說:“我這是吃撐了,沒有不高興。”
早上梨花向總編提起這件事的時候,總編很爽快的答應了,她剛好打算做一組宋州市青年人才的采訪專輯,第一季采訪六個人,涉及不同行業,今年七月份就要出版。總編還要求她們務必認真對待,這些素材將來都有用處。
今年四月,尹生在量子材料領域的新發現打破了宋州大學二十年來未實現重大科研成果的沉寂。
為此,尹生獲得了超新星學術貢獻獎,這是對他的最大肯定。
由于是輔助學校采訪,宋州日報只需提供一些專業器材。場地布置,時間安排,以及采訪問題均由宋大的學生們著手操辦,她們拿到稿件后只稍微做了些修改。
許寧看到采訪稿的時候,發現這些孩子們提的問題既官方又有趣,這次活動一定很有意思。
來到現場后,她們發現學校里的風格果然與眾不同,門口的真人海報做的像電影宣傳一樣,墻壁上粘了許多彩色氣球,梨花和許寧一下子就放松下來,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離開文學社一年,的確發生很多變化,辦公地址遷入新大樓,桌椅和室內裝飾都置換一新,雖然面對的都是一些稚嫩的新面孔,可是,文學社活躍的氛圍還是沒有變。
嘉賓臺三面都坐滿了學生,很多是來打卡簽到的。活動還沒開始,他們有的在低頭玩手機,有些在組隊打游戲,還有的安靜注視著手機屏幕,像是在看電子書,有的竟然在打盹兒。
許寧看到這幅情景,心里的緊張情緒瞬間消失。
“準備好了嗎?”
梨花對攝影大叔打了個OK的手勢,采訪正式開始。
“程先生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本次專訪,我是主持人,梨花。”
“你好。”尹生端坐在沙發上,今天他穿著一身筆挺的黑色西裝,許寧看到與前幾天相比,他眉眼間多出幾分自信來,這次在學校里,尹生表現得很愉快,面色和藹,語氣也輕松許多。
梨花面向鏡頭,微笑著說:“程先生是宋州大學2006屆的學生,可以說是我們的大師兄了,今天到場的同學們都是慕名而來的師弟師妹,我們一起為這位優秀的師兄送上掌聲好不好?”
說罷,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尹生靦腆地望著臺下,臉頰上泛起微微的緋紅。
梨花繼續說道:“我們知道,文學和化學專業一直是宋大的強項,但量子科學一向默默無聞,直到程先生取得開創性的突破,使該學科的影響因子暴增25%,排名進入NSAI(自然科學學術影響力)全球1%,成為宋州大學第十個進入全球1%的學科。對此,我們文學社代表全校師生,感謝程先生為宋州大學做出如此卓越的貢獻!”
臺下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別那么客氣,這是很平常的事情。”尹生謙虛道。
梨花望著鏡頭,語重心長地說:“今天把程先生請來,也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像他這樣兢兢業業的前輩,為莘莘學子傳授學習和科研方面的經驗。每個人能做好一件事情,都少不了頑強的信念和驚人的意志力,程先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支撐您的信念是什么呢?”
“其實很簡單,我是一個隨心的人,不會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走上這條路始于本科,那時候我還和臺下的許多學生一樣,處在迷茫中。但我的導師是一個很負責的人,他盡心盡力,對教學和工作一絲不茍,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使我對科學的崇仰和興趣越發濃厚。從事科研工作并非為了多么崇高的理想,我一直認為那些東西離我非常遙遠,即使是現在,我依然覺得自己所做的都是本分而平凡的事情。榮譽和褒獎,不過是外界定義的附麗品,最本質的東西,雖然沒有光芒,卻銘刻在心底,這應該就是信念吧。”
“程先生說的十分懇切,信念或許不會發光,但如果沒有信念,怎會有偉大的成果誕生?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在這條道路上,您遇到過哪些困難?有沒有某個時刻,您會因為看不到希望而想過放棄呢?”
“這些都很正常,做什么事,都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堅信一點,經受的考驗越多,回報也會更多。”
“看來,無論哪個行業,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不怕失敗。程先生在科研道路上,已經把挫折當成家常便飯。”
“科研其實是一件枯燥的工作,那么工作之余,您有什么業余愛好嗎?”
尹生撐起下巴,想了想,笑笑說:“好像有一兩個,我不太喜歡運動,所以空閑時會看看電影,釣釣魚,做一些安靜的事情。”
“之前我們從電視上看到,您去美國參加頒獎儀式的新聞,這于這個獎項,您有什么感想嗎?”
“很榮幸,得獎完全出乎意料。做科研很多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柳暗花明的過程,做這個課題,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意外,有時是驚喜,有時讓你灰心喪氣,我很慶幸自己收獲的是驚喜。”
“這么多年,您的工作也一定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在這里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嗎?”
“有。”尹生望向觀眾席,很快在人群中鎖定一張面孔,許寧跟隨他的目光望過去,一位面色蒼白的女生正微笑著注視著臺上。
“最要感謝的人是我的妻子,在我選擇這條艱難的道路時,她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和鼓勵。在我陷入困苦時,她總是及時又耐心地開導我。父母為我獻出畢生心血,但妻子卻給了我溫暖的陪伴,她是世界上最懂我的人。”
現場再次響起掌聲,羅衣坐在人群中抿著嘴,笑容像花兒一樣。
許寧看著他們深情對望的恩愛眼神,心底突然空落落的,她鼻尖一陣酸楚涌上來,拿起單肩包悄悄走出了活動室。
“接下來是現場互動,今天來了很多大三大四的同學,有些已經找到實習工作,有些正在準備考研,還有些同學正面臨著選擇,他們都想向師兄請教一些問題。”
“現場有人舉手嗎?”
......
互動環節結束后,采訪接近尾聲。
“今天的采訪要告一段落了,讓我們再次感謝程尹生先生,感謝到場的所有同學,謝謝你們!”
活動舉辦的很成功,但許寧卻十分落寞。今天她穿了一件純白的雪紡襯衫,一條黑色西服褲,一身青春樸素的打扮,坐在學生中間一點都不顯突兀。她不希望尹生看到自己,特意戴了一頂棒球帽。
可那頂黑色的帽子,正是尹生送她的生日禮物,如今,他全都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