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進入新時代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互聯網,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也進入新時代: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互聯網和數字化推動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互聯網+”持續助推傳統產業升級;信息化服務普及、網絡扶貧大力開展、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擁有了更多獲得感;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發展,向網絡強國建設目標持續邁進。
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在過去30多年里,中國依靠大規模投資和勞動力擴張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現在這兩臺引擎的動力正在減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步入新常態攻堅期。
【新常態的含義】
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新常態的指向是國民生活質量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就業穩,價格穩,民生保障更完善。
這就不僅要求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更加穩健,更要實現經濟結構快速轉型升級,由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會釋放企業的生產率潛力,互聯網可幫助中國實現其走向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的目標。
過去依靠工業崛起的中國如今正邁入后工業社會的信息時代,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實現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經濟的動能需要轉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什么樣的動力能夠和人口紅利、投資拉動等量齊觀,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洶涌而至的數字經濟大潮將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機遇。從內部看,這是中國實現創新驅動和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從外部看,互聯網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奇虎360企業安全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第七屆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發表演說時表示:互聯網主要從三個方面促進傳統行業轉型:1)打破信息的不對稱性格局,竭盡所能透明一切信息;2)對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3)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誕生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革命的動力來自三個方面:1)消費互聯網的外溢效應,網民們對便利生活的需求將延伸到工業領域;2)傳統工業導致的能源、氣候和環境危機,將外部要求傳統產業提升效率;3)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應用。
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站在歷史進程中的路口,十九大報告強調了互聯網在中國未來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位置。
“互聯網+”的國家戰略
事實上,早在三年前(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網絡與傳統行業緊密結合、深度融合。開放、互聯的網絡與實體產業融合,使互聯網落地,也讓實業添翼,更讓互聯網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開始大規模地進入現實產業,從工業制造、信貸金融,到餐飲服務、教育培訓,再到醫療、傳媒、政務……
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綱要》共20篇,其中多個篇章涉及互聯網,在第六篇“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中特別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信息經濟發展壯大。”通過互聯網技術、模式等改造傳統產業,不僅要推進“互聯網+傳統產業”,更要實現“傳統產業+互聯網”,促進互聯網經濟各類商業模式創新、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發展,參與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提升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并以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推進改革和經濟升級,形成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在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中,“傳統產業+互聯網”將大眾的衣食住行與網絡緊緊綁定在一起。伴隨著網絡基礎設施的大面積覆蓋、寬帶的提速、智能終端的普遍使用、技術的迭代升級、應用的不斷拓展,以及人們對互聯網本質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和領悟,網絡作為生產要素、管理元素融入生產、運營、銷售的各個環節,打通各個節點,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并且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了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融合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細觀周圍的點滴變化,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深入,傳統制造業也得以加快轉型,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邁進,農業生產正向著精確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各行各業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創造新的產業生態。
吉林一家米業公司,在農田里安裝上了攝像頭,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查看莊稼的生產狀況;在重慶一家傳感器制造工廠,只聽機器轟鳴,不見工人忙碌,自動云數據處理的機器人讓“無人工廠”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
隨著“互聯網+”的持續升溫,互聯網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互聯網與農業、制造、流通、金融、旅游、餐飲、醫療、教育、交通、物流等傳統行業跨界融合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和流通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創新商業模式,探索適應消費結構轉化的新生產、貿易方式,互聯網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驅動引擎。其蓬勃生機也成為低迷的世界經濟中一道靚麗風景,國際社會將之稱為中國的“數字革命”。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商業活動,蓬勃崛起的互聯網經濟成為引領消費、擴大內需的綠色增長新引擎。
互聯網生態化網絡強國戰略提出以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互聯網+”全面實施,開始了互聯網生態化階段。進入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互聯網發展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化殆盡,“上半場”時期那種對“風口”一擁而上、野蠻生長的階段一去不復返。代之以專業化程度更高、智力輸入更加密集、范式創新更為關鍵的新發展階段。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語音識別、人工智能、5G、VR等技術更加趨向于智能化、移動化、協同化、云端化。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信息、工業與城鎮化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不再是過去固定在桌面上的、被動的、靜態的一種現象的存在,而是成為大眾生活中如影隨形的陪伴,是閨蜜也是助手,是同事也是合作伙伴。互聯網與人的關系從過去以人的意志為主導,變為二者交融互動、彼此影響、彼此培養,一種更加有趣且有效的伙伴式體驗。網與人、人與網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與人相關的一切產業隨之迸發。作為平臺,互聯網就像血管,當實業的血液在血管中流通,才有了生命,沒有實業的參與就無法真正體現互聯網的價值和意義,也無法支持互聯網的長遠發展,所謂用進廢退。作為內容,互聯網是一劑強心針,為產業發展注入營養、活力和動能。作為渠道,“互聯網+”就像是集成電路嵌入液晶板,讓行業成為了安裝著接口的導體,彼此之間一旦對接便可以通電發光。當然這種結合伴隨著傳統的崩塌與再生,互聯網在延續了過去作為工具、平臺、渠道的基礎上,打通了各個產業門類的聯系,解構了傳統又進行重構,進而形成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數字經濟體概念。中國正在穩步地向名副其實由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
附錄:中國網站500強
按照中國互聯網協會計算出的網站指數排名,中國500強網站排名如下: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