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言

“慎”,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疇。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墨家,抑或法家,無不言及“慎”。無論是君王臣相、圣哲名士,還是黎民百姓,無不應該“慎”。無論是在宗教祭祀、治國安民等社會活動中,還是在修身養性、與人相處等個人活動中,無不需要“慎”。“慎”是古代中國人在危險和困境中形成的生存智慧,是在傳統社會環境中養成的道德思維方式,更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所塑造的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和國民性之一。在中國當代社會,新的環境、新的機遇、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要求人們大膽開拓、勇于進取、拼搏奮斗。“慎”似乎成為膽小懦弱、顧慮重重、封閉保守的代名詞。對于一些人來說“慎”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成為阻礙其前進的羈絆,越來越多的人表現出內心浮躁、空虛、無所適從。在利欲驅動下,無原則、無方向,盲目跟從、毫無忌憚。與人相處莽撞、虛偽、險惡、狡詐。做事馬虎大意、玩忽職守、逃避責任。凡此種種,我們不得不思考人性究竟是什么?面臨著逐漸升溫的競爭和角逐,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冷峻的智慧?如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筆者正是帶著這些疑問開始傳統慎德思想研究,致力于“慎”是什么?“慎”可不可以成為美德?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慎”如何實現其向“慎德”的轉換?傳統“慎德”是否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等問題的解決,發掘傳統慎德的現代價值,為緩和當代人內心的焦慮躁動,化解人際沖突,促進社會發展做出應盡的努力,也為中國傳統美德倫理研究貢獻一點兒力量。

一 慎德定位與研究價值

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慎”不具有如“孝”一樣的“根源性作用”[1],更不像“生”一樣,能夠成為“中國倫理文化的根本精神”[2],也沒有“仁”“義”“禮”“智”“信”等德目的顯著地位。但“慎”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在系統研究“慎德”之前,有必要給“慎德”一個準確的定位,使我們自始便能夠形成客觀、端正的認識態度,以便于給傳統“慎德”客觀的評價。

首先,“慎德”,是隱含在中國倫理諸德之后的“全德”。所謂“隱含”是存在其中,卻未彰顯的意思。“慎德”在中國倫理思想中的存在狀態可以用“隱含”一詞來描述。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深遠影響的道德理論體系,其中被明確提出作為核心道德范疇的有“三達德”“四維”“五常”“六德”等,“慎德”卻從未位列其中,似乎使人覺得“慎”在中國人的道德體系中不那么受重視,也不那么重要。然而,當我們透過多種德目耀眼的光輝去深度挖掘時,卻可以發現從原始先民對天命、神意的敬畏到西周貴族倡導“慎德”,從孔子提出民眾之慎到孟子、荀子發展具有“善端”和智慧內涵之慎,從董仲舒論謹守三綱五常到魏晉名士主張順時應變,從佛道兩家堅持謹戒修持到宋明理學家倡導遵天理、去人欲,“慎德”存在于中國倫理思想發展的始終。通過各個時期、各派思想家的詮釋,“慎德”思想不斷豐富,逐漸具有了綜合的德性特點,成為可以涵蓋仁、義、禮、智等多方面道德因素的“全德”,并貫徹于整個道德的生活。“慎”作為“全德”不同于孔子所謂“仁”的“全德”地位,不是顯現于道德結構體系中,而是以“幕后”的方式統攝諸德,以“暗含”的形式貫穿于其他一切道德德目中。仁愛的人因為慎德,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愛;道義的人因為慎德,知道如何在困境中堅持信念;守禮的人因為慎德,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規范;智慧的人因為慎德,知道如何避免機謀與巧詐;誠信的人因為慎德,知道信他人什么,自己如何守信。

其次,“慎德”,是中國人的道德智慧和國民性的重要體現。“慎德”是一種智慧,盡管中西方倫理思想有著顯著的差異,但“慎”在其中有著較為相同的一般義,如“小心慎重”“深思熟慮”“周密思考”“詳細策劃”“理性預見”“權衡取舍”“避免傷害”“自我控制”等。“慎”作為一種智慧一般表現為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對事態的發展能夠警惕并有所預見;對是非、利害清晰明辨、權衡和取舍;能夠進行理智或理性的思考,周密翔實,盡可能減少過失和錯誤。但中國倫理思想中的“慎”不同于西方哲人眼中的“慎”,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道德智慧,是含有道德內涵的智慧,既是“德性之慎”,又是“人倫之慎”,是能夠擇善去惡、堅守道德價值的“慎”,是能夠洞見人倫社會實質,并在其中安身立命的“慎”。道德智慧之慎需要以好善惡惡、真誠無欺、憂患敬畏的道德情感為動力,以堅忍、自制、冷靜的道德意志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互相作用來實現。慎德是達至善的目的的工具性道德智慧,慎之為德有著更高層次的道德追求。從三代時期,“慎”作為一種避免災難、禍患的敬畏、警惕心理,實現國家、宗族長治久安的政治道德、宗族道德而存在,經過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的陶鑄、思想家們的理論詮釋,慎德以其憂患警惕、持重認真、堅忍努力、理性抉擇的道德智慧在促進中國人追求道德價值、塑造美德品質、實現人生理想和秩序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慎德”也是中國國民性的重要表現,不像西方人那樣崇尚個性、求勝心強、勇于拼爭、推崇變革,“謹慎”與中國倫理文化相結合使中國人更多地表現出謙卑禮讓、平靜溫和、節制自身、警惕憂患、堅強忍耐等性格特點。

最后,“慎之為德”,是探究中國倫理精神的獨特視角。“慎”作為人類面對生存困境的一種心理反應,在其產生之初是為了避免天殃、減少人禍、保存己身,沒有道德意味可言。隨著道德觀念的產生,“慎”與“德”相結合,形成了西周人的“慎德”觀念,逐漸具有了追求道德價值的自覺性,“慎德”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內涵也不斷得以確立和豐富。“慎德”的產生及形成表面上是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然而由“慎”至“慎德”,卻是中國人在善與惡、功利與道義、己與人、個體與社會之間進行權衡和取舍時真實的內心反映。我們不能肯定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謹慎就是不道德的,相反當個體發展與社會需要趨向一致,在不侵犯他人、不違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避免傷害、修身養性、滿足個人物質和精神需求卻是個體善。然而,當社會善與個體善相沖突,個人利益的獲得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失,這時求得自保、逃避責任、損人利己、謹小慎微就完全喪失了“慎之為德”的可能性。所以,“慎”有為善的趨勢,亦有為惡的可能,“慎”本身就是一個“德”與“非德”的矛盾體,在“德”與“非德”之間不停地搖擺。“善”與“不善”“慎德”與“慎”之間就在于人如何選擇終極標準和行為手段,當權衡、取舍進行的選擇是通過“善”的手段達至個體善和社會善時,“慎”就由純粹之智變為德。可以說“慎之為德”就是人不斷自我斗爭的過程,是連接人性與德性的紐帶,在“慎德”實現的過程中實現了“自然我”向“道德我”的轉換。正是由于“慎”的這一特點,使思考為何慎、如何慎,成為每個時代的人們都不可回避的問題。“慎之為德”的過程是中國人倫理精神實現的真實反映,展現著中國人面臨危機和困境時的內心感受,體現出中國人在選擇中的掙扎和困惑,更表現出中國人突破重重蔽障達至價值人生的努力。

由此而言,“慎德”是暗含于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條隱線,是中國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德目,內含著有關中國倫理文化的諸多信息,是解讀傳統中國人內心道德世界的砝碼。研究傳統倫理思想史,不能忽視更不能避開“慎德”,否則將會失去一筆寶貴的傳統道德資源。

基于以上慎德在中國倫理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筆者認為慎德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慎德研究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新的開拓。“慎德”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重要范疇之一,但由于“慎”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非德”性質和“隱德”的存在狀態,使得人們對“慎德”的重視遠不如“忠”“孝”“仁”“義”等范疇,對其進行專門性的研究更是十分鮮見。“慎”作為美德不僅具有特定意義,還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中國傳統道德結構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是一切道德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涵蓋其他道德,兼具其他道德的多重內涵,是其他道德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和境界。“慎”本身也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文化感,它與中國歷史的演變相伴而行,被運用到生活實踐的眾多領域,隨著中國人觀念意識的改變而不斷豐富和演繹。所以,由“慎”之一字可以管窺中國整部倫理文化史,以“慎”為研究對象,是問題意識和研究領域的新的開拓,具有學術建設和理論意義。

其次,慎德研究為揭示中國倫理文化的特質提供了新的向度。“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特質是道德智慧。”[3]“慎”首先是一種智慧,它從殷商文化中走出,滿載對危及自然生命的警覺、對可能喪失肉體生命的憂患,走入以氏族血緣為紐帶的人倫社會。從此,“慎德”成為安處人世的“道德智慧”。不僅致力于自我生存和發展,更能參透“社會倫理和人事實際”;不僅具有對“德”更強烈的向往,也有著為實現“德”更深沉的努力,通過修養個體道德去影響和塑造群體道德,更加符合傳統文化內圣外王的道德實踐路徑,是研究中國倫理文化特質的新角度和新方向。

最后,慎德研究的實踐價值在于它有助于當代社會個體人格塑造、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文明提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當代社會無論是在物質生活領域還是在精神生活領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倫理沖突和道德困境。“慎”作為一種美德,不僅是冷峻的道德智慧,也是誠敬的道德情感,更是自制的道德意志。對培養當代人“謹慎”的道德智慧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實現自我完善;緩和人際沖突,實現人際和諧;增強個體的角色意識,促使其遵守社會制度、承擔社會事務,增進社會文明有著積極作用。

二 慎德之研究述評

“慎”作為一種美德,在中西文化中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中西學者對其都不乏研究。

(一)西方學者對“慎”的研究

長期以來,“謹慎”也是西方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伊壁鳩魯、亞里士多德、奧勒留、亞當·斯密、邊沁、密爾、西季威克等多位思想家都對“謹慎”進行過論述。然考其研究重點,各有不同。西方思想家從其“重智”主義傳統出發,將“謹慎”隸屬于“智慧”與“節制”的美德,“謹慎”是對自己和外在世界的智性思考。而中國傳統慎德思想則是以儒家傳統為核心,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所以,國外學者對“慎”作為美德的研究有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兩種話語語境。

1. “慎”作為西方個人美德的研究

“慎”在西方的話語體系中,沒有專門的詞語與之相對應,而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如prudent,“慎”具有先見之明、判斷力強意; cautious,“慎”有小心、仔細意; circumspect,“慎”有周到、細致意; seriousness,“慎”有嚴肅、認真意; warily,“慎”有警惕、留心意; reticece,“慎”有不輕易暴露想法、沉默寡言意等。西方人對“慎”的理解異彩紛呈,但依然有其確定的主導內涵,伊壁鳩魯認為“謹慎”是“內心的那種小心的、勤奮和慎重的狀態,即始終注意和關切每一行為最深遠的影響”[4]。亞里士多德將“謹慎”理解為“深思熟慮地選擇一件事物”[5]“周密地思考與策劃”[6]。亞當·斯密將“慎”定義為“得到快樂、避免痛苦、保持和增進物質財富的藝術——小心和預見的合宜傾向”[7]。西季威克更強調“謹慎”的“節制”意,“這個詞被合理地用于一種我們恰當地稱為德性的自我控制”[8]。經過四位思想家的詮釋,西方的“謹慎”內涵得以豐富,“謹慎”既是小心、慎重的警惕心理,也是周密、細致的思考方式,還是權衡、取舍的理智智慧,更是對自身的節約和控制。

西方學者對“慎德”內涵的界定,主要是為了解決“慎德”的倫理向度問題,即人“謹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伊壁鳩魯認為“謹慎”的目的就是“促成最大的善行和消除最大的邪惡”[9]。馬克·奧勒留則認為人“謹慎”“在于對理性的依重,在于人具有無愧于人的欲望和合德的言行”[10]。亞當·斯密認為“個人的身體狀況、財富、地位、名譽、安全是謹慎美德的合宜職責”。謹慎是影響自己幸福的個人品質。[11]杰瑞米·邊沁視“謹慎”為“履行一個人對自己義務的藝術,而一個人靠履行這類義務表現出來的品質,便是‘慎重’”[12]。西方思想家多認為“謹慎”是針對自我而言的,即是增進自身幸福(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實現自身義務的手段,也就是說,慎主要是一種個人美德。

“慎”作為西方人的美德具有其自身的德性表現。亞當·斯密對具有“慎”的品質的人的德性表現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認真學習、追求真實、不欺騙他人、不自大傲慢、不妄自斷言、不夸示自己,以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信譽,不參加任何派系、團體,避免上當。待人真誠,不輕易吐露真情,講話有所保留,不魯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待朋友謙虛、謹慎,對高尚行為審慎尊重。節制、節約、堅持不懈地勤勞努力。行動、說話恪守禮儀。把自己的事務限制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13]總體而言,亞當·斯密的“謹慎”思想是在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事務三個方面表現出的智慧、節制美德。

對“謹慎”在美德體系中的地位,西方思想家更是分歧重重。伊壁鳩魯將“慎”的地位絕對化,認為“慎”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素。“自我控制是同快樂有關的一種謹慎”,“堅忍不拔是為了避免更加強烈的痛苦、勞動和危險,而選擇比較輕微的痛苦、辛勞、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那種謹慎、良好的判斷和鎮定自若”,“正義也不外是對我們自己周圍的人的那種慎重和謹慎的行為”[14]。邊沁雖然將“謹慎”視為“倫理展示的三大準則(慎重、正直、慈善)”[15]之一,但沒有將其極端化,而只將其作為履行個人義務時的美德。綜觀西方的“謹慎”觀,雖然與中國傳統“慎德”思想在倫理背景、精神實質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但在內涵和適用領域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趨同性,求同存異、審慎分析才是正確的研究態度。

2. “慎”作為中國人性格特征的研究

如美國人本杰明·史華茲著《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美國人阿瑟·史密斯著《中國人的氣質》、美國人費正清著《美國與中國》等。他們的研究特點是將謹慎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性格特征,對其性格表現進行現象性的描述,分析其形成的歷史、文化原因,并未將其視為一種美德。

(二)國內現當代學者對“慎”的研究

對于中國傳統“慎德”思想的研究,鮮見國外學者的論著,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國內學者的研究視域內。從形式上看,關于“慎”研究的學術論文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將“慎獨”作為一個德性修養的概念進行研究,這部分的學術論文文獻居多。陳來在《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1期上發表的論文《“慎獨”與帛書〈五行〉思想》,從史料學的角度剖析慎獨思想的真意;張世友在《齊魯學刊》2004年第5期上發表的論文《傳統“慎獨”道德精神及其現實價值》、涂文娟在《道德與文明》2008年第2期上發表的論文《論慎獨與大學生道德人格成長》、倪修仁在《道德與文明》1997年第1期上發表的論文《論市場主體需要弘揚“慎獨”精神》則將慎獨思想與當代道德教育相結合,分析其現代價值和理論意義。

第二類學術論文文獻注重研究“慎”的多重維度。呂耀懷在《道德與文明》2006年第3期和《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上發表的論文《“慎”的兩個維度》中都將慎微與慎獨作為慎德的兩個維度加以分析;另外,還有不少文章論述了慎德思想的慎權、慎友、慎初、慎言、慎行、慎眾等維度,文章數量雖多,但缺乏系統性。

第三類學術論文文獻則側重于研究單獨文本或個別人物的慎德思想,如葛榮晉在《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上發表的論文《王符的“慎微”之教及其現代意義》、吳全蘭在《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上發表的論文《劉向“敬慎”的修身原則及其現代價值》、趙雅麗在《中州學刊》2002年第5期上發表的論文《略論〈文子〉的慎獨思想》等。

關于“慎”研究的專著很少,一般都是在個別章節中涉及“慎”的論述,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對“慎德”思想含義的界定。如蔡元培著《華工學校講義》(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謹慎與畏葸”一節專門對慎予以界定;馮友蘭先生在其《新世訓》(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雖未直接論及謹慎,但其認為“具有理智判斷的冒險才是符合道德的”,就是在論述謹慎的道德內涵。張錫勤所著《中國傳統道德舉要》(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也將“謹慎”和“慎獨”作為傳統道德進行具體分析;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有“慎獨”“慎思”“慎言與慎動”等章節具體論述。

第二類文獻是從“慎德”思想產生的淵源的角度進行分析。陳來的《古代宗教與倫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就“慎”思想的產生以及《尚書》中周人明德慎罰思想進行了細致闡述;文崇一在其《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摘自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指出傳統與權威的取向、重農與重功名的取向、和仁義等道德取向是中國人形成謹慎性格的重要原因。

第三類文獻則從字源意義上對“慎”的傳統思想進行分析。廖名春著《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有《“慎德”說初探》和《“慎獨”本義新證》兩文對慎從字形、字義上闡述“慎”有“珍重”之意。

第四類文獻雖未對“慎”進行直接研究,但可以從中得出中國傳統“慎德”思想的根源和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以及“謹慎”作為一種國民性方面的表征,并散見于一些學術著作中。

從國內學者對傳統“慎德”研究的文獻中可以得知近年來對“慎德”思想的研究存在如下特點:

第一,對“慎”的思想從倫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行政學、管理學、醫學、養生學、文學多有論述,且多數研究只是將“慎”作為達成某一目的的方式、方法,鮮見倫理學對此問題的研究,即使存在也只是對“慎獨”“慎微”“慎言語”“慎始終”等個別方面的論述,缺少從倫理學視角對此問題系統的研究。所以嚴格說來,這類研究并不能作為關于“慎德”專題研究的著作。但是,無疑它們也會為我們的研究提供許多幫助和借鑒。

第二,僅把“慎”作為進行道德修養的一種方式,而沒有將其本身作為一種道德范疇來研究。如“慎獨”是傳統儒家所倡導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養境界,其強調的是在一種特殊的情境下,個人所應保持的道德狀態;“慎言”“慎行”“慎始”“慎終”則是對慎的某一維度的研究,沒有深刻揭示“慎”的倫理內涵。由此,呂耀懷先生在《道德與文明》2006年第3期上發表的論文《“慎”的兩個維度》值得注意,他在闡述“慎”的維度“慎微”和“慎獨”的過程中,將“慎”作為一種道德價值單獨提出,為學者研究“慎之為德”提供了啟示。

第三,注重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是從文獻學研究的角度分析“慎”字淵源和“慎”思想的源流;另一方面,是從史學即思想史的角度將古代經典文獻中關于“慎”的思想進行梳理。這部分的資源和文獻對于慎德思想研究是重要的史料來源。

第四,未形成全面的關于“慎德”思想的研究體系。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慎”“慎德”的思想材料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今人的整合和分析研究亦不足。本書試圖以“慎”為主線,疏通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深入分析慎德產生的思想淵源、內在結構、實現機制和現代意義,形成“慎德”倫理思想的研究體系。

從內容上看,學者對慎德的討論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慎德的內涵。“慎”之為德是隨著西周“德”觀念的產生而出現的,然而《尚書》中最早出現“慎德”字樣并不是慎德的道德本義,而是將“慎”作為實現德的一種方式,廖名春在其《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闡明“慎德的本義就是重德、寶德、貴德”,而慎就其本身意義而言,就是對德的一種態度。所以從歷史發展來看,慎應該是一種對德的依附狀態,然而呂耀懷先生則將慎剝離,單獨作為一種德性來研究,但其內涵也僅限于“謹慎”之意。所以將慎作為一種道德價值進行闡述并豐富其道德內涵是對慎德思想進行研究所應該做的。

第二,慎德的起源。慎是遠古先民祭祀時的心理狀態,由于對神秘力量的恐懼,人類產生了一種敬畏的心理,這種心理便是慎的最初源頭。對這一問題在中國思想史的書籍中多有論述,如韋政通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上)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葛兆光在其《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張錫勤和柴文華在其《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陳來在其《古代宗教與倫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中都有論述。更有郭淑新的《敬畏倫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專門從禁忌和敬畏心理的角度闡述慎的心理根源。

第三,慎德的倫理維度。這一方面的論述也是學者們最多關注和闡述的。慎德的倫理維度多集中于慎思、慎獨、慎微、慎權、慎行、慎友、慎初、慎終等方面。綜合而言,慎的運用不外存在著處事之慎、處己之慎、處人之慎等維度。處事之慎,就是主體在為事過程中的謹慎態度,如慎初、慎微、慎終都是處事之慎的表現。處己之慎,就是道德主體自身修養的主動性努力,如慎獨、慎思、慎言、慎行皆屬此類。處人之慎,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的心態和行為,如慎染、慎交友、慎擇鄰等。

第四,慎德的地位、特點和價值。慎是中國文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無論是在宗教祭祀、為政活動、人際交往,還是在個人修養過程中慎對于中國人都是須臾不可缺少的,并對中國人國民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林語堂著《吾國與吾民》,魯迅、林語堂、傅斯年等著《看不懂的中國人》,還有沙蓮香主編的匯聚中外學者對中國國民性格的論述《中國民族性》,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等書雖未都將慎看作中國國民性格之一,但從其理論論述中可以得知,慎在中國國民性的形成過程中伴隨始終、影響深遠。真正可以獲得關于慎在中國文化中的特點、影響和表現的資料還要借助于以下幾部文獻資料:梁漱溟著《中國文化要義》、費孝通著《鄉土中國》、韋政通著《倫理思想的突破》、孫隆基著《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翟學偉著《中國社會的日常權威——關系與權力的歷史社會學研究》、黃光國著《儒家關系主義》等。從中可以得出慎是中國社會個人自我修養的方式,是人際關系得以展開的原則,是中國古代政治的倫理精神。慎在中國文化發展中雖不具有原發性、綜合性的文化概念意義,但它伴隨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始終,對中國人的日用倫常、生活方式、性格塑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綜觀前人的理論成果,學術界不乏對“慎德”的研究,但將“慎德”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結構中的一個具體德目、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還不充分、不系統,對“慎德”的應有價值也沒有給予充分的肯定。筆者希望能夠繼承前輩時賢的智慧,在綜合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能夠有所推進。

三 本書研究方法與內容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方法。慎德作為一個文化歷史范疇,是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產物,由經濟基礎和經濟關系所決定。原始社會人的“逐獸獵物”的生活方式是慎產生的根源,奴隸制生產關系是先秦時期慎產生的根本基礎,血緣宗法等級制是慎產生的政治土壤。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不至于使對中國傳統慎德思想的研究成為虛幻的理論建構。同時,對中國傳統慎德思想進行研究,既要看到它的進步性,又要分析它的局限性,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歷史的方法。“一個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慎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歷程,并在其中產生、演變、發生作用,在每一個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對“慎”進行研究就必須將視角置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進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慎”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獨有的發展路徑和文化特質。

文獻詮釋法。“文獻研究法是指通過閱讀、分析文獻得出對主、客觀事物認識的研究方法。”[16]由于對“慎德”的研究沒有專門、系統的資料,所以研究“慎德”的第一步便是立足于充足的文獻,中國經典文獻:經史子集、宋明之后的蒙學本子、西方思想中關于“慎”的學術資料等。對文獻的解讀并不是主觀臆斷,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古代文獻;而是對傳統文獻進行還原和再現,針對其所處時代進行分析。另外,“慎”的文獻分散于各種典籍中,所以研究“慎德”還必須對相關文獻進行歸類、綜合。

跨學科研究法。對任一領域知識的研究都不是局限的,本書雖然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慎”進行研究,卻是對歷史學、文字學、社會學、管理學、邏輯學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理論和現實結合研究法。立足于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的道德現狀,著眼于現實問題的解決,研究傳統“慎德”思想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繼承和沿襲,更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去除。而是辯證的批判和有效的繼承。這一系列工作的依據都是社會的現實,目的都是解決實際問題。

本書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以傳統儒家“慎德”思想為核心,分為六大部分展開論述。

導言部分主要闡述“慎德”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定位與“慎德”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對國內外學者有關“慎”與“慎德”的研究進行綜述,簡要介紹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內容。

第一章探討了“慎”的一般意義、“慎德”的道德內涵及其歷史演變。其中,對“慎”的一般意義采取語言分析方法。從“慎”字的構字結構中得出其一般意義是在原始祭祀過程中應該具有的對神靈的畏懼、敬重的心理,或由于對危險、可怕事物的警惕、警覺以及由此在行為上表現出的小心謹慎之義。從古代關于“慎”的文獻歸納與整合中,指出“慎”在中國古人的話語語境中有“警覺”“收斂”“持重”“認真”四種含義。并將“慎”與其近義詞、反義詞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加深對“慎”義的理解。文章接著探討慎德的道德內涵,慎德不僅是道德心理,更是行為體現出來的美德品質,是心德與行德的統一。最后,將“慎德”進行歷史的還原,在歷史演變中梳理“慎德”思想,明晰“慎德”發展與變化。

第二章主要從倫理理論的角度探討慎德的內在結構。首先分析慎德的品德結構,這也是對“慎德”道德品質形成過程的探討,即慎德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體現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機制。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慎德的探討才不至于成為空泛的理論說教,才具有實踐的可行性。然后探討“慎德”在橫向應用領域以及個體在認識“慎德”、應用“慎德”、將“慎德”內化為人的品質過程中形成的縱向層次問題。最后將其與“孝”“四端”“三達德”等其他德目做以比較,以期對“慎德”的倫理意蘊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章主要從倫理實踐的視角探討了慎德的基本原則、個體修養以及在政治領域的具體實踐問題。通過本章的探討,我們可以了解慎德實踐在中國傳統社會環境中堅持什么樣的原則,如何慎、何時慎,解決“慎德”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限性問題。明確個體修養中培養慎德的具體方法,以及傳統中國人如何在政治領域實踐“慎德”的問題。

第四章對慎德進行歷史審視,分析了慎德的歷史影響和現代價值,并將慎德置于當代社會的轉型時期,賦予慎德新的理論內容、重建慎德的倫理精神、重釋慎德的道德內涵、拓展慎德的應用領域,使其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并從實踐的角度,結合當代社會的時代特點,對當代人培養慎德做出了一些粗淺的思考和建議。

結語部分,簡要地總結了“慎德”在中國道德結構中的地位、特點及重要性,并展望了“慎”與“慎德”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成都市| 温泉县| 平谷区| 卓资县| 南部县| 北海市| 南丹县| 轮台县| 上思县| 全南县| 锡林郭勒盟| 缙云县| 荆州市| 辉南县| 信丰县| 肃宁县| 普宁市| 林西县| 北流市| 张家港市| 曲松县| 新晃| 万宁市| 和龙市| 阿克陶县| 北宁市| 柳州市| 称多县| 光山县| 巩义市| 高碑店市| 阳高县| 闸北区| 三都| 英德市| 穆棱市| 崇文区| 高台县| 沙河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