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深圳文化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李瑞琦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國家文化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新坐標、新任務。深圳作為當代中國的先鋒城市,在城市文化發展上提出了許多新理念,進行了許多新探索,對深入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 文化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一)文化治理現代化體現了文化建設的時代新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學家、公共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對公共治理理論的研究日益重視,并賦予“治理”以新的含義。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將治理界定為個人和公共、私人機構管理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1]一般認為,與“管理”相比,治理有許多新特點:一是治理的主體多元,既包括政府,還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公共治理框架內,政府既是治理的主體,也是治理的對象;社會既是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二是治理的目的取向為公共利益。治理理論創始人之一的詹姆斯·羅西瑙認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標所支持的,這個目標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規定的職責,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強制力量克服挑戰而使別人服從。[2]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如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個人在溝通協商基礎上的一致,以及“共同意愿”的達成、運作和實現。三是治理的手段和方式是多向的、自愿的、柔性的,因而共享性、包容性很強。

文化治理是公共治理在文化建設領域的體現和運用,具有公共治理的一般特征。但由于對文化內容重點的理解不同,因而文化治理至今還是一個探索性的問題,并沒有定論。無論是較早將治理引入文化研究的英國伯明翰學派(如威廉斯與本尼特),還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文化治理的研究,都存在著學術理解上的不同界定和旨趣。盡管如此,在當前的語境中,我們強調文化治理,其指向和內涵是明確的——是政府文化職能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一是主體結構的轉變,即政府的單一主體結構向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結構轉變;二是方式的轉變,即政府文化職能從管理向服務轉變。

從社會發展趨勢上看,由單一主體的文化管理邁向多元主體協同運作的文化治理,就是全方位、多領域推動全社會有效參與文化發展的進程,發揮文化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是概念和表述的變化,更是價值重心的轉移和文化內涵的創新,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二)文化治理現代化詮釋了文化發展的根本宗旨

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和引導文化需求,解決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公共文化產品不足之間的矛盾。在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三者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如果沒有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文化產品和服務就不會豐富,公共文化體系就不會獲得雄厚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就難以滿足;如果沒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覆蓋,就難以保證公民發展機會的平等和公正,就難以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要旨是在人文理性與經濟理性相統一的基礎上,強化公共文化發展的公平正義與有效運行,突出“公共文化”的現代特色要求和“服務”的基本性質,明確“體系”的主要內容;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下促進社會進步和諧,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平正義原則下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和全覆蓋;在產品和服務提供方式上,以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勵社會參與,發揮市場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實現國家文化治理,需要用現代意識和觀念引領,不斷創新解放文化生產力的條件和途徑,引導各種社會力量投身公共文化事業,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培育和塑造社會的良好文化消費習慣,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突出文化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

(三)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是增強文化創造活力的關鍵

文化治理現代化是文化要素和文化關系的現代運作,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和市場機制作用。從文化市場視角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就是最大限度實現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上的自由選擇和充分便利,激發文化市場的公平正義能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和平等競爭機制決定了文化資源配置的高效和優化。而優化資源配置,正是解決當前文化市場矛盾的關鍵。形成市場決定的價值引導機制和科學的政府監管體系,不僅有利于提高文化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會在競爭中實現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體現社會主流價值導向。這不是降低政府的作用,而是增強政府駕馭市場的能力,是政府“善治”的重要體現。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市場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現代文化市場是一個龐大而完整的體系,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人才市場、文化資源市場等。建設現代文化市場,要求產權主體關系明晰、生產要素配置合理、知識產權保護有力、產品服務流通順暢、中介服務組織規范而發達,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以法律制度與市場規律作為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準則和動力。現代文化市場所具有的文化多樣性、資源豐富性和市場主體特色的差異性,使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使文化權利得到更好保障,推動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打造文化產業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新坐標、新任務。

二 深圳文化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實踐

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最為關鍵的是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民等多種關系,不斷增強文化創造活力。多年來,深圳遵循文化流動的基本規律,圍繞打造開放型“文化深圳”,注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市民等關系,推動實現市民文化權利,增進市民文化福祉,張揚國家文化主權,努力承擔起中華文化復興進程中的深圳責任和深圳擔當。

(一)培育現代人文精神,集聚文化治理的力量與追求

沒有成熟的現代人文精神,就不會有發達的城市文化;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發展,對于造就城市人文價值觀、培養現代市民群體,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特區建立之初的“拓荒牛”精神,到“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敢闖敢試”領全國風氣之先;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深圳十大觀念,到“從這里開始,不一樣的精彩”的大運理念;從倡導“陽光、辛勤、感恩”理念,到深入開展“關愛行動”、“愛心之城”、“志愿者之城”建設活動,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設發育史從未中絕,城市人文精神也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在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過程中,由政府主導、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動員號召各單位、團體、組織和群眾,以各種形式加強人文關懷,引導市民培養信任、寬容、互惠、合作、團結等公共精神,成為特區建立以來各屆政府的積極有為的重要方式。

(二)營造良好城市文化環境,展現文化治理的開放和厚重

城市管理者在文化治理上的根本職責,是營造健康向上、積極活躍的文化生態環境,以寬松、有序、多元的城市文化環境吸引各種人才、培育市民群體,造就旺盛的文化創造創新活力,形成開放型、多樣化、可持續的城市文化發展格局。

第一,基本建成全覆蓋、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在全國率先采取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面免費開放措施;創新服務載體和內容,策劃實施“周末”、“流動”、“高雅藝術”三大文化服務系列活動,每年舉辦公益文化活動上萬場次,受惠群眾達1000多萬人次;加大文化關愛力度,組織實施“外來青工文體節”等外來務工文化服務工程;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已建成公共圖書館640多個、“自助圖書館”200臺,基本達到每萬人一座圖書館的國際標準。

第二,扎實推進以“深圳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按照政府財政采購、社會團體承辦的運作模式,把每年11月的“讀書月”交由社會和企業承辦,一方面,數量龐大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培育、扶持了為數眾多的民間社會組織,形成了政府和社會、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舉辦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市民等主體共同參與的大型全民閱讀活動,突破了公共產品服務供給的戶籍限制和行政界限,形成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三,圍繞“全球視野、時代精神、民族立場、深圳表達”宗旨建設“深圳學派”。出臺了《“深圳學派”建設推進方案》,明確整體規劃和路線圖;大力培養、引進和整合優秀學術人才,加快建設強大學術研究人才隊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經濟特區建設研究、對外開放研究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并開始形成學科、學術優勢。《深圳學派建設叢書》和《深圳改革創新叢書》連續編輯出版,學術文化氛圍日漸濃厚,提升了城市文化的理論水平和價值內涵。

(三)提升城市公共文明和市民素質,鑄造文化治理的高雅和秩序

城市的文明水平,最終要靠市民的文明素質來體現;城市的文化治理水平,關鍵要靠其民眾的文明素質來支撐。深圳深入開展城市公共文明創建,三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制定《基層(街道)文明創建和社會建設基本工作測評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窗口行業公眾滿意度調查和交通文明指數調查,推動文明創建日常化、長效化;強調“從小事做起”,在全社會發起“日行一善”、“文明出行”等實踐活動,隨手而為、日常小善;強調“從娃娃抓起”,已建成20個“學校少年宮”試點和10個社區“四點半學校”示范點,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實施“市民文化藝術素養提升計劃”,加大高雅藝術票價補貼力度,支持高雅藝術進校園、進社區,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位。與此同時,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施文化治理,通過推進文明領域的立法、守法、執法進程,讓法治內化為市民文明行為習慣的精神驅動。如針對“中國式過馬路”、機動車斑馬線“不禮讓行人”等突出問題,深圳于2010年出臺內地最嚴厲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使上述現象大幅減少;在2012年頒布《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對文明行為進行鼓勵,對不文明行為予以懲處,是全國首個規范市民文明行為的法規。

(四)打造文化品牌和文藝精品,增強文化治理的生機和活力

作為文化治理的基本內容,市民文化權利的實現,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載體,如文化精品、文化節慶、文化設施等。深圳多年來始終堅持“品牌和精品”兩手抓,雙管齊下,推動文化品牌活動蓬勃開展和文藝精品高效創作。例如,以鼓勵全民閱讀學習為追求的“深圳讀書月”,自2000年起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五屆,成為文化深圳的“招牌產品”,使深圳成為“因崇尚閱讀而受人尊敬的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以提高市民“鑒賞·品位”為目的的“市民文化大講堂”,自2005年開辦以來經歷了10年的思想傳播,成為市民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課堂”,先后邀請800多位名家學者舉辦了800多場講座,各類媒體受眾累計達上億人次,被市民推選為最喜愛的“2006年十大文化事項”和“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之一,2009年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列入“全國十大文化創新工程”,2014年又獲得“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品牌”稱號。又比如,旨在張揚市民創意理念的“創意十二月”,自2005年以來持續舉辦了十屆,掀起了全民創意熱潮,成為深圳打造“設計之都”的重要抓手,活動領域從首屆的30余項擴展至第十屆的151項,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藝術家來深展示創意才華,見證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迅猛增長的魅力。以“關愛、感恩、回報”為精神坐標的“關愛行動”,自2003年創辦以來,和市民溫暖同行11年,吸引上千萬人次參與、開展了逾1.9萬余項活動,成為市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深圳創建文明城市的“重點品牌”,入選中國“社會治理創新十佳經驗”,所探索的“社會救助民間組織模式”被認為“在全國是個創舉”。近幾年來,深圳以“音樂工程”、“影視工程”、“文學工程”為龍頭,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推動“深圳創造”文藝精品創作,迄今已有45部作品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成績名列廣東首位、全國前列,彰顯了“文藝深軍”的雄厚實力和蓬勃活力。

(五)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升文化治理的質量和效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產業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力量,逐漸被推到經濟、政治、文化競爭的前沿,成為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核心載體。打造文化產業先鋒城市是文化治理現代化對深圳文化發展繁榮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的基本定位。近年來,深圳的文化創新活力得到激發,四次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打造了文化產業“升級版”,率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涌現出騰訊、華強文化科技等一批高成長型文化科技企業,形成了大芬油畫村、怡景動漫等十余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50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2014年全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實現156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同時,在產業服務上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平臺,文博會、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發展平臺有力地拉動了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其中深圳的文化產品出口約占全國1 /6,成為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六)推動文化“走出去”,增強文化治理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深圳立于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高度,以國家立場、文化自覺、敢于擔當的氣魄,推動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依托“設計之都”、“文博會”等世界級平臺,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銳獎”、“Idea -Tops國際空間設計大獎”、“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大賽”等國際性設計賽事,組織召開“全球圖書會議”并發布《深圳宣言》,有力提升了深圳“設計之都”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特別是深圳歷時8年多創作的大型儒家合唱交響樂《人文頌》,對儒家文化進行富有時代性和開拓性的詮釋,實現了傳統文化和西方交響樂的完美結合,繼201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成功演出后,2014年奏響紐約聯合國總部,在馬其頓、保加利亞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成功巡演,贏得盛譽,不僅有力地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形象,還有效地輸出和傳播了中華人文價值,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創新之舉,增強了深圳文化的國際話語權。這些都反映出深圳文化治理的國際視野。

三 推進深圳文化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思路

文化治理是一項戰略工程、系統工程,既要前瞻思考,具有先進的治理理念,又要統籌安排,突出自身特色和治理重點。深圳的文化治理,需要在突出城市主流文化戰略方位、夯實文化治理基礎、彰顯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與責任、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加強治理能力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治理現代化水準,更好地滿足市民文化權利,形成文化治理現代化的新常態。

(一)推進城市主流文化建設,突出深圳文化治理的戰略方位

城市主流文化是城市主體人群的生活生產方式的集中反映和訴求,是文化治理的公共精神所應觀照和聚焦的基本內容。沒有城市主流文化的形成,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文化治理。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首先要反映和提煉市民的行為特色和精神訴求,積極構建城市主流文化。深圳作為文化治理的先鋒城市,必須體現文化治理戰略方位的前瞻性、先導性和示范性,反映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和實踐探索。為此,深圳結合改革開放實踐和城市文化發展特點,率先提出“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城市主流文化導向和基本定位,崇尚創新創意,追求知識理性,保持開放包容,弘揚自強不息、剛毅血性的進取精神,對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起著長遠的引導、激勵和匡正作用。

創新型文化強調以創新為城市之魂,率先實現觀念更新、體制機制革新、技術創新,在現代新價值觀念的創造和輸出上保持領先,打造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創新活力。深圳以創新為旗幟,創造了400多個全國第一,涌現了眾多的著名創新型企業,產生了自主創新的“6個90%”的企業現象。

智慧型文化反映了城市熱愛學習的強烈需求,強調以追求知識和理性為旨歸。大力建設人文氣息濃郁,學術文化繁榮,學習型、知識型城市。要實現高水平的文化治理,必然以普適性的智慧為主導,以理性和知識為能力基礎。深圳連續24年人均購書量最多,“讀書月”15年可貴堅持,被國際知識界評為“杰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

包容型文化反映了廣大移民主體的價值訴求,強調尊重文化差異,對多樣性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促使城市文化治理具有吐故納新、兼容創新的能力,城市發展呈現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良性態勢。深圳是最大的移民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最能體現城市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氣質。

力量型文化反映了一切改革者的良好夙愿,強調保持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確保城市文化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輻射力,這是城市高水平治理與持續發展的突出優勢和根本動力。“殺出一條血路”、“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的精神寫照,膽力和血氣始終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最大亮點。

(二)維護和發展市民文化權利,拓展深圳文化治理的基礎和空間

文化治理的著力點是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維護和發展文化權利。文化權利是人的一項與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并列的基本權利,其實現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明程度,是國家文化戰略人民性的直接體現。只有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保障文化權利,才能促進民生福祉、提振民族精神,為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實現市民文化權利,不僅是衡量深圳文化治理績效的基本指標,也是城市文化戰略的基本支柱,是城市文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基本主題。可以說,市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是文化治理深入基層、深入社會、深入市民的核心內容,決定了城市文化發展的基本成效。市民文化權利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和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四個層面的內涵。

首先,如何給市民創造更多的文化享受條件,是深圳實現文化權利最為基本的內涵,包括文化場館的建設,對多種多樣文化產品的供應等。

其次,深圳通過最大限度地提供老少皆宜、各得其所的參與文化活動的條件與氛圍,讓市民得到充分的參與文化的權利,使文化治理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再次,最能體現市民文化主體意識的是文化創造的開展,這是文化治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深圳著力構建自由的文化創造空間和機制,充分調動社會文化資源,使市民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潛能得到極大發揮。

最后,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與文化創造權利緊密相連,如果沒有形成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沒有有效地保護文化創造成果,必然會打擊市民開展文化創造的積極性。

(三)體現深圳文化擔當和影響力,彰顯文化治理的特色與責任

文化治理現代化的充分實現,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自主表達和全面展現。城市文化治理必須反映民族的“根”和“魂”,彰顯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不斷增強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城市文化特色的表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共治”、“善治”的程度,反映了文化治理現代化的水平。

深圳作為移民城市,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活力,又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橋頭堡”,在大量的對外開放交流中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華,在傳統的浸潤和現代的創造中,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文化氣象和精神力量。深圳文化治理的責任和擔當,就是要通過有效手段,把傳統的文化資源改造成向世界展示的文化軟實力,彰顯民族特色,站穩國家立場,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始終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承擔者、先行者,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充分實現國家文化主權,提升民族文化的傳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為世界文明樣式注入全新的價值理念,是深圳文化發展的時代擔當,是深圳文化治理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深圳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支持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強“文博會”、“設計之都”、“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國家級、國際性平臺建設,展示中華文化核心競爭力;以《人文頌》等傳世精品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宣揚民族核心價值。通過這些方式,展現民族特色,弘揚和輸出中華文化價值,為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提供有力的實踐依據和樣本意義。

(四)推動文化流動和開放包容,形成深圳文化治理的新常態

在文化治理中,文化主體的多樣性、互動性,決定了文化體系的開放和文化要素的流動。文化流動是文化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形態。借助文化流動的力量,像深圳這樣缺乏文化積累的新興城市,才有可能實現文化發展上的跨越。推動文化流動和文化包容,是深圳文化治理的新經驗、新常態,有助于為新興城市建構起一種新的文化治理模式。

首先,流動的人群是文化流動的承載者,形成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人的流動正如物的流動一樣,越頻繁,規模越大,一個地區就越有活力。深圳在文化治理過程中,由于參與主體的流動性極強,文化發展充分體現出不同地域、體制、行業、個體間的交融,在流動中生長出與自身人文地理特色、城市定位相適應的文化叢林,從而具有鮮明的城市文化個性,這是實現文化共治善治、確立城市文化身份的關鍵標桿。

其次,文化資源的流動和文化生態的營造,實現了文化治理的良性生長。對新興城市來說,文化“存量”、“總量”不再是唯一刻度,文化資源絕不僅僅是地域性的,在更大的空間中尋求和配置資源,城市的文化競爭既是文化存量的競爭,更是增量的競爭。深圳在文化創造中,使各民族、各地區、各城市的文化發生更大的碰撞和融合,以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構建了文化治理的美好圖景。

最后,文化開放包容使文化流動的速度和規模實現質的躍升,形成了優質的文化治理生態。文化開放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深圳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堅持“兩條腿”走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和開拓文化治理的廣闊天地,提高文化發展的市場開放度和核心競爭力,實現文化治理的外延式發展。

(李瑞琦: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1]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2]轉引自曾凡軍《由競爭治理邁向整體治理》,《學術論壇》2009年第9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黎平县| 塔河县| 根河市| 揭东县| 伊吾县| 光泽县| 房产| 常宁市| 曲阜市| 吕梁市| 晴隆县| 彭水| 甘南县| 兴文县| 同仁县| 海盐县| 高要市| 同心县| 江门市| 花垣县| 陇西县| 敦煌市| 三穗县| 太康县| 梧州市| 金门县| 芜湖市| 承德县| 庆城县| 济宁市| 长子县| 江口县| 正镶白旗| 大丰市| 科技| 溆浦县| 安平县| 合阳县| 阿拉善左旗|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