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文獻資料的搜集

本書研究主要借助了近十年來國家統計局、國家旅游局、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旅游局等政府相關部門編撰的多種統計年鑒、旅游年鑒、旅游統計年鑒、旅游抽樣調查資料等。同時結合本書研究的需要,深入主要旅游城市與旅游景區,進行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資料查詢,通過多種學術期刊網查閱與本書研究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并通過網絡查閱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網站與統計網站、國家相關部委網站,進行資料搜集。

(二)空間分析方法與結構主義方法論

本書涉及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發展的時間與空間兩個尺度,主要基于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上的城市旅游發展規律進行提煉,總結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發展特征與空間結構,進而對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分析基于各類旅游要素(旅游城市、旅游飯店、旅游區、旅游交通等)的位置和形態特征的空間數據。

本書研究涉及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及其形成機制分析。山東半島各類城市旅游要素的空間位置與分布形態是表層旅游空間結構,這種旅游空間結構是通過經驗認識到的旅游地理空間結構的表象。要深入研究這種旅游空間結構表象,就必須建立旅游空間結構理論,通過理論進一步認識、揭示與分析這種旅游空間結構的特征與規律及其形成機制。只有通過建立旅游空間結構理論,并結合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表象才能對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本書構建了旅游空間結構的理論體系,并結合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表象,對其空間結構及其形成機制進行理論的解釋與分析。

(三)模型法

所謂模型法是指對事物內在機制及其外部關系高度凝練、直觀的抽象和概括。通過總結必要的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模型,可以使問題闡釋得更為清晰,并便于理論成果的演繹運用。本書注重以模型構建來闡述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

(四)實證研究法

本書不僅注重從理論上闡述旅游空間結構及其形成機制,而且以山東半島為例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驗證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形成機制研究理論成果的應用價值與操作方式,為具體區域的旅游發展提供指導性的建議。

(五)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動態演進的過程,因此,理論研究不僅注重靜態分析,而且結合動態分析,采用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绥德县| 乐平市| 屏东县| 桦甸市| 卫辉市| 田东县| 三门峡市| 景德镇市| 钟山县| 连江县| 河源市| 德江县| 通辽市| 化隆| 吴桥县| 娱乐| 南雄市| 浦城县| 东辽县| 灵丘县| 溆浦县| 葵青区| 兴业县| 文水县| 嫩江县| 通河县| 台南市| 泽州县| 清丰县| 秭归县| 汶川县| 安国市| 鲁山县| 改则县| 沽源县| 广河县| 宿迁市| 柳江县| 格尔木市|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