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仙話

《神仙傳》

這是繼《列仙傳》之后的又一重要仙話集,全書10卷。今本《神仙傳》有兩種版本:《說庫》等刊本收入92仙,《四庫全書》本收入84仙,均非全帙。據唐梁肅《神仙傳論》稱,原書共收神仙190人;五代王松年《仙苑編珠序》則稱117人:可見此書從五代以來已開始散佚。著者葛洪(283—363),字稚川,東晉著名道士。其從祖葛玄,世稱葛仙翁。洪早年從葛玄弟子鄭隱學道,后師從鮑玄。他曾任西晉之伏波將軍,東晉時先后任司徒掾、咨議將軍等職。晚年隱居羅浮山煉丹,自號抱樸子。關于撰著此書的動機,據作者在《神仙傳》自序里說:盡管秦大夫阮倉記述神仙數百人,《列仙傳》也記述了71位仙人,但與實際存在的神仙數目相比卻是“千不得一”。為了回答其弟子滕升關于神仙有無的疑問,于是他撰此傳以補《列仙傳》之不足。此書始于廣成子,終于封君達,其中所述廣成子、彭祖、皇初平、南極子、陰長生、茅君、張道陵、李少君、樊夫人、壺公等,均系后世道教神話文學經常據以進行再創作的神仙形象。葛洪除《神仙傳》之外,還著有道教理論專著《抱樸子》。《神仙傳》乃是對《抱樸子》的形象化詮釋。作者的意圖,在于使二書互補。

葛洪在《抱樸子·論仙》中引《仙經》說:“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他在《神仙傳》里便按照這一分類法,推出了三種神仙模式。天仙有若士、沈文泰、玉子、絕洞子、太陽女、太玄女、馬鳴生、陰長生、樊夫人等,地仙有白石生、黃山君、鳳綱、皇初平、呂恭、天門子、茅君、孔元、宮嵩、王遙、甘始、封君達等,尸解仙有王遠、董仲君、郭璞等。例如《若士》篇描述燕人盧敖在蒙谷之山見到若士,“其為人也,深目而玄準,鳶肩而修頸,豐上而殺下,欣欣然方迎風而舞”。若士與盧敖敲了一陣子之后,便說:“吾與汗漫期于九陔之上,不可以久駐。”說畢:

乃舉臂竦身,遂入云中。盧敖仰而視之,不見乃止,恍惚若有所喪也。

又如《茅君》篇描述仙官迎接茅君成為地仙的場面:

明日,迎官來至。文官則朱衣紫帶數百人,武官則甲兵旌旗、器仗耀日千余人。茅君乃與父母宗親辭別,乃登羽蓋車而去。幢幡蓋,旌節施,如帝王也。驂駕龍虎、麒麟、白鶴、獅子,奇禽異獸,不可名識。飛鳥數萬,翔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繞其左右。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見。觀者莫不嘆息。君遂徑之江南,治于句曲山。

這種以帝王甲仗的煌煌氣派描繪學道者成仙時的情景,此后便成了道教神話文學的傳統模式。又如《郭璞》篇描述郭璞因拒絕參與王敦謀反而被殺:

……敦誅璞,江水暴上漲,璞尸出城南坑,見璞家載棺器及送終之具已在坑側兩松樹間,……殯后三日,南州市人見璞貨其平生服飾,與相識共語,非但一人。敦不信,開棺無尸。璞得兵解之道,今為水仙伯。……

這段仙話,與西方《新約》里耶穌死后三日開棺無尸,肉身成圣的神話,不謀而合。追求長生不死,死而復活,本來就是人類的共同愿望。

葛洪是丹鼎派道教的重要理論家,其《抱樸子》的《金丹》、《黃白》、《仙藥》等篇,記述煉丹術達四五十種之多。他認為“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神仙傳》里虛構了不少服丹成仙故事,以支撐他的金丹理論。例如《魏伯陽》篇寫魏率弟子三人、白狗一條入山煉丹。丹成之后,魏預知弟子中有二人心存疑慮,故意將丹先飼白狗,狗服丹即死。魏又自服丹而死。三弟子之一說:“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無有意邪?”亦服丹而亡。其余二弟子遂共出山。二人走后,魏即起,率服丹弟子及白犬升仙而去。又如《沈羲》篇寫沈羲學道,但能消災除病,救濟百姓,而不知服食藥物。由于他功德感動天神,老君便派仙官接他夫妻上天,賜以神丹,服食之后,遂成天仙。

葛洪雖然強調金丹對成仙的奇效,但并不否定符箓的功力,《抱樸子》對此亦有所論述。因此,《神仙傳》里也有符箓仙話。例如《葛玄》篇敘葛率弟子數十乘舟,弟子見師身攜符箓,問有何用。葛指江邊洗衣女子對弟子說:“吾為卿等走此女,何如?”眾說好。葛乃投符水中,女驚走數里不止。葛說:“可以使止矣。”再投一符入水,女即止。又一次,葛從吳主游宴,見百姓請雨不得,即畫符置水中,頃刻風雨大作,中庭盈水尺余。吳主說:“水寧可使有魚乎?”葛又書符水中,有頃,大魚百余條游于水。吳主又說:“可食乎?”葛命人取魚烹飪之,確是真魚。

巫術,或曰方術,是道教的一個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前述煉丹仙話和符篆仙話都屬于這個范疇。但除了煉丹、符箓之外,方術還有很多,《神仙傳》對此描述甚詳。例如《淮南王八公》篇敘淮南王掌握的方術有:“坐致風雨,立起云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岳”;“能崩高塞淵,牧虎豹,致龍蛇,役神鬼”;“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盡瞑”;“乘虛步空,起海陵煙,出入無間,呼吸千里”;“入火不焦,入水不濕,刃之不傷,射之不中,冬凍不寒,夏暑不汗”;“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立成轉徙,萬物陵岳,移行宮室”;“能防災度厄,辟卻眾害,延年益壽,長生久視”;“能煎泥成金,鍛鉛為銀,火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龍駕云,浮游太清”。從這篇神仙傳看,淮南王的超自然力,除了不能造人,已接近西方上帝的全智全能了。是的,人類為了征服客觀世界,不論東方西方,其寄望于超自然體具有的超自然力,都是無限的。

葛洪受《史記·留侯世家》中黃石公考驗張良故事的啟發,在《神仙傳》里推出了一批考驗模式仙話。例如《李八百》:

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居市塵。知漢中唐公昉有志,不遇明師,欲教授之,乃先往試之,為作客雇賃者,公昉不知也。八百驅使用意異于他客,公昉愛異之。八百乃偽病,困當欲死。公昉即為迎醫合藥,費數十萬錢,不以為損。憂念之意,形于顏色。八百又轉作惡瘡,周遍身體,膿血臭惡,不可忍近。公昉為之流涕曰:“卿為吾家使者,勤苦歷年,常得篤疾。吾取醫欲令卿愈,無所吝惜,而猶不愈,當如卿何?”八百曰:“吾瘡不愈,須人舐之,當可。”公昉乃使三婢,三婢為舐之。八百又曰:“婢舐不愈,若得君為舐之,即當愈耳。”公昉即舐。復言無益,欲公昉婦舐之最佳。又復令婦舐之。八百又告曰:“吾瘡乃欲差當得三十斛美酒浴身,當愈。”公昉即為具酒,置大器中。八百即起入酒中浴,瘡即愈。體如凝脂,亦無余痕。乃告公昉曰:“吾是仙人也。子有志,故此相成。子真可教也。”今當授予度世之訣。乃使公昉夫妻并舐瘡三婢,以其浴酒自浴,即皆更少,顏色美悅,以丹經一卷授公昉。公昉入云盛山中作藥,藥成服之仙去。

黃石公對張良的考驗一次比一次嚴,李八百對唐公昉的考驗亦如此。黃石公對張良曰:“孺子可教矣。”李八百對唐公昉曰:“子真可教也。”黃石公最后授張良兵法一卷,李八百最后授唐公昉丹經一卷。從情節模式和人物語言看,《史記》中的黃石公故事就是李八百故事的原型。除此以外,《神仙傳》中據此原型而創作的考驗仙話,還有《張道陵》、《壺公》等。這些考驗求仙者意志力的仙話,對后世道教文學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人有求于神,神必考驗人。這個人神交際法則,放在東西方而皆準,所以在基督教神話里,也有上帝考驗約伯(《舊約全書·約伯記》)和圣靈試探耶穌(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的故事。

《拾遺記》

《拾遺記》又作《王子年拾遺記》、《拾遺錄》,10卷,東晉王嘉撰。王嘉(?—393?),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道士。后趙末,王隱居終南山、倒虎山。前秦苻堅屢次征用,不出。后秦姚萇對王十分禮遇,王因獲罪于姚而被殺。《拾遺記》是一部用道教神仙觀點寫成的雜史雜傳體小說集,全書內容按史前史和古史的時序排列。卷一記述史前史神話傳說,包括庖犧、神農、黃帝、少昊、高陽、高辛、堯、舜等;卷二、卷三、卷四記述夏、商、周、秦四朝神話傳說;卷五、卷六記述漢朝神話小說;卷七、卷八記述三國神話小說;卷九記述晉及后趙神話傳說;卷十記述八仙山。同時,此書又“仿郭憲《洞冥記》”(《四庫提要》),在篇章結構、文字風格,乃至事物名目諸方面均向郭著認同而略加變化之。例如:《拾遺記》里的宵明草、夢草、鳳冠粟,乃是從《洞冥記》里的明莖草、夢草、鳳葵草、龍爪薤演化而來;前書里的駢蹄牛,是從后書里的花蹄牛演化而來,等等。

首先,《拾遺記》采用道教神仙觀點,對先秦以來形成的古帝王神話作了踵事增華的再創作。例如《春皇庖犧》寫庖犧氏的出生是:“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段關于庖犧氏的感生神話,使人想起劉媼感龍而生劉邦的神話。至于庖犧之貌,“長頭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每一個細節,都是長生不死的神仙象征,后世的壽星形象就是據此而塑造出來的。又如《少昊》描述皇娥與白帝之子燕戲于滄茫之浦,奏娟之樂,游漾忘歸。他們又泛游于海上,以桂枝為桅,以香茅草為帆,桅頂飾以玉鳩。帝子與皇娥并坐,撫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繼而帝子答歌。……書中對這一對少年神仙伴侶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描繪,給古老的三皇五帝神話增色不少。

其次,《拾遺記》除對古帝王神話的再創作之外,還創作了若干新仙話。其中寫得最好的,是《燕昭王》篇里的“玄天之女”故事。由于燕昭王好神仙,女仙玄天之女便托形化作二舞女,一名旋娟,一名提謨,通過外國使者獻于王。她倆“并玉質疑膚,體輕氣馥,綽約而窈窕,絕古無倫。或行無跡影,或積年不饑。昭王處以單綃華幄,飲以瓀珉之膏,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臺,乃召二人來側,時香風欻起,二人徘徊翔轉,殆不自支。”“其舞:一名縈塵,言其體輕與塵相亂;次曰集羽,言其婉轉若羽毛之從風;末曰旋懷,言其支體纏曼,若入懷袖也。”把女仙同舞伎統一起來,塑造出如此輕靈飄忽、美妙絕倫的舞仙形象,只有像王嘉這樣既熟悉道士修仙之術,又熟悉帝王宮廷之樂的人,才想得到寫得出。

但是,王嘉對人間帝王之一面沉溺于錦衣玉食、聲色犬馬,一面又追求長生不死,希圖永享世俗之樂,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在《燕昭王》里通過甘需之口批判燕昭王道:“上仙之人”“蓋能去滯欲而離嗜愛,洗神減念,常游于太極之門”。“今大王以妖容惑目,美味爽口,列女成群,迷心動慮,所愛之人,恐不及至,纖腰浩齒,患不如神,而欲卻老云游,何異操圭爵以量滄海,執毫厘而回日月,其可得乎?”特別是在《夏禹》篇里,虛構了一個羽人(即仙人)替周昭王換心的神話,說明富貴如人間帝王者,要學上仙之術,根本的一環在于換掉那顆欲壑難填的心。

再次,《拾遺記》對道教方術也有所描述。《秦始皇》篇寫秦王子嬰懷疑趙高謀反,“囚高于咸陽獄,懸于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鑊湯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嬰問獄吏:“高其神乎?”獄吏回奏:趙高得祖傳煉丹術,入獄時懷一青丸,大如雀卵。趙高死后,有人看見“一青雀從高尸中出,直飛入云”。王嘉寫到這里,概然稱贊:“九轉之驗,信于是乎!”“九轉”指“九轉金丹”,即多次反復燒煉而成之神丹。《抱樸子·金丹》說:“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王嘉很相信丹經的神話。

最后,《拾遺記》里還有大量關于靈物崇拜的描繪散見于全書。見于《唐堯》篇的,有如今日之登月飛船的“貫月槎”;見于《秦始皇》篇的,有如今日潛水艇功能的“螺舟”;見于《顓頊》篇的,有如今日彈道導彈機制的“曳影之劍”;見于《周靈王》篇的,有如今日機器人的“玉人”等。這些靈物,在古代雖然是先民幻想中的超自然物,到了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早已轉化為人類的發明創造物。這證明幻想是偉大的精神之母,她曾經孕育了宗教神話,也孕育了今天的科學。其他如:丹丘的瑪瑙,用者“則魑魅不能逢”(《高辛》);蒼梧的青石,名曰“珠塵”,“服之不死,帶者身輕”(《虞舜》);“黑蚌”之珠,懷之則“隆暑之月,體自輕涼”(《燕昭王》);祈渝的壽木,“懷其葉者,則終身不老”(《前漢上》),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古人在幻想中將靈魂賦予自然物,從而使之成為具存超自然力的通神之物,謂之靈物。先民以靈物為個人的保護靈,道教吸收這種靈物崇拜,發展為護身的符箓。

此外,《拾遺記》中還出現了少量與佛教相關的幻術故事。這是當時廣泛流傳的佛教神話在道教文學中的投影。

這一時期出現的道教神話作品,除前述《神仙傳》、《拾遺記》之外,還有初創于漢末而完成于魏晉各派道士之手的《漢武帝內傳》,佚名撰《洞仙傳》(《隋書》兩《唐書》之《經籍志》均著錄為10卷,《四庫全書》本編為一卷),陶弘景《周子良冥通記》;以及早已失傳,僅有作者、書名可考的江祿《列仙傳》、蕭繹《仙異傳》、顏協《晉仙傳》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怀集县| 姚安县| 九江县| 榕江县| 固原市| 石家庄市| 昌邑市| 岫岩| 富平县| 册亨县| 楚雄市| 江永县| 错那县| 博罗县| 隆化县| 永平县| 无棣县| 黄山市| 依兰县| 阿克| 南木林县| 新丰县| 定襄县| 普格县| 金山区| 盈江县| 吴江市| 绥阳县| 江都市| 鹤山市| 甘孜县| 广丰县| 文化| 江陵县| 冀州市| 苏尼特左旗| 镇沅| 湘阴县| 海原县|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