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中世紀大學早期發展研究
- 王子悅
- 2039字
- 2019-09-21 03:57:21
導論
一 研究英國中世紀大學早期發展的緣起
(一)英國中世紀大學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英國是最早一批產生現代大學的西歐國家之一。對于英國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并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點,因為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大學的形式在產生之初是不規范的,其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只能從英國出現高等教育這種形式去理解大學的早期發展。那么何謂高等教育?其解釋多種多樣。例如,把它解釋成為上流社會的教育,是培養從事高貴職業的人的教育,是研究高級學科的教育,是正規學校教育過程中的最后階段。[1]圍繞著作為12世紀和13世紀產物的主要學校,形成了關于英國歷史上高等教育的概念。作為最早出現近代大學的國家之一,在800多年的時間里,英國大學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的2012年全球100所最佳大學排行榜,前10名里有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在前100名內有9所英國大學。迄今為止,更有上百名英國人曾榮獲諾貝爾獎,涉及文學、醫學、化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其中,劍橋大學也是誕生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共有8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在學期間獲此殊榮的。牛津大學也有5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25名是在讀學生。這不僅反映出了英國大學的高水平,而且還反映出了其各專業領域高水平的均衡發展。對于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國家來說,這應該是一項令人驕傲的紀錄。這跟英國大學誕生與發展的深厚積淀是密不可分的。英國到底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大學,又是哪些主觀和客觀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影響著英國大學的構成,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我國對英國大學早期發展研究的不充分
在近代史上,中國和英國的交往史,與其說是文化交流史,不如說是英國侵華史更為恰當。中國和英國最早的接觸可以追溯到英使馬戛爾尼(Macartney)于1793年率團使華,該事件標志著中英外交史上第一次正式交往。然而,馬戛爾尼卻不遵循中方禮儀,在覲見乾隆皇帝時拒絕行“三跪九叩”禮,因此直接導致了中英外交談判的破裂。對這次使團出使中國的結果,很多學者普遍認為是失敗的,而當時中國的落后、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傲慢,和其以朝貢制度為中心的僵化的外交實踐則被視作導致使團失敗的關鍵原因。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迫切要求發展海外貿易。作為當時世界霸主的英國,不僅實力最大,而且擁有最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此時,英國與中國在鴉片貿易中產生糾紛。這次,英國不再像上次那樣好說話,而是收起紳士的風范,搖身一變,成了侵華的急先鋒。英國侵華重在迫使中國通商,而非土地的占有,故1842—1897年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分三步才最終占領了中國香港地區,面積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侵占速度慢條斯理,頗具紳士風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爆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英法兩國開始衰落,美國和德國開始崛起,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擺脫被侵略的處境,變成了侵略者。在對中國的侵略中,英國逐漸成了看客。而對這一段歷史,我們已無須多說……中英兩國建交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54年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中英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大使級),1997年香港回歸使得中國領土上不再有英國的殖民地。自那時開始,兩國交往越來越頻繁,國際關系也向積極的一面發展。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加強,國內的一些教育研究者陸續寫作發表了一些與英國高等教育有關的論文,但從總體而言,研究隊伍依舊比較薄弱。目前關于英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內容涉及英國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制、高校的教學模式與管理模式、大學生就業和學生事務管理等。研究主題貼近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有著明確的研究目的,即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經驗借鑒,但缺少有關英國大學發展史的研究,也未見英國大學早期發展的專門研究。其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局限是現有成果大多數停留在對二手資料的比較分析上,絕大部分研究是以簡單的陳述和介紹為主,缺少實質性的深層思考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多為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缺少實證性的定量研究。本書雖未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但試圖通過對英國大學發展的起點進行梳理和研究來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基于多年開展高等教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經驗,和之前做過當代大學的改革、發展中的研究成果,筆者發現在很多學校內部體制改革的問題上,我們往往借鑒西方大學改革的寶貴經驗,因而對西方大學的發展變遷頗感興趣,希望追本溯源,了解西方大學是如何產生的。而最早的西方大學又誕生于中世紀的歐洲,以大量英國中世紀經濟、社會的圖書與研究資料為依托,必能找尋到歷史發展中的蛛絲馬跡。
英國的訪學經歷同樣使筆者對英國大學及其高等教育體制具有切身感受,而且多年教育學科的學習又使筆者不再滿足于對一國的教育體制及其發展歷史僅僅具有體驗式的感性認識,有意對此做進一步的理論性研究和探討。正如韋恩·厄本(Wayne J.Urban)所言:“我們每個人都在通過不同的鏡頭看這個世界——其清晰度也各不相同。當我們的視野變得模糊甚或失去焦點時,我們自然會調整自己以擺脫這種模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