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走向:美國學前課程發展變革的歷史研究
- 孫賀群
- 2128字
- 2019-09-21 04:06:18
五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書以縱向的時間發展為軸,以美國學前課程在整個20世紀幾次大的歷史轉型為重心,將美國學前課程的演變放置在整個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梳理出美國學前課程思想和實踐的演進軌跡,厘清學前課程與社會各方面變革運動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通過考察美國學前課程的發展演變,揭示出教育家們如何根據社會的要求和時代的變遷來構筑自己的課程思想并指導學前課程實踐,以及哪些因素在學前課程發展變革中起到了作用,各種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其中的;并力圖從美國學前課程演變軌跡中,尋找一些有規律性的歷史經驗,為我國的學前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為完整呈現20世紀美國學前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發展全貌,本書將時間跨度定為從19世紀末期美國本土化學前課程確立以后至20世紀末期,以美國學前課程根本目標的變化為線索,將20世紀美國學前課程的歷史發展進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最后對美國學前課程百年變革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與反思。
本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20世紀初至30年代的實用主義學前課程。對實用主義學前課程的思想和實踐進行歷史追溯,分析了實用主義學前課程產生的社會背景與理論基礎,詳細地呈現了實用主義學前課程的歷史演進過程,并對在此時期一度興盛而后又迅速衰落的蒙臺梭利課程進行了介紹,總結出20世紀初期美國學前課程變革的發展特點。
第二章,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主情主義學前課程。首先對主情主義課程發端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接著對主情主義學前課程的發展脈絡進行解讀,最后歸納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前課程變革的發展特點。
第三章,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智主義學前課程。闡釋了主智主義學前課程產生的原因和理論基礎,重點介紹了發展—互動課程、貝瑞特—恩格爾曼課程、高瞻課程和凱米—德弗里斯課程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方案的歷史演進過程以及內容和特點,以現實的學前課程問題為出發點,從課程的理論基礎、目標取向、內容選擇、實施過程等幾個方面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分析了主智主義學前課程遭遇降溫的原因,并指出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美國學前課程未發生大的變革,而是在“學業取向”與“發展取向”之間搖擺,并逐漸出現整合的趨勢,聯邦政府和學者對學前課程質量越發重視,這也是20世紀美國學前課程發展的第四階段。
第四章,對美國學前課程發展變革歷程的回顧與省思。在前述三章的基礎上,回顧美國歷史,觀照當代中國。歸納分析出美國學前課程發展變革的外在推動力,梳理總結美國學前課程自身演變發展特征,從而為我國學前課程改革提供啟示。
(二)研究方法
進行學前課程發展與變革的歷史研究需要講究方法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研究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羅列和歷史變革現象的簡單描述,而是要透過歷史與變革的表象,去探尋學前課程發展的動因、特點或規律,從較高的理論思維層次上對學前課程的發展進行認識和評價。在具體方法上,本書主要采用以下幾種。
1.歷史文獻法
歷史文獻法是通過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對文獻進行研究解讀,而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跟隨客觀事物本身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研究的思維和方法,力圖按照事物自身發展的時間順序和它在各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具體形態去進行描述。
進行外國教育史研究,首先就是要查閱文獻,以掌握相關的研究動態和前沿進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現狀等。本書旨在研究美國學前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發展過程,運用歷史文獻法可以清楚地梳理出美國學前課程的發展脈絡,剖析其歷史文化背景及發展過程中的前因后果。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也是本書運用的方法之一。實際上,選題本身的定位便決定了本書首先應從宏觀上去思考美國學前課程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總體面目,在把握整體社會與教育時局的前提下展開研究。但只關注宏觀研究未免給人感覺過于空泛,對美國學前課程的發展變革史進行研究離不開對歷史進程中個別人物、個別事件的分析和闡釋。案例分析對于問題的具體化、形象化作用巨大。所以,在研究中,筆者利用了一些“個案化”材料,為本書提供微觀的分析視角和研究基礎。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也是本書運用到的一個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認識。就外國教育史研究而言,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到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本書主要通過縱向的比較,來呈現美國學前課程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鮮明特點,以及課程所具有的連續性、時代性等特征;通過橫向比較,來揭示同一時代不同課程模式的共同特征與差別、統一與對立。這將有助于我們對每一種課程模式從理論到實踐有一種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1][美]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趙祥麟、王承緒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43頁。
[2]梁志燊:《學前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3]叢立新:《課程論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4]朱家雄:《幼兒園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5]張滬:《張宗麟幼兒教育論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頁。
[6]石筠弢:《學前教育課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頁。
[7]袁愛玲:《學前創造教育課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