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中國家貿易開放與生產率研究:從宏觀視角到微觀視角
- 李清如
- 2191字
- 2019-09-20 18:08:02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基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貿易開放的宏觀背景
在過去的50年中,發展中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經歷了重大變革,從整體來看,經濟增長十分顯著,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與日俱增。中國的實際GDP由1960年的832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45221億美元,增長約53倍。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GDP增長速度加快,1991—2012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0.3%,在1992—1996年和2003—2007年的兩次經濟高速增長期間,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2.44%和11.66%。[2]印度的實際GDP由1960年的1027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3688億美元,增長約12倍,2012年中國和印度實際GDP總量世界排名分別位于第三位和第八位。[3]近10年來,非洲經濟逐漸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2012年《非洲進步報告》提出,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有7個是非洲國家,7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那些過去10年來經濟增長率超過4%的國家,其中盧旺達、烏干達和坦桑尼亞自21世紀初以來平均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8%。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改善國內經濟結構,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并積極融入世界市場。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通過降低關稅、多邊協商,以及參與區域貿易協定,發展中國家在促進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商品貿易額和人均貿易額顯著上升。中國的商品貿易出口額由1990年621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20487億美元,商品貿易進口額由1990年533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18184億美元,出口額和進口額在22年的時間內增長均超過30倍。[4]南美洲國家在整個1990—2012年期間商品貿易額呈波動上升趨勢,特別是2004年之后,除受經濟危機影響特別嚴重的2009年和2012年,其余各年出口增長率和進口增長率均維持在15%的水平以上。自2003年以來,非洲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除受經濟危機影響特別嚴重的2009年和2012年,其余各年商品貿易額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人均貿易額增長率保持在17%以上。[5]
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貿易開放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人均產出增長在國家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問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均產出水平仍然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至2012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尚未達到美國50年前的水平,且人均產出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此外,除中國商品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逐漸上升以外,南美洲和非洲國家從整體來看對外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占世界比重較低,且沒有明顯的增長。因此,擴大貿易開放,提高人均產出水平,促進經濟長期發展,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共同的議題。
二 基于提高發展中國家行業競爭力的產業背景
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工業制成品出口由之前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占主導地位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占主導地位。資本密集型制成品(鋼鐵、化學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額自2003年起在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50%,自2004年起在商品貿易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50%。其中,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出口份額增長最為迅速,至2012年,僅機械及運輸設備一項在商品貿易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已達到47.12%。[6]不僅如此,就貿易額來說,資本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已達到與資本密集型制成品進口相同的水平,特別地,鋼鐵與機械的出口已顯著超過進口,這說明,中國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已從產業間貿易轉向了產業內貿易。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機械及運輸設備內部,中國的出口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顯著的差距。中國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大部分集中在辦公及電信設備,而單位價值較大的運輸設備占總出口的比重則很低,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以汽車產品為例,中國汽車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份額在2002年為0.82%,到2011年緩慢上升至1.98%,而2011年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汽車產品的出口份額分別為8.06%、10.92%和18.30%。[7]
同時,南美洲和非洲國家的出口結構顯現出嚴重依賴初級產品,特別是燃料及礦產品的特征。在整個2000—2012年期間,南美洲國家初級產品出口額占商品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并且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其中燃料及礦產品的出口份額顯著上升,由2000年37.61%提高至2012年46.09%,工業制成品出口份額由2000年32.28%下降至2012年21.28%。[8]非洲東部和南部國家初級產品出口份額由2000年44.48%提高至2012年65.97%,工業制成品出口份額由2000年40.11%下降至27.55%。在初級產品內部,燃料及礦產品的出口份額顯著上升,2010—2012年,非洲東部和南部國家商品貿易出口額的50%以上來自燃料及礦產品的出口。[9]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業行業生產率,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出口競爭力,是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 基于改善中國制造業企業生產率的微觀背景
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出口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人口結構已經開始轉變,勞動力短缺現象頻繁出現,勞動力成本存在明顯上漲趨勢。2012年年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第一次出現下降。其二,能源價格全面上漲,帶動原材料和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繼而導致企業成本的上升。其三,人民幣自2005年后經歷了持續的升值,利用低匯率促進出口的效果日漸式微。同時,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帶來的傳導延后性效應,世界經濟步入低谷,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出口量出現嚴重下滑,隨后又在2010年早期快速回升,然而,此后中國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等重要市場的出口增長開始大幅減速。在全球經濟前景黯淡的情況下,收入增長放緩和成本上漲將直接影響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為此,企業必須將提高生產率視為一項戰略舉措。只有提高制造業企業生產率,才能帶來新一輪的產業增長,從而支持中國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