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精準扶貧的戰略意義

精準扶貧戰略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現階段貧困問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和中國特色扶貧體系的特征提出的。集中社會各界力量和各種資源,聚焦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與貧困問題正面交鋒,逐步建立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 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確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致力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消除極端貧困,各級黨政機關積極探索,科學制定扶貧舉措,創新扶貧方式,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且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扶貧領域取得的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扶貧開發中出現的問題,是由于發展過程中改革不到位的問題,而不是社會主義本身固有的問題,社會主義發展必須要解決也必然能解決這些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為扶貧開發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目標導向,而扶貧開發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奠定基礎、提供支撐。[36]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制度自信,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堅持群眾路線,推進扶貧精準化,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堅持團結協作,舉全社會之力補齊短板,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謀劃、群策群力。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黨和政府擁有強大的集中決策、組織動員和統籌協調能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獨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不斷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進步的最大政治優勢。[37]

社會主義制度中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沛動力,有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深度和廣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激發企業和個人的自主創新活力,擴展更大空間創造財富。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宏觀經濟、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等職能,進一步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機統一,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力推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的核心。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毫不動搖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因此黨政部門能夠充分調動群眾的發展活力和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贏得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社會發展進步所帶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過程中,發自內心擁護黨的領導,高度認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為早日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而努力。

二 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從根本上取決于人民群眾對政黨執政的“合法性”的認同與支持。徹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邊疆鞏固、民族團結、凝聚民心的現實選擇。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強化脫貧攻堅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領導干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加強作風建設,切實把“三嚴三實”貫穿于脫貧攻堅始終。強化各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決策部署、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檢查考核的職能。抓好貧困地區基層組織領導隊伍配套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集中整頓村黨組織,提高貧困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縣級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扶貧干部隊伍能力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有利于激發個體活力,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強化貧困地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健全貧困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制度,切實保障貧困人口合法權益。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從而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全市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38]

邊疆各族人民的扶貧開發工作,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切實加強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將少數民族聚居團場扶貧開發納入國家和自治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各級責任,制定和完善符合少數民族聚居團場扶貧開發實際的特殊優惠政策。加強對部門扶貧工作的督查,確保扶貧項目目標任務落實到實處。建立包含政策引導、項目規劃、技術指導、資金管理、效果評估、檔案管理等方面的動態服務管理機制,同時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扶貧開發工作良好發展,推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三 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在扶貧脫貧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推動貧困地區整體脫貧,促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精準扶貧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任務,《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始終維護和促進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人權中的重要性。建立扶貧對象瞄準機制,在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情況,找準致貧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農村減貧事業,基本解決農村居民溫飽問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堅持一個不丟、一戶不落,真正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9年,國家將扶貧標準從865元提高至1196元,扶貧開發工作對象從1004萬增加至4007萬,更多貧困人口享受國家政策的扶持。[39]各級部門深入落實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工作,完善金融資金服務機制,進一步加大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傾斜力度。

集中力量解決制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對革命老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貧困村實行整村推進規劃,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扶貧工作格局。組織開展“雨露計劃”改革試點,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積極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務工技能培訓,促使其轉移就業;對貧困家庭初中、高中畢業后未就業的新生勞動力參加職業教育給予直接補助等舉措。結合連片開發與科技扶貧,鼓勵適合片區功能定位的企業開展經營活動,建設產業化基地。扶持設施農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以“對口幫扶”形式,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延伸產業鏈合作。推動貧困地區產業開發規模化、專業化,為貧困地區培育優勢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采取超常規舉措,健全少數民族地區特困群體扶貧開發體制。在扶貧開發中制定使婦女直接受益的政策措施,促進貧困婦女公平參與。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制定專項康復扶貧資金和優惠政策,扶持缺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攻堅克難。

拓展社會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濟困,加大扶貧攻堅力度,促進社會幫扶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舉全社會之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保障和改進民生,縮小發展差距,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 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重大歷史任務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通過運用科學有效程序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確幫扶、精確管理和精準考核,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建立起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穩定收入差距縮小、公共服務均等的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所建構的精準扶貧思想體系及對扶貧攻堅的實踐指導,是我國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法寶。“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補齊扶貧攻堅的短板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強化總體部署,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集中力量攻關深度貧窮地區,加快深度貧困群體邁入小康社會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上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等一系列舉措,并強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一步瞄準深度貧困地區與貧困群體,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效的工作,以確保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40]

精準扶貧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隨著精準扶貧不斷推進,貧困人口收入增幅可觀,貧困人口收入的增長會刺激消費,增加內需,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全面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讓貧困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不僅能增強黨對基層號召力,還能促進基層社會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行標準下的任何一個貧困人口,是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好例證。努力把全體人民群眾提升至高于扶貧標準線的生活水平,確保新階段扶貧取得切實的精準成效,增加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和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五 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借鑒經驗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取得的脫貧攻堅成績、為人類減貧事業做出的貢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國際社會堅信中國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贊賞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基層落地經驗。2016年8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高度評價中國的扶貧工作,認為通過有針對性的多維減貧和精準扶貧,中國使6.6億人脫貧,特別是對民族和邊疆地區的發展扶持,為人類的包容性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國承諾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致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賀信中所說的,“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這也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盡管社會物質財富豐富,貧困問題依然還是當今世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貧困人口,尤其是無法保障維持生存基本條件的絕對貧困人口,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貧困的表現形式通常為經濟增長乏力,難以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產業結構調整空間。有些發展中國家盡管整體經濟效益良好,但由于沒有實施相應的配套民生改善政策,貧困人口難以共享發展成果,始終無法縮小貧富差距;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專項扶貧計劃缺乏從國家治理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政策系統結構單一,連續性較差,難以集中力量整體推進等。

我國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形成的做法經驗,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更有效地治理貧困提供參考。首先,加大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闡發、宣傳力度,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國際化話語體系,有效開展國際傳播,為中國扶貧經驗奠定思想認識基礎。其次,積極搭建中國減貧經驗國際化交流合作平臺,通過建設海外減貧交流基地、舉辦論壇,充分考慮不同國家貧困治理的歷史、程度、特征、原因,幫助它們在借鑒中國扶貧政策措施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本土化的實現路徑。現有援助項目設計應立足于扶貧,覆蓋更多貧困人口。同時推進對外減貧合作與“一帶一路”合作建設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有機結合,實現互助共贏。

堅持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精準扶貧實現共同富裕的一條基礎經驗。中國與各國開展減貧合作,除了吸取發達國家對貧困開展斗爭的經驗教訓,加大自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際價值總結提煉的同時,引導合作國堅持實事求是,理解和反思精準扶貧提供的價值參考,在實踐中探索中國經驗模式本土化的實現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铅山县| 新河县| 晴隆县| 崇文区| 栾川县| 郧西县| 农安县| 镇安县| 通城县| 舟山市| 乌鲁木齐县| 马边| 博罗县| 青岛市| 内江市| 泰顺县| 蕉岭县| 无极县| 威信县| 邹平县| 迭部县| 林口县| 彭州市| 满城县| 大安市| 卢氏县| 临夏县| 永吉县| 延寿县| 安义县| 博白县| 常山县| 平阳县| 太仓市| 江都市| 嵊泗县| 安图县| 商都县| 富锦市|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