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及運行機制研究綜述

第一節 產業鏈研究綜述

產業鏈理論最初產生于18世紀中后期,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76)提出生產過程中分工論斷的理論,這就是產業鏈思想的雛形;貝恩(Bain, 1958)提出了產業組織SCP理論,這是產業鏈理論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馬歇爾(Marshall)將分工的論斷拓展到其他利益主體間,且更加注重彼此間協作的重要作用;赫希曼(Hirschman, 1958)以產業關聯理論為基礎,詳細闡述分工理論以及專業化對各利益主體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產業鏈理論的真正形成。但“產業鏈”其實是20世紀90年代一個中國化的名詞,1993年傅國華首次提出農業產業鏈,成為我國提出產業鏈的第一人。2001年,昆明理工大學的秦開大第一個將產業鏈作為碩士論文研究,由此拉開了中國人對產業鏈中微觀層面的研究?,F如今,我國的產業鏈研究涉及領域較廣,許多高校教師、科研院所和農業工作者開始研究產業鏈與具體產業生產經營相結合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國外關于產業鏈的相關研究

亞當·斯密(1776)認為,產業鏈是獲取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通過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等行動將產品傳遞給零售商和用戶的過程。在亞當·斯密的產業鏈思想基礎之上,馬歇爾(1920)分析了企業之間的分工,這是產業鏈理論的真正起源。根據己有的研究文獻,對產業鏈運行機制的研究起步于農業產業鏈。近些年,國外關于農業產業鏈運行機制的研究多從產業角度入手,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產業組織理論、供應鏈理論,對農業的縱向協作、產業組織進行研究,多集中于信息管理、產品質量控制和價值鏈這三方面的分析,試圖探索增強產業鏈競爭力的關鍵點。霍夫曼(Wout J.Hofman, 2001)強調信息交流技術(ICT)對提升農業產業鏈相關企業競爭力、尋找提高市場份額的市場機會方面的重要作用。羅斯(J.E.Ross, 2005)提出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業鏈全面質量管理(TQM);西貝爾(Schiebel W., 2007)通過價值鏈案例分析,為農業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了估計有效客戶反應的方法。

隨著產業鏈的發展,產業鏈管理應運而生。產業鏈管理運用集成的管理思想,通過對產業鏈鏈條的管理,降低總交易成本,提高用戶服務水平,以及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最終目的是提高產業鏈鏈條的競爭力,使鏈條上的企業均能從中獲益。198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教授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了價值鏈理論及價值鏈(Value Chain),他認為企業進行生產等活動是獲取效益及創造價值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價值鏈上互相聯系的一系列增值活動組成,企業的價值鏈是這一系列增值活動的總和。20世紀90年代,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在用戶體驗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并開始逐漸成為產業鏈管理的目標,需求鏈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鏈應運而生。由美國安盛咨詢公司(現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提出的“戰略產業鏈管理”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運用了需求鏈管理思想的一種產業鏈管理。

總體來看,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中,產業鏈理論誕生于20世紀30至40年代,發展于40至50年代,80至90年代成為研究的熱點。在學者們的研究與企業家們的實踐互相促進中,產業組織理論一步一步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概念和工具上,這些理論均提出了產業集中度、產業進入和退出壁壘、市場失靈狀況、政府失靈狀況等;從研究方法上,這些理論或者基于古典經濟學或者基于新制度學派,具有較強的理論特色,大多數研究采用靜態。西方學者產業鏈研究的各種理論也都只是提出了觀點,針對產業鏈鏈條本身進行的相關研究較少。

二 國內關于產業鏈的相關研究

我國對產業鏈的研究始于農業產業鏈。國內專家學者對于產業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產業鏈含義的探討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敘述,而研究內容主要側重于產業鏈的概念、形成要素、構成機制和優化整合方面。

在產業鏈的概念方面:曹芳和王凱(2005)、蔡宇(2006)認為產業鏈包含信息流、物流以及資金流,產業鏈既包括進行相關產品的生產或服務各主體,也包括進行技術等其他輔助性活動的其他主體,從而組成以企業或行業為單位的縱向關聯集合體。郁義鴻(2005)研究表明,產業鏈是包含各個主體或環節的,由生產資料供給到產品的生產,最后到產品的銷售過程構成的復雜有機系統。鄒昭烯(2006)提出,產業鏈是對價值鏈的延展和深化,是由不同利益主體組成的空間組織形式,將各利益主體尤其是企業納入價值系統,而企業價值系統通常簡稱為產業鏈。李心芹與李仕明(2004)等提出,產業鏈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將具有關聯的利益主體以技術、產品、資金、政策等各方面結合起來構成的具有增值潛力且復雜的戰略聯盟。姚平和梁靜國(2007)等提出,產業鏈是在一定產業范圍內具有潛質的各利益主體構成的戰略聯盟,其本質是以價值鏈理論為基礎構建的戰略產業集合體。楊公樸和夏大慰(2002)提出,產業鏈是具有密切關聯的利益主體組成的網狀結構,其本質就是具有緊密關系的產業構成的投入與產出關系。

在產業鏈的形成要素方面:劉富貴與趙英才(2006)研究表明,企業在產業鏈構建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這主要是由于產業鏈中企業在信息搜集、資源整合以及籌集資金等方面具有其他主體不具有的優勢,并詳細分析企業如何強化對產業鏈各個節點的管理和控制。李丹和鄭志安(2005)研究表明,產業鏈整體效益和價值主要體現在產業鏈最終產品上,產品生產是各利益主體緊密合作的基礎,通過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整體競爭力實現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以河南省奶牛產業鏈為研究對象,篩選出市場、政策等21項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在產業鏈的構成機制方面:吳金明和邵昶(2006)提出,產業鏈是指供需、空間、產業以及價值增值四個維度有機組合構成的復雜鏈條。吳金明和黃進良(2007)等認為,產業鏈的構成機制具有自身的獨特特征,通過不同產業的大力融合構成其鏈條,根據積極需求、匯聚創新以及雙向傳導等機制,最終形成各個鏈條分工合作的產業鏈。

在產業鏈的優化整合方面:孫理軍和方齊云(2006)等研究表明,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產業鏈附加值的持續增加,才能促進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這是一個動態過程,必須要經過各種不同視角下產品系列化、集成化、模塊化和網絡化四個主要階段。程曉濤(2007)提出,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產業鏈構建的可能性,產業鏈各利益主體根據自身負責分工的不同彼此間加強合作和聯系,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網鏈式結構。楊蕙馨和紀玉俊等(2007)研究表明,產業鏈中各主體之間具有明確的分工制度,制度的持續優化和產業鏈的高度穩定性有著緊密聯系。

第二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研究綜述

一 國外關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相關研究

國外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研究起步較早,主要基于產業鏈管理理論和價值鏈的視角對于畜牧業產業鏈信息管理、影響因素及運行績效和應用進行了研究。

(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管理的研究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管理方面:馬恩(R.D.Man, 2001)認為,可以通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信息交流推動產業鏈的整合。達姆(F.V.Dam, 2000)提出,畜牧業產業鏈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信息化的有效運行。霍夫曼(W.J.Hofman, 2000)等根據不同的視角,對農畜產業鏈的信息化和彼此間的合作交流進行了論述和分析。巴爾斯邁爾(Balsmeier, 1996)研究表明,信息化對產業鏈的有效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與交流,最終將不斷提升整個產業鏈效率,實現各利益主體利益最大化。此后帕特馬納班(Padmanabhan, 1997)、沃爾什(Walsh, 1998)、孔波斯(KoMmpis, 1998)、雷特勒(Reutterer, 1999)和阿維夫(Aviv, 2001)分別對畜牧業產業鏈的信息管理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

(二)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影響因素和運行績效的研究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影響因素和運行績效方面:羅伯特(Robert B., 2002)等提出,畜牧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彼此間的合作性、互補性以及信任感對畜牧業產業鏈運行績效的整體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內桑(Ganesan S., 2007)等認為,畜牧業產業鏈運行績效評價有短期效率和長期效率之分,長期效率主要用于評價各利益主體的合作關系,短期效率主要用于評價各利益主體的行為狀態。達斯(T.K.Das, 2000)等認為,各利益主體構成的產業聯盟會對產業鏈主體彼此間的緊密合作關系造成影響,最終會影響運行績效和整體效率的作用發揮。

(三)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應用研究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應用方面:霍布斯(Hobbs J.E., 1988)、拉姆(R.Lamb, 1998)、肖爾(B.Shore, 2003)分別運用各種方法,從不同視角詳細研究不同因素對美國牛肉產業鏈的影響。德喬(Decio Zylbersztajn, 1998)對牛肉產業鏈總體結構、流通銷售、產業鏈成本控制以及如何確保產品質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及建議。尼夫斯(Neves M.F., 1998)對牛肉產業鏈的組織體系、成本及安全控制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完善組織體系、最大限度降低費用和成本以及加強安全控制等建議。

從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外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運行績效、信息管理和應用等方面,但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宏觀層面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微觀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二,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運行績效方面的研究較多,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組織模式、利益分配及利益聯結方面的研究基本屬于空白。

二 國內關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相關研究

與國外相比,國內專家學者對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研究,主要是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內涵的探討或地區草原畜牧業實踐經驗的總結,而研究內容主要側重于概念、構建優化整合、組織模式和應用方面。

(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定義

關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概念,國內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研究視角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概念進行了論述,主要有四個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基于產業鏈角度的定義。如孫東升(1988)等認為,畜牧業產業鏈包含生產、加工、流通、運輸和銷售等環節。第二種觀點是基于復合系統角度的定義。如呂萍(2012)等認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是一個多鏈條組成的復合系統。第三種觀點是基于供應鏈角度的定義。如鄧蓉(2011)等認為,畜牧業產業鏈建立的基礎是畜產品供應鏈,它是由畜牧業生產者、加工企業、經銷商再到零售商以及相關物流企業等成員組成的網鏈狀結構。第四種觀點是基于產業關聯的角度進行定義。如王桂霞(2006)等認為,產業鏈的最根本的實質就是產業的關聯,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是以相關聯系的產業為主體組成產業集群。

(二)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構建和優化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構建和優化方面:田春英和康靜(1999)指出,畜牧龍頭企業對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運行是十分重要,并提出發展壯大畜牧龍頭企業的具體措施;高雪峰(2001)認為,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各有不同,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發展應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而定,這樣才有利于各利益主體的發展壯大,提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在文章《安徽:延長畜牧業產業鏈》(1998)中提出,不斷發展壯大畜牧龍頭企業是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構建的關鍵,使得畜牧業產業鏈不斷得到優化調整,不斷促進畜牧業專業化和集約化發展。

(三)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組織模式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組織模式方面:王建民(2008)以產業鏈理論為依據,詳細闡述山東六和集團的產業鏈組織模式;李曉紅(2005)在產業鏈整體視角下,以中高檔豬肉為研究對象,詳細研究主要組合模式的實施措施和建議;呂萍和王玉新(2012)以甘南州為研究對象,以產業鏈管理為理論基礎,詳細分析草原牧區三種主要的產業鏈組織模式,提出草原牧區之所以采取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牧民增收,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趙明亮和李紅等(2009)以新疆羊肉產業鏈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羊肉產業鏈的三種主要模式,并對新疆不同地區羊肉產業鏈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對羊肉產業鏈運行績效進行模型分析,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應的建議;張立峰和張越杰(2011)從產業鏈整體視角,以吉林省生豬產業為研究對象,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完善其產業鏈的政策建議。

(四)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管理和應用研究

在產業鏈管理和應用方面,葉玉瑩(2006)詳細總結乳品業三種主要模式,對乳品業的產業鏈進行詳細的分析闡述,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阿依努爾·多力坤(2012)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信息化來降低由于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對稱給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帶來的影響,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同時對信息化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王雅春等(2009)通過對我國肉牛的產業鏈現狀詳細分析,并結合甘南州實地調研情況,總結其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秦春華等(2010)以寧夏的牛肉產業鏈為研究對象,詳細闡述牛肉產業鏈各環節的主要特點與優勢,為寧夏牛肉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呂萍(2014)以甘南州畜牧業產業鏈為研究對象,從生態的視角對產業鏈中養殖戶和龍頭企業進行詳細論述,并結合實地調研對甘南州畜牧業產業鏈進行了實證分析。王傳美(2014)深入分析內蒙古肉牛產業鏈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出內蒙古肉牛產業鏈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如何保持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專家和學者主要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構建、優化整合、組織模式和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這為后續的研究創造了條件,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構建、整合優化主體是畜牧龍頭企業,對以牧民增收為目的進行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相關方面研究較少;二,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組織模式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各種模式績效、對比研究以及利益方面的研究較少;三,針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政策、金融扶持以及信息化研究較多,而對如何構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制度約束機制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四,對于草原畜牧業中單一種類的產業鏈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環節合作關系和合作機制研究較少。

第三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運行效率研究綜述

一 國外對產業鏈運行效率的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產業鏈運行效率的研究較少,大多數學者都是基于供應鏈來研究效率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休伊特(Hewitt)和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馬科恩(M.A.Cohen),董力(Li D.),斯里尼瓦斯(Srinivas)和塔魯里(Talluri)。休伊特和克里斯托弗認為,提高供應鏈過程的集成度,加快反應速度是提高供應鏈整體運行效率的關鍵因素。馬科恩認為,應該從控制成本的角度來力求供應鏈利益最大化,且最主要的控制點在于庫存成本的降低。董力則建立了供應鏈庫存成本和時間模型,并提出影響供應鏈運行效率的四個指標。斯里尼瓦斯和塔魯里從合作的角度入手,提出選擇合理的合作伙伴、穩定整個供應鏈的合作關系對供應鏈的運行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縱向一體化方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瓦倫?。≒.L.Valentine),克弗列特(Kerkviliet),林德格林(Lindgreen),蘇庫塔(Sykuta)。1982年瓦倫丁將美國1972—1977年發電企業與煤電企業縱向一體化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實行縱向一體化后煤炭產業的生產效率逐漸提高。1991年克弗列特通過煤炭企業自身所設發電廠的案例,提出了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產業效率的理論。在食品產業鏈中,林德格林認為與單純的市場關系相比,食品供應商、生產商和加工商之間的協調關系更能提高食品行業產業鏈的整體運轉效率。農產品方面蘇庫塔認為信息技術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使得農產品產業體系垂直協作更加緊密,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成本更低,循環時間更短,效率更高。

二 國內對產業鏈運行效率的相關研究

在合作效率方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符少玲、王升、楊為民、譚濤、肖艷麗、李繼宏和夏兆敏。大多數學者都是基于供應鏈來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符少玲、王升(2008)提出,供應鏈相關環節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意向、合作能力、合作風險和合作條件是關鍵影響因素;楊為民(2007)認為,蔬菜供應鏈的運行效率不僅與各環節本身有關,還與環節之間聯結的緊密程度有關。譚濤(2004)在對農產品供應鏈合作效率的研究中利用相關數據建立實證模型,計算出合作能力是影響供應鏈整體運行效率的關鍵因素。肖艷麗(2012)通過對利益主體的合作傾向與現有的合作關系進行評價得出,各利益主體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提高產業鏈整體的運行效率。李繼宏(2013)以生態產業鏈的運轉為例總結出網絡節點之間的利益協同才是提高運行效率的關鍵。夏兆敏(2014)在對生豬產業鏈的研究中總結出,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是我國政府和企業家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經濟效率方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郁義鴻、王志宏、呂濤。郁義鴻(2005)在對產業鏈類型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評價產業鏈效率的基準,所謂的產業鏈效率即是將產業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衡量的效率。王志宏(2012)認為產業鏈的效率即是經濟效率,即產業鏈整體的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呂濤(2009)在對煤電產業鏈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產業鏈的運行效率就是經濟效率,即投入產出比率。

第四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研究綜述

一 國外關于利益聯結機制的研究綜述

國外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交易費用理論、產業鏈管理理論以及資產專用性理論等為基礎,闡述其一體化的先決因素、產業鏈風險及利益分配和剩余控制權等各方面問題。克萊姆森(Clemson, 1981)認為,市場力量能起到保證契約履行的作用。克雷普斯(Kreps DM, 1982)等以聲譽模型理論為基礎,認為如果代理行為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則具有隱含性質的激勵措施(如聲譽、升職和競爭)對代理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特爾澤(Telser, 1985)利用契約的不完全性理論,提出要發展“自我實施的契約”。馬丁內斯(Martinez, 2002)以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對不同農畜產品縱向的協調性進行深入闡述和對比分析,認為交易成本是不同畜產品利益聯結機制的決定性因素。貝克(Baker, 2008)對公司制、合作社和合同制等履約情況進行比較,認為公司制相對而言更具有穩定性。

國外專家學者對于草原畜牧業利益聯結機制的研究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宏觀抽象理論方面,對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研究還存在較大的不足之處:第一,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理論研究和產業發展實際脫節,不具有較好的實踐指導作用;第二,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的形成、構建、模式以及優化整合方面的研究基本屬于空白;第三,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應用方面的研究,只針對生產過程中的費用和人的作用研究,且較為膚淺。

二 國內關于利益聯結機制的研究綜述

國內專家和學者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利益聯結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益機制形成動因、利益聯結模式和實踐應用方面。

(一)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動因方面的研究

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動因方面:曹利群與周立群(2001)以博弈論理論為基礎,深入闡述各利益主體的行為表現。認為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現象的存在,畜牧龍頭企業必須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加強和牧民合作社的關系,以彌補自身在信息不對稱方面遇到的問題。吳群(2003)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經濟體包括農牧戶的經濟活動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畜牧業產業鏈各主體聯合也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如此,產業鏈主體的利益聯結才有可能更緊密。唐潤芝(2011)以交易費用為依據,深入分析利益聯結機制產生的原因,認為降低交易費用有利于實現產業鏈資源的優化整合,實現各利益主體緊密聯結,以及構建各主體間穩定高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二)利益聯結模式方面的研究

在利益聯結模式方面:莊麗娟(2000)通過對農畜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的深入分析,認為降低交易費用是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動機和最終目標,因此利益分配就必然要經歷深刻的制度優化和變遷。王丁宏(2000)以肅南為研究對象,認為草原畜牧業產業化的問題和矛盾焦點就是利益機制方面,主要體現在龍頭企業和基地農牧戶未形成利益共同體,由此提出發展農牧戶與龍頭企業的非市場制度安排,利用合同契約穩定雙方的債權利益關系,從而達到強化畜牧業發展和牧民增收的目的。根據產業組織理論,認為由于企業、牧戶、服務組織等多方利益主體有共同利益和目標的存在,農牧業產業化形成和發展成為可能,并深入分析“企業+牧戶”和“企業+基地”兩種主要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形式和特點,并提出利益機制的實質是多方參與主體資源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并提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政策建議;吳群(2003)、虞紫燕和孫琛(2007)、劉翔云(2010)、曾艷(2011)等學者認為,利益聯結機制有五種形式,這五種形式經歷了由初級到最高級不斷演變的發展歷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牧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逐漸形成風險利益共擔的命運共同體;董榮奎和董妍等(2015)提出了九種龍頭企業和農牧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模式,通過對主要模式的對比分析,從產業、市場、龍頭企業、農牧戶以及合作社等方面指出其利益聯結模式存在的問題,指出利益聯結機制的缺陷和障礙,并從政府、企業、合作社和農牧戶方面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三)利益聯結機制應用方面的研究

在利益聯結機制應用方面:劉紅斌和朱潔梅等(2003)以企業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草原畜牧業各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認為“溫氏模式”有利于實現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最大化,以此為廣東畜牧業產業化政策制定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運用格羅斯曼模型(Grossman Model)深入論證和分析草原畜牧業在產業化過程中各主體的行為,認為產業鏈利益聯結主體畜牧業龍頭企業和牧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李興蓮(2006)通過對巴州畜牧業龍頭企業現狀的分析,對巴州牧企利益聯結的基本方式和特點進行深入探討,進而指出巴州畜牧業牧企利益聯結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完善牧企利益聯結機制的建議。洪冬星(2006)以內蒙古草原牧區為研究對象,深入闡述構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的目的和基本原則,提出了草原畜牧業利益聯結機制的主要形式(包括收購、合同、合作、服務和返利形式),并進一步分析了影響草原畜牧業利益聯結的主要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劉丹(2007)認為畜牧業產業化有兩個本質特征:產業鏈條和利益聯結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和完善草原畜牧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各主體利益關系,對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2009)對草原畜牧業的利益聯結機制演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深入分析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狀況,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的研究總體上是宏觀層面的定性研究較多,定量分析較少;理論研究較少且不完善,尤其是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特殊性和針對性進行的分析缺乏,這制約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系統性的分析較少。顯然,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角度對草原畜牧業利益主體利益聯結機制進行研究,無論是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建設還是對于牧民增收和促進牧區經濟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五節 牧民收入研究綜述

一 國外關于牧民收入的研究綜述

國外對于牧民收入情況的研究,主要在牧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問題上,也有少數學者將牧民收入與農牧業產業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死锼雇懈ァし◣鞚?、查爾斯·馬切斯(Christopher D.Fakudze, Charles L.Machethe, 2015)研究了南非通過價值鏈融資提高畜牧小農戶收入的情況,分析了一個畜牧業可以提高小農戶現金收入的價值鏈金融產品的信貸方案。西肯塔·潘達(Sitakanta Panda, 2015)以印度農村家庭調查數據研究了農民教育對于農村家庭農業收入差異的影響。作者發現,農民的教育程度顯著增加了耕地帶來的家庭凈收入,指出了農民教育對農民收入增長有影響。阿肖克·米斯拉、希沙姆·奧爾斯塔(Mishira A.K., El-Osta H.S., 2008)通過實證分析法,重點研究了政府在農民增收中的積極作用,包括政府對農民的生產經營給予的支持、保護及補貼,并提出政府應該重視農業補貼政策的制定,促進農民增收。西蒂·峇達麗雅、賽夫·內森、莫哈德·羅斯利(Siti Badariah, Saiful Nathan, M.Mohd Rosli, 2016)以馬來西亞一個水稻種植業較發達的農村為例,研究了其家庭收入的結構,并且測算了家庭非農業收入對于農戶收入的貢獻度。研究表明,將近71%的農戶家庭都有多種非農業收入來源,非農業收入平均占家庭總收入的33%,其中非農就業是最主要的非農收入來源。凱瑟琳·保羅、理查德·尼亨林和戴維·貝克(Catherine Paul, Richard Nehring, David Banker, 2004)從農民輸入輸出的角度,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和隨機前沿生產函數論證了農業產業化要比小規模家庭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對農民增收更有效。

二 國內關于牧民收入的研究綜述

國內對于牧民收入的研究數量非常多,且較深入。研究對象多為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五大牧區的典型牧戶,或偏遠牧區的貧困牧戶。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牧民收入結構以及牧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兩個方面。

牧民收入結構方面的文獻非常多,大多是對于收入結構內在原因的分析,也有學者進行牧民收入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或地域間牧民收入結構的對比研究。何曉蓉、李輝霞(2003)對西藏人均收入較高的日土縣農牧民的收入結構及牧民增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討論,并提出高原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齊艷梅(2009)采用灰色關聯法對內蒙古農牧民收入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農業收入是主要來源,為進一步提高農牧民的收入,須進行畜牧產業結構的調整。陳愛榮(2010)對內蒙古農牧民收入的水平、結構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探索了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冉璐(2012)以阿壩州壤塘縣南木達鄉為例,著重分析了藏族牧民的收入結構,從而找到該地區牧民貧困的深層原因。高曉霞、侯智惠、薛玉梅等(2014)通過觀察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變化趨勢,以及對其收入來源變化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工資性收入是內蒙古農牧民與發達省區的主要差距。李祥妹、劉鍵、鐘祥浩(2004)分析了農區、牧區以及半農半牧區等不同地區及不同時段的農牧民收入結構的差異,為不同地區的牧民增收提供借鑒。王忠平、史常亮、楊月(2011)將阿拉善盟林改地區與非林改地區的牧民收入結構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國家限牧禁牧政策是兩個地區牧民家庭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田聰穎、肖海峰(2014)在分析牧民收入整體水平及收入來源結構的基礎上,對農民、牧民收入差距及我國五大牧區省份間的收入差距進行收入來源分析,認為農民、牧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資性收入差距,而五大牧區省份間牧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家庭經營性收入差距。莊天慧(2016)分析了四川藏區不同地域及貧苦戶、低保戶的收入結構,提出應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牧民施行不同政策,以縮小四川藏區農牧民內部收入差距。文獻將收入與支出一并研究的較少。包詠梅(2013)通過實地調研,在了解內蒙古農牧民收支現狀的基礎上,對牧民增收面臨的困難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當地牧民收支結構的方法。黃偉(2015)構建了ELES模型來研究青海省農牧民收入結構與消費結構的關系,結果表明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至關重要。

關于牧民收入影響因素問題,主要歸結為牧民本身素質差、收入來源單一、惠牧政策力度小、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鄧小飛、馬增林(2011)認為,農民收入的主要問題是純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速慢、城鄉差距大,造成這種現狀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農民本身文化素質低下、農業投入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成為難題。韓永梅(2014)選取白音杭蓋嘎查為研究對象,對該區域全面禁牧以來的牧民收入變化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全面禁牧政策實施以來沒有解決牧民增收難、增收慢的問題,甚至出現牧民收入下降的趨勢,從政策及牧民兩方面的因素分析制約牧民增收的原因,并著重從調整和完善政策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幾點建議。寶興安等(2011)以2009年錫林浩特市牧戶的調查數據為基礎,結合統計學原理,利用經濟分析軟件,明確了當地牧業生產要素與牧民收入之間的影響關系。徐雪高等(2011)通過對牧民收入變化的分析發現,牧民收入總體增速較快,但仍不及農民和城鎮居民,主要的制約因素包括畜牧生產方式落后、牧民轉產轉業困難、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今后應該在提高城鎮化水平、轉變牧業發展方式、發展牧區非牧產業、完善補貼政策和發展牧區公共事業等加大力度。高娃(2012)以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鑲黃旗牧戶為研究對象,選擇草場面積、戶主學歷、勞動力人數、機械價值、養畜經驗年數、生產性支出、牲畜頭數作為自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牧民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對回歸結果進一步分析得出研究結論,最后提出了牧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目前已有學者將農業產業鏈與農民收入情況結合來分析,曲秉春(2010)分析了農戶收入增長歷程和收入結構變化,發現農業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持續降低,從外生性和內生性兩個維度進一步分析了農戶來自農業的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指出當前農業產業化模式不合理,并提出了有利于農戶增收的農業產業鏈商業模式。王祥瑞(2002)認為,拓寬、延長農業產業鏈才能促進農民的增收。也有學者從產業鏈的視角考慮牧民增收問題。呂萍、葛鵬飛(2014)認為,實現牧民增收的途徑包括創新畜牧業生產經營體制,構建完整的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各節點的組織建設與協調等。

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系統地從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建設這一角度提高牧民收入的研究很少,一般都是從其他角度出發研究牧民增收問題時,在增加牧民收入的對策中提出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建設好會增加牧民收入這一觀點,但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如何建設會增加牧民收入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很少。本書通過對前輩們研究成果的學習與研究,試圖從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建設這一角度入手,圍繞牧民增收這一主題,以內蒙古、新疆、青海和甘肅的典型草原牧區為例,通過對牧民收入和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分析,從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構成要素及組織管理兩個方面來提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建設,從而達到牧民增收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祁阳县| 华安县| 扬州市| 桐梓县| 丰原市| 唐山市| 灵丘县| 安达市| 天峻县| 新和县| 苗栗市| 勐海县| 囊谦县| 仁怀市| 拉孜县| 黔江区| 宣威市| 曲松县| 通海县| 华宁县| 红安县| 宁陵县| 新闻| 嘉黎县| 溧水县| 白沙| 晋宁县| 孝昌县| 博客| 独山县| 呼和浩特市| 突泉县| 蕲春县| 民乐县| 阜宁县| 剑河县| 广丰县| 正阳县| 通渭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