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理論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它的產生和發展也是社會矛盾和時代發展的產物,它在實踐中產生,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等一系列規律,為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發展趨勢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

一 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特征

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依賴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前兩者屬于物質前提,后者則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和根本基礎。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的自然物質基礎,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也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而且地理環境發揮作用還受到社會的制約,與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口因素不僅指人口的數量,還包括人口質量、人口結構、分布、遷徙、自然變動和社會變動等。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人口因素同樣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更替,而且人口因素發揮作用還要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時代與之相適應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個事實不僅對于理論,而且對于事件都是最革命的結論。”[17]恩格斯這里所講的“物質條件”就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這是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基礎,又對其他社會活動起制約作用;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更替;生產方式對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起制約作用。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征,是人類存在的方式。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和實踐的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則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杠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的表現。任何真理都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源于人類認識能力的無限性和有限性。

二 人類社會的一般發展規律

同自然界運動發展一樣,人類社會活動也有其自然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規律

生產力是指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體現為人們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生產力的要素包括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以及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三者的結合才構成生產力,稱為生產力的“硬件”。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也是潛在的生產力,被稱為生產力的“軟件”。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則是人的社會實踐的需要,馬克思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18]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以及商業服務業的不斷出現,其前提條件就是人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社會關系。人們的生產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產資料歸誰占有;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即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還是平等互助的合作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即總產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這三個關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起著決定性作用,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19]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即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中,生產力作為矛盾的主要一面,既是決定因素,又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歷史上不同生產關系的交替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馬克思說:“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20]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生產關系是生產力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形式,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能夠將生產力諸要素更好地結合起來,將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然而,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壓抑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能合理利用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而阻礙和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此時,人們對生產關系的調節和改良雖能緩和矛盾,甚至在某一段時期帶動生產力較快發展,但卻不能消除矛盾,最終生產關系還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由生產力的要求所決定的。生產關系何時變革、如何變革都不能由人們的主觀愿望決定,歸根結底要由生產力的狀況來決定。不顧生產力的實際狀況,人為維護一種舊的生產關系,或者企圖超越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去建立一種先進的生產關系,都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客觀規律,最終將受到歷史的懲罰。[21]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力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筑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各類組織及社會思想觀點的復雜體系。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誰在生產關系領域中居于統治地位,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領域中居于統治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一旦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上層建筑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思想觀念上層建筑往往早于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而發生變化,但變化的徹底完成卻遠遠落后于政治制度的變革。馬克思指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2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建立上層建筑就是為自身服務的,上層建筑對經濟的反作用就體現在對經濟基礎的服務上。上層建筑運用政治、法律、思想等手段去鞏固和發展自身的經濟基礎,在服務方式上采取控制社會生活的強制或非強制性手段來實現。從服務效果來看,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可能起促進作用,也有可能起阻礙作用。這取決于上層建筑是否適合經濟基礎及其相對應的生產力狀況,適合則起促進作用,不適合則起阻礙作用。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一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人為維護舊的上層建筑或超前變革上層建筑而不顧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同樣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三 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大社會基本矛盾。兩大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并決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兩種基本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具有更為根本的性質。另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也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兩種社會矛盾共同推動社會發展,矛盾不斷產生不斷解決,循環往復,推動社會形態更替,促進社會從低級走向高級。

階級斗爭、社會變革和社會改革都根源于這兩大矛盾運動,從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解決階級矛盾的唯一途徑。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社會革命,實現新制度代替舊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改革則是在保持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社會體制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局部調整或改良,是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科學技術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反過來又會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23]這生動反映了科學技術與生產關系的密切聯系。鄧小平曾經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勞動者則是生產力要素中首要的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當代社會正在走向信息時代和全球化時代,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尤其創新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磐石市| 靖州| 天门市| 洛扎县| 堆龙德庆县| 新津县| 张家界市| 马关县| 香港 | 泰和县| 资源县| 通许县| 沛县| 尚义县| 京山县| 苏州市| 正阳县| 昌乐县| 方山县| 镇原县| 获嘉县| 彰化县| 周至县| 大名县| 湘乡市| 福泉市| 沁水县| 綦江县| 武威市| 榆树市| 郎溪县| 乌鲁木齐县| 夹江县| 木里| 通化县| 富裕县| 河津市| 广饶县| 宜阳县|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