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會志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研究院 上海大學
- 1670字
- 2019-09-06 16:35:15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致辭

尊敬的倫福儒先生、王偉光院長、楊雄市長,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國家文物局向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致以誠摯的問候。此次論壇,將為展示世界范圍內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增進國際考古學術交流,提供重要窗口和平臺,也將為擴大考古學的社會影響和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視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積極推進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探索,中國的考古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組織開展了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多次專項調查,基本掌握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范圍內重要文物埋藏情況,制定保護措施并不斷強化文物安全,有效遏制了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等違法犯罪案件的發展勢頭。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把配合建設工程的考古工作作為首要任務,在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庫、南水北調等重大建設工程實施前,調集全國考古隊伍,搶救、保護工程沿線重要的地下文物,確保了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為當地人民保留了寶貴的歷史記憶。我們積極做好城市考古,在當前中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工作中,開展全面、系統的考古調查,尋找城市發展脈絡,為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許多重要考古發現,如江蘇隋煬帝墓、湖南銅官窯、浙江鴻山遺址等,為城市增添了一處處環境優美、富含文化底蘊的公共空間。我們將探尋人類和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作為一項國家任務,組織開展了中華文明探源、夏商周斷代等大型課題攻關,推動實施了一系列跨區域、多學科合作的科研項目,河北泥河灣遺址、安徽凌家灘遺址、陜西石峁遺址等,都取得了重要發現,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考古學的時空框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不斷進步,我們積極推動考古工作轉型升級,以適應新的需要。在這里,我們有三點經驗與國際考古學界的朋友分享。
第一,將考古作為基礎,廣泛參與各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們積極開展大遺址考古,推動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順利實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我國已經建成兩批24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工作為大運河、絲綢之路、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我們利用考古學手段,對古建筑、傳統村落、工業遺產、文化線路開展調查、研究,深入發掘其歷史格局、建筑特色和工藝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高度重視出土文物保護,不斷提升保護的技術手段。在對廣東南海I號沉船考古工作過程中,我們創造性地采取整體打撈、干式清理方式,使出土文物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保護;在江西墎墩海昏侯漢墓考古工作中,我們組織最優秀的文物保護隊伍,建立專門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對出土文物進行最有力的保護;對于重要的古遺址、古墓葬,如秦始皇陵、乾陵等,我們采取原址保護,不對其進行考古發掘。
第三,推動開展中外合作、交流,不斷拓展中國考古學的維度。近年來,我們與美國、德國等國家科研機構在山東、遼寧、甘肅、四川等省份開展合作考古項目,不斷提高工作的深度和水平;中國考古科研單位也先后在蒙古國、烏茲別克斯坦、柬埔寨、肯尼亞等國家,與當地學者一道開展工作,為多元文化的發現與發掘貢獻力量。在合作過程中,中外考古學者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豐富了觀察問題的視角,促進了研究的深化。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發展倡議,中國的考古學也將更加具有國際眼光和開放胸襟,我們真誠地歡迎世界各國學者來到中國,也期待中國學者能更多地出現在世界考古的舞臺上。
作為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新的文化名片,世界考古論壇云集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是世界考古學界的一次盛會。本屆論壇,學者們將圍繞“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探索”的主題發表真知灼見,闡釋對不同文明內涵與發展歷程的新認識,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真切地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預祝論壇圓滿成功,祝各位來賓身體健康,工作愉快。祝愿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在今后的探索歷程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謝謝大家。
201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