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6-衛陵
- 新唐盛世
- 詩與你
- 3458字
- 2019-04-18 00:22:51
長安,甘露殿
剛下完早朝的李世民每天都要在這里處理政事,作為流傳千古的賢明皇帝,李世民還是勤奮,每日都是兢兢業業地處理著政事。在貞觀九年之前還會有另一個身影在他身邊,那就是著名的文德皇后——長孫氏。不過在文德皇后逝世以后就再也沒有一個妃子有能力陪著李世民在甘露殿里處理政事了。文德皇后對大唐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單論在皇后的地位上來說,文德皇后的貢獻甚至比武則天之上,歷史對她也是不吝嗇的評價為千古第一賢后,由此可見一斑。
每日繁瑣的政事沒有讓李世民有一絲的懈怠,貞觀時期對于唐朝來說尤為重要。按照這往日的程序處理著政事的李世民,看到今天手上的這封奏折有些奇怪,照以往經驗來說,三子李恪很少上奏折,可是這次會是什么事情會讓他上奏折呢?李世民有些好奇,雖然李世民一直覺得李恪的性格是所有兒子中最像自己的,也有著“英果類己”評價,不過一直以來李世民最寵愛的還是四子李泰。所以對于李恪的奏折李世民除了好奇還有些驚訝。
仔仔細細看完李恪的奏折以后,李世民皺了皺眉。一直以來,當年簽訂的渭水之盟是李世民心中永遠的痛,被他視為畢生的恥辱,雖然貞觀四年時候東突厥已經被他派兵滅掉了,但是也正由于渭水之盟的關系,李世民連帶著對那些邊境的家伙很是反感,加上那些小國是不是動亂就會禍及唐朝的邊境,由此誕生一系列邊境問題,你說派兵滅掉他們吧,找對借口倒是沒問題,但是對于大唐來說又要浪費一比不菲的軍資和兵力。而且現在這個時期很多唐初征戰四方的大將要么已經逝世,要么已經很老了,現在這些老將都是國寶,李世民可不敢讓他們出征,至于那些新提拔的將領很多都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沒有什么經驗,可不可靠都未可知。所以一直都沒有去落實平定邊關的事情。
不過,現在三兒子李恪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突然想起來要去平定邊關。這讓李世民沉寂下去的心又活絡了起來,作為一個馬上皇帝,早年隨軍打天下的時候,李世民一直親自帶著大軍橫掃中原,事實上大唐的江山大多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李世民在軍事上面的才能毋庸置疑,不過現在做了皇帝就不一樣了,御駕親征這種事情可不是隨便可以做的,一旦李世民在朝堂上說起這件事,先不說其他大臣同不同意,至少魏征那個老噴子能把李世民噴到懷疑人生。既然武將沒人勝任,自己又不能親自上,那么“英果類己”的李恪即使比不上當年的李世民,但想來也不會差太多,畢竟李恪也是文武雙全的狠人。所以李世民對于李恪想去平定邊關很心動。
不過對于這種大事即使再是心動,李世民也不會貿然行動,思考了一下以后,李世民吩咐一名太監去傳令讓李靖、長孫無忌、魏征、牛進達、尉遲敬德、程咬金還有房玄齡來到太極宮議事……
就在李世民那些大佬們商討的時候,李恪這邊對城西校場的改造已經進行兩天了,大體上的工作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對校場內的大片空地進行改造。因為李恪已經打算進行現代化的練軍模式,所以需要現代化的一些練軍設施,不過由于古代的局限性,就要對這些設施進行一些改變,工作量比起之前的設計曲轅犁和紡織機只多不少。深感時間緊迫的李恪沒有過多停留在校場監工,留下兩名親信按照李恪吩咐監督以后就轉頭準備回府畫圖紙了。
回府的路上,在一處市集,李恪看到前方有一大群人圍著,似乎發生了什么事情,本不想浪費時間理會,可是,李恪突然看到一個身高六尺有余(唐朝時候的一尺約是三十點七厘米)的黑臉壯漢拉著一個十分瘦小三四歲的小女孩跟一個攤主說著什么,而那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則是看著攤位上的饅頭,眼中掩飾不住的渴望。看著這種情況,李恪皺了皺眉,向前走去。
“老板,我女兒不是故意的,她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實在太餓了才忍不住想拿饅頭的。”黑臉大漢有些無奈地跟攤主說道。
“我知道你們可憐,但是你女兒摸了饅頭,你又沒有錢買,現在饅頭臟了沒人要肯買的話就浪費了啊!我們也只是做小本生意的,一天本來就沒有多少饅頭,你這樣讓我虧本,我怎么去養家小啊。”聽著黑臉大漢的話攤主很是頭疼。
“要不這樣,我還要兩把子力氣,給你做點工作抵這個饅頭的錢如何。”大漢想了想選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可是我這小本生意根本沒有請人的必要啊,唉!算了算了,看在都是苦難人的份上,你們兩個走吧。這個饅頭我當做自己吃好了。”見大漢實在沒錢,攤主沒有辦法,只能自己想辦法彌補這份損失了。
“多謝!多謝老板!”大漢聽著攤主終于不再追究他女兒的責任以后連忙感謝完就要拉著女兒走,只是小女孩看著攤位上的饅頭似乎很是不樂意。
看到這里李恪大概明白了事情始末,有些感慨,這樣貧苦的人在古代不知凡幾,年年餓死的人成千上萬,可惜在古代落后的情況下賢明的君王也很無力,更別說那些昏庸的君王了,當年的那個“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想到這里,李恪停下腳步,對著那名壯漢喊道:“壯士請留步!”
聽到身后的喊聲似乎是在喊自己,衛陵疑惑的轉過頭來,只見一個相貌堂堂,身高近六尺,身著錦繡華服的青年男子,面帶微笑地看著自己,雖不知道所為何事,不過眼中倒是帶滿真誠。
“敢問這位公子是在叫我嗎?”看著身份不凡的年輕人,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衛陵只好開口問道。
“是的,適才見壯士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難,在下剛薄有有家資,愿能幫壯士解決眼下困難。”
“啊?”看著眼前要幫助自己的李恪,衛陵有些傻眼,這個年頭愿意幫助他們這些所謂的“賤民”的有錢人似乎真的沒見過,所以衛陵也不知道是不是該相信李恪。
“每個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我想壯士也是落難到此地才會如此潦倒,所以才想給予一些幫助罷了。敢問壯士大名?”
“哦!哦!在下衛陵,晉州人士。還未請教公子大名?”看著眼前的年輕人沒什么惡意,一臉真誠的樣子,衛陵如實答到。
“在下李恪!適才聽說你和女兒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在下府邸正在前面不遠處,若不嫌棄,可到府上吃些吃食再說不遲。”李恪也沒有隱瞞,直接告訴了他身份,反正整個安州都是他的封地,要知道他的身份簡直不要太容易,沒必要去隱瞞什么。
“啊?您是吳王李恪殿下,小民失禮了,望殿下莫要怪罪。”明白眼前年輕人就是安州大佬吳王李恪后,衛陵有些驚訝,不過倒是沒什么慌亂。
李恪沒想到眼前的衛陵聽到他的名頭倒是鎮定,看來也是個人物。他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么,帶著幾人往吳王府趕去。
吳王府
大廳內,李恪讓衛陵父女坐定,吩咐下人讓廚子準備吃食。忙了大半天李恪連午飯都沒顧得上吃,剛好可以一起吃頓飯,倒也沒嫌棄衛陵父女,畢竟作為一名現代人,李恪完全沒有古代的那種階級觀念,沒有看不起別人,所以沒感覺有什么問題。但是這對于受盡別人異樣眼光的衛陵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呃!殿下,其實您隨便給我幾個饅頭就行了,不用準備什么吃食。”衛陵臉上有些不好意思,內心卻有些驚訝,身為皇子,竟然還能如此待他,可見這位皇子也是仁德之主。
“無妨!正好我也忙了半天還未用午膳,剛好一起吧。”李恪不在意的擺了擺手。
“啊?一起用膳?這……萬萬不可啊,殿下。”這回衛陵真的是驚呆了。沒想到這位皇子不僅是給他們準備吃食,還準備和他們一起吃。這是什么節奏?不怕被別人議論彈劾嗎?
“不必多說了,廚子已經準備了,你安心吃就是。我倒是好奇你為何會落難到此處?”李恪對這些古人是真的很無語,吃頓飯而已至于這樣嗎?之前李泉和王剛這樣,現在衛陵也是。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多扯,不由分說地直接岔開了話題。
“這……回殿下,我本晉州人士,由于在故鄉一些意外才會流落到此。”見李恪不愿在這個話題上多說,衛陵也不是扭捏的人,既然李恪都不怕了,他也沒什么好怕的,只是回話有些遮掩。
“嗯?但說無妨,我既然愿意幫你,自然不用擔心。”李恪見衛陵話里有話,好像有些隱情,既然做好事,那就好人幫到底,直接開口詢問。
“好!承蒙殿下不嫌棄我父女兩人,愿與我父女分食。我也不再隱瞞,若是殿下怪罪,愿由殿下發落!”衛陵看著這么久以來以為愿意幫助他們的李恪,一咬牙,站起身來向李恪鞠下身。
“其實我本大漢長平侯衛青之后,世代生活在晉州,家父早亡,家母體弱多病,一直由我妻子侍奉,一直以來日子雖是清苦但也能吃的上飯,可是后來晉州豪紳崔家五子見我妻子有幾分姿色,趁我不在家中竟要劫走,我妻子不從,結果連同家母都被那賊子殺害,萬幸女兒由于躲在廚房玩耍而逃過一劫,得知事情始末,我幾欲發瘋,可是崔家本是何清崔氏分支,在當地勢大,幾次報官無果后,我提槍殺入崔家,殺了罪首崔家五子和幾名家將后逃出,帶著女兒一路流落到了安州,幾日前盤纏耗盡,今日進城以后女兒餓極才有了殿下所見之事……”自從犯事以來,衛陵一路逃竄,見過世間人情冷暖,好不容易遇上了個好心的皇子,衛陵不想李恪事后被連累,只好全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