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重要的奠基時期

人類利用機器來幫助自身工作的愿望由來已久,但人工智能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先決條件。總結起來說,人工智能誕生的關鍵要素有下面幾個。

1.1.1 神經元的研究和人工神經元模型的提出

人類對大腦的研究由來已久,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大腦神經系統的研究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06年,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對人腦神經系統的突出貢獻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明確闡述了神經元(也叫作神經細胞)的獨立性和神經元之間通過樹枝狀觸角相互連接的關系,奠定了生物神經網絡(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s)的基礎,也為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常簡稱為神經網絡)提供了可參考的重要依據。

圖1.1是一個典型的單個生物神經元結構的示意圖。每個神經元除包括細胞體和細胞核以外,一般還包括樹枝狀的樹突和較長的一條軸突。樹突和軸突都與其他神經元相連接,連接形成的組織叫作突觸。樹突是神經元的輸入部分,也就是接收信號的結構;軸突是神經元的輸出部分,也就是輸出信號的結構。

圖1.1 生物神經元結構示意圖

如圖1.2中示意的,不同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相互連接,形成了生物神經網絡。這是神經系統的主要構成形式。

圖1.2 生物神經網絡示意圖

1943年,神經學家沃倫·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年輕的數學家沃爾特·皮茨(Walter Pitts )這一對絕妙的組合提出了一個人工神經元的模型——麥卡洛克-皮茨神經元模型(McCulloch-Pitts Neuron Model),一般簡稱為MP模型,如圖1.3所示。

圖1.3 MP模型描述的人工神經元示意圖

圖1.3圓圈中是一個人工神經元(后面簡稱神經元)。與生物神經元的樹突類似,每個神經元可以接受多個輸入,也就是圖中的X1X2,直至Xn,每個X輸入到神經元后,會進行放大或縮小,也就是乘上一個權重值W,即圖中的W1Wn,然后進行相加求和操作,也就是圖中的∑符號所表示的操作。∑操作求得的值再經過一個門限函數T,得到最終的輸出值YY也就形似生物神經元的軸突。門限函數T后來一般叫作激活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在后來的模型中,也常常在∑操作后再加上一個偏移量b來增加模型的適應性,也就是圖中虛線箭頭所示的部分。

每一個神經元的輸出又可以作為下一個神經元的輸入,因此,多個神經元就可以組成現代意義上的人工神經網絡。

MP模型的提出無疑是人工智能史上最具有開創性的事件之一,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迄今為止,神經網絡的基本元素間仍然在使用該模型。它的意義在于,給出了一個可實際參照實施的神經網絡的最小構件,在此基礎上,神經網絡就可以像拼插積木一樣堆積而成。

1.1.2 計算機和程序的出現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臺模擬電子計算機。1945年末至1946年初,世界上第一臺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縮寫。1951年,第一臺實現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提出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問世。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主要有3個創新:一是首次用二進制代替了十進制數字;二是提出了程序存儲在數字計算機內運行的方式;三是提出了計算機中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這五大基本組成部件。至今為止,哪怕是最先進的計算機,仍在使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計算機和程序的出現,使得人工智能的實現有了硬件和軟件基礎(雖然當時還沒有完整的軟件的概念)。通俗地說,人類擁有計算機后,相當于擁有了第二個大腦,可以幫助人類思考和計算,所以后來也把計算機叫作“電腦”。而這第二個大腦所做的事情,已經具備了人工智能的雛形。人工智能的主要特征包括思維和行為,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程序就是人類思維的體現,執行程序就是計算機的行為方式。

1.1.3 圖靈測試的提出

被視為計算機科學奠基人之一的艾倫·圖靈(Alan Turing)也被視為人工智能之父,這是因為他在1950年發表了一篇名為《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論文,里面提出了“機器能思考嗎?”的問題,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篇論文中,圖靈駁斥了一些反對的觀點,描述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給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并預言了真正具有思維能力的機器的出現,被廣泛視為人工智能理論的開山之作。

圖靈還提出了被稱為“圖靈測試”(見圖1.4)的一種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有思維的測試方法,即由一個人(A)同時分別與另一個人(B)及一臺機器(C)進行對話,對話的雙方互不見面,僅以文字方式進行,由A負責提問,BC分別進行回答。如果有相當多的人扮演A的角色并問了一系列問題后,其中有一定比例的人無法判斷出BC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那么就說明機器具備了智能。

圖1.4 圖靈測試示意圖

圖靈預言,在20世紀末,一定會有計算機通過圖靈測試。到了2014年,終于有人,或者應該說是有機器通過了從1991年開始的年度圖靈測試,它就是由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維西羅夫(Vladimir Veselov)開發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軟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圖靈的預言終于實現了。

圖靈的貢獻主要在于:堅定地確認了人工智能成功的可能性,并確定了一個判斷人工智能成功與否的標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阿克苏市| 新蔡县| 米易县| 勐海县| 文昌市| 桂平市| 佳木斯市| 西藏| 乃东县| 邓州市| 视频| 宁都县| 永康市| 广饶县| 泰和县| 民乐县| 泗阳县| 关岭| 建瓯市| 阜新| 吉首市| 星座| 河南省| 巢湖市| 麻江县| 曲靖市| 阿克陶县| 溧水县| 仁化县| 谢通门县| 呼玛县| 泰顺县| 汶上县| 江门市| 九龙县| 巴马| 运城市| 怀宁县| 芦溪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