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管理的內涵與性質

案例導入

七個和尚分粥

有七個和尚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碗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幾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

直到現在,那七個和尚還在為吃粥的事情頭疼不已。

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各位讀者有什么好的辦法幫助這七個和尚嗎?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管理。原始人在狩獵時,往往由一群人來捕殺一頭獵物。這是由于他們認識到單個人沒有這種能力,只有眾多人同時從事這一活動,才能既保護自己,又能捕殺獵物。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大家配合行動,一些人舉火把,一些人拋擲石塊,還有一些人拿著木棒……組織這種相互配合的活動實際上就是管理,盡管當時他們還沒有創造出“管理”這個詞。

現代社會,大到國家治理、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中到城市規劃建設,小企業的興辦運營、項目施工,甚至家庭、個人的生活安排,都離不開“管理”這種活動。

那什么是管理呢?

一、管理的概念

要回答什么是管理,首先要分析一下組織的活動。

不難發現,當人們組成一個組織之后,組織中的活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作業活動與管理活動。作業活動是直接服務于組織目標的業務活動,如工廠車間的生產活動、學校的教學活動、醫院的診治活動等。組織是直接通過作業活動來完成組織目標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作業活動都能按照組織目標的要求來進行,如果作業活動與組織目標的要求相差甚大,那么組織目標則無法實現,組織就將不復存在。因此,為了保證作業活動有序地朝著組織目標進行,還需要進行專門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活動,這就是管理活動。

視野拓展

關于什么是管理,也就是管理這一概念的定義,歷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者可自學編者所總結的中外學者對管理的定義,從中形成自已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管理呢?關于這個問題,實際上至今仍未得到公認和統一的答案,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釋。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我們給管理下了一個較通俗的定義: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環境下,為了有效地實現一定的目標,對其所能支配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過程。簡單地講,管理就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這一系列活動的過程。

視野拓展

“在管理活動中,效果與效率都很重要”這句話在本書之前的版本中的表述是“在管理活動中,效果與效率同等重要”。為什么這樣修改?這涉及如何正確認識管理活動中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性,編者就此還專門和一位老師進行了討論,討論的內容可供讀者參考:

對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1)管理的對象(或客體)是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資源,如人、財、物、信息、時間等。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是管理的主要對象,所有的資源與活動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對人的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的目標。所有的管理行為,都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世界上不存在無目標的管理,也不可能實現無目標的管理。有效,指的是一切活動既要有效率,還要有效果。效率是管理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輸入與輸出的關系。管理就是要使資源成本最小化。然而,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還必須使活動實現預定的目標,即追求活動的效果。在管理活動中,效果與效率都很重要。

(3)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配置資源、組織活動、推動整個系統運行、促進目標實現等所有這些管理行為都要靠管理者去實施。管理者是整個管理系統的駕馭者,是發揮系統功能、實現系統目標最關鍵的力量。作為管理的主體,管理者既可以表現為單個管理者,又可以表現為管理者群體及其所構成的管理機構。

(4)不同的環境,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環境是指管理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內外部條件和因素的總和。管理行為依一定的環境而存在,并受到管理環境的影響。管理環境變了,管理的方法也應該隨之改變。

(5)在管理的定義中,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是核心。這是因為實現目標的手段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也就是說,要實現管理目標,就必須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管理行為與過程。因此,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是一切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職能。

視野拓展

《如何定義并理解管理》可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管理的定義:

實際上,盡管人們至今對管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管理卻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生而產生,又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的。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它是在協作勞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社會性職能,是協作勞動的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要求。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規模的擴大,資源配置越來越復雜,生產各環節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管理的要求還會更高。

二、管理的職能

管理的職能就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管理所必須具備的功能,或者說管理者怎樣進行管理,它包括管理者的基本職責和實施這些職責的程序或過程。

(一)四大管理職能

關于管理應該具有多少種職能,目前管理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管理的基本職能,自問題提出之始至今仍眾說紛紜,有四種說、五種說、六種說、七種說,甚至也有兩種或一種的說法,最常見的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種說法。另外,在四大職能基礎上增加“創新”形成五大職能的說法受到不少國內學者的認同。本書對此不做詳細研討,仍采用被普遍認同的管理四大基本職能說。。也就是說,任何管理者,為了實現目標、實施有效管理,都要履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職能。

1.計劃

通常認為,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是制訂目標并確定為達成這些目標所必需的行動,是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目標對工作所進行的籌劃活動,也就是“找到要做的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跲,讀jiá,絆倒之意,此處指說話不順暢。,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出自《中庸》。大意為: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語言不暢;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出現困窘;行動先有準備,就不會后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任何管理者都有計劃職能,而且,要想將工作做好,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不可缺少事先的籌劃。

2.組織

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后,就要安排必要的人力和資源去執行既定的計劃,也就是要進行組織。所以,組織職能就是確定所要完成的任務、由誰來完成任務以及如何協調這些任務的過程,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計劃所確定的目標而在組織中進行部門劃分、權力分配和工作協調的過程,也就是“把事情交給合適的人去做”。

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是實施管理、實現目標的組織保證,因此,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管理者總是或多或少地承擔不同性質的組織職能。

小提示

控制的訣竅是在一切順利的時候,根本不必行動,但在不正常時,就應該盡早察覺,盡快采取應對行動。

3.領導

人是組織活動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管理的領導職能就是激勵和引導組織成員以使他們為實現組織目標做貢獻,也就是“讓做事情的人會做、愿意做”。

凡是有下級的管理者都要履行領導職能,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管理者領導職能的內容及側重點各不相同。只有通過卓有成效的領導,組織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4.控制

在實現目標和計劃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實踐活動偏離原來的計劃或目標。為了保證事情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對實際工作進行監控、比較和糾正,使實際與目標保持一致,這就是控制,也就是“確保事情按要求進行”。

工作失去控制就要偏離目標,沒有控制就很難保證目標的實現,因此,控制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職能。當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控制的重點內容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

(二)各管理職能的表現形式及相互關系

管理的四個職能各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計劃職能通過計劃的制訂表現出來,組織職能通過組織結構的設計和人員的配備表現出來,領導職能通過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控制職能通過偏差的識別和糾正表現出來。

思考與討論

請回答以下活動體現了管理的什么職能?

● 學校組織人力于開學初對食堂衛生進行大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衛生問題。( )

● 公司領導班子共議“五年規劃”。( )

● 公司制定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全部崗位的崗位職責。( )

● 公司總經理在大會上鼓勵新聘員工要“愛崗敬業”。( )

但是,管理的四個職能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管理正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這四個基本過程來展開和實施的。為了做好組織的各項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根據組織內外部環境條件,確立組織目標并制訂出相應的行動方案。目標明確之后,就要組織力量去完成,進行組織工作。由于目標的完成有賴于組織成員的共同努力,為了充分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在目標確定、計劃落實下去以后,管理者還要加強領導工作。在設立目標、形成計劃、建立組織、培訓和激勵員工以后,各種偏差仍有可能出現,為糾正偏差,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管理者還必須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控制。管理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如圖1.1所示。

視野拓展

讀者可參閱《如何理解管理的四大職能》,以加深對管理職能的理解:

圖1.1 管理基本過程示意圖

三、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兩重性

管理的兩重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合理組織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和為一定的生產關系服務的社會屬性。

1.自然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指管理是一種不隨個人意志和社會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客觀存在,是社會勞動的必要要求,任何組織資源的整合利用與人的分工協作都離不開管理。因為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故管理的自然屬性也稱為管理的生產力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告訴我們,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不同性質的社會、不同性質的組織,只要是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規律來組織的,其管理工作相互之間就可以借鑒學習。因此,認識管理的自然屬性,有助于我們及時吸收和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知識。

2.社會屬性

管理的社會屬性,指管理活動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這種活動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誰管理”的問題,它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因為管理必然地要體現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特定要求,為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服務,從而實現其調節和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的職能,所以,管理的社會屬性也稱管理的生產關系屬性。

管理的社會屬性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的出現,總是帶有時代的烙印,都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性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因此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組織,情況不同,對管理的要求也就不同。實踐證明,一個普遍適用于古今中外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學習和運用某些管理理論、原理、技術和手段的時候,必須結合本國、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小提示

雖然管理的自然屬性告訴我們不同性質的組織的管理工作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學習借鑒,但管理的社會屬性則告訴我們,不同性質的組織具體情況有所不同,在這個組織成功的管理方式到了另一個組織就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因此管理工作要結合實際有的放矢,就像我們可以學習借鑒西方的管理理論卻不能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文化傳統、價值理念相結合一樣。

(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的科學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承認管理的科學性意味著人們可以發現、探索、總結并遵循客觀規律,可以學習并在管理實踐中應用管理原理與方法,用管理理論來指導、規范管理行為。如果不承認管理的科學性,不按規律辦事,違反管理的原理與原則,隨心所欲地進行管理,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從而導致失敗。

所謂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管理活動是復雜的,在管理實踐中, 解決具體管理問題時還需要管理者具有對管理理論和方法加以靈活運用的經驗、技巧和訣竅。承認管理的藝術性,意味著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面對千變萬化的管理對象,必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靈活多變地、創造性地運用管理技術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小提示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體。在管理實踐過程中,既要用管理理論來指導、規范管理行為,但又不能照搬原理,死扣規章制度,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例如,企業根據管理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員工行為指南和獎懲制度,但對不同崗位的員工要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根據崗位實際,對行政人員、財務人員、生產人員、研發人員等施行分類管理,這就體現了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對違紀員工需要依據單位的規章制度予以批評教育,但在具體實施時,有的人需要用激將法,有些人卻需要耐心正面的引導,這就是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成武县| 策勒县| 镇坪县| 延川县| 日照市| 包头市| 连云港市| 寿光市| 厦门市| 宣化县| 玛曲县| 茶陵县| 辽宁省| 安义县| 丹江口市| 湖州市| 天峨县| 陆川县| 武夷山市| 呼和浩特市| 双辽市| 大方县| 金坛市| 鄢陵县| 遵义市| 金山区| 龙州县| 灵丘县| 前郭尔| 乌海市| 敖汉旗| 施秉县| 盐源县| 闸北区| 蓝山县| 永和县| 卓尼县| 徐汇区| 伊春市|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