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路上拍大片!超實用旅游攝影書
- 王逸飛
- 3469字
- 2019-09-10 11:56:53
旅行攝影常用的5種鏡頭
對于可換鏡頭的相機(單反相機、單電相機、微單相機)而言,鏡頭往往是比機身更花錢的東西,當然了。如果是那種買了一個單鏡頭套機就一路用到扔的人,就沒辦法了。可既然這樣為啥不直接買個更方便更輕巧的一體式數碼相機呢?
本書對鏡頭采用的分類依據主要還是焦段,因為焦段決定了用途和用法。一個50mm焦距的標準鏡頭,無論價格是800元還是8000元,其用途和用法都是一樣的,區別10%在于照片的畫質,90%在于用戶用它拍片時的滿足感。沒錯,攝影愛好者的大多數錢都花在了“滿足感”這三個字上面。
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一般指焦距在35mm以下的鏡頭,而24mm以下的稱為超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的視角很大,可以拍到更多的東西,但同時也會拍到更多不需要的東西。所以廣角的焦距越短,視角越大,控制起來也就越難。
廣角鏡頭有變焦的,也有定焦的。常見的定焦焦段有16mm、20mm、24mm、28mm、35mm等,變焦的范圍大多在16mm~35mm。從樣圖可以看出,不同焦距的廣角鏡頭在使用的時候視覺效果差異還是很大的。24mm和16mm聽上去只差了8 mm的焦距,但用起來的感覺完全不同。而且焦距越短,這種差距越明顯。
廣角鏡頭容易使圖像產生畸變(原本平直的東西在畫面上被彎曲),而且焦距越短,畸變越容易產生,這是由廣角鏡頭的光學結構決定的。對于畸變的控制能力是評價廣角鏡頭光學素質的重要方面。
基本上,在所有其他條件(品牌、光圈、畫幅等)都相同的情況下,廣角鏡頭的價格隨著焦距的縮短而增加。不過這條規律受到廠家定價策略等因素的影響,僅供參考。
24mm|f/8|1/25s|ISO 200|拍攝于湖南張家界
35mm|f/2.2|1/2000s|ISO 200|拍攝于云南麗江
16mm|f/8|1/640s|ISO 200|拍攝于江蘇陽澄湖
標準鏡頭
標準鏡頭通常指焦距為50mm的鏡頭。
至于為什么要用“標準”這個稱呼,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它的視角最接近人眼的視角。當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攝影界流傳的許多說法都是這樣)。如果手頭有一支標準鏡頭,把它裝在相機上拿起來看一看就知道,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不是缺乏常識就是壓根沒玩過標準鏡頭。
事實上,標準鏡頭指的是焦距接近于所用相機畫幅的對角線長度的鏡頭。對于全畫幅而言,焦距在40mm~55mm的鏡頭都可以算作標準鏡頭。
50mm|f/2.8|1/250s|ISO 100|拍攝于新西蘭普卡基湖畔
50mm的鏡頭因為結構簡單、設計方便、用料節省,所以價格基本上是所有鏡頭中最便宜的(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所以標準鏡頭經常是新手買入的第一支定焦鏡頭。
標準鏡頭的主要特點是視角非常中庸,拍出來的照片也容易顯得平淡。所以標準鏡頭雖然便宜,卻并不容易用。要把標準鏡頭用出彩,是很考驗水平的。
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也叫遠攝鏡頭,一般指焦距70mm以上的鏡頭。也有把焦距300mm以上的鏡頭稱為超長焦鏡頭的。
長焦鏡頭也有定焦和變焦之分,定焦的常見焦段有85mm、100mm、135mm、200mm、300mm、400mm、500mm、600mm等,變焦的一般從70mm開始,可以到300mm~400mm。
長焦鏡頭的特點是可以把遠的東西拉得很近,效果相當于望遠鏡。而因為拍攝距離比較遠,所以透視效果被大大弱化了,直接后果是畫面很平,前后不同的場景似乎被疊在一起,這在攝影圈子里被稱為空間壓縮。
70mm|f/11|1/320s|ISO 200|拍攝于土耳其卡帕多西亞
300mm|f/8|1/400s|ISO 200|拍攝于日本京都
和廣角鏡頭不同,長焦鏡頭哪怕焦距差得很多,效果看上去也差不了多少。比如200mm和400mm的鏡頭,盡管焦距相差一倍,但使用起來并沒有什么顯著的區別。因此,長焦鏡頭的用法比較單一,對于拍攝水平的要求也不像廣角或標準鏡頭那么高。另外,由于視角小、視野狹窄,再加上景深比較淺,焦外虛化厲害,長焦鏡頭適合拍攝特寫,比如人物、鳥類、野生動物的特寫等。
長焦鏡頭的價格基本上和焦距的長度呈正比,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焦距越長的鏡頭越貴,這一點和廣角鏡頭是相反的。
大變焦鏡頭
這種鏡頭沒有什么標準,一般來說變焦倍數(最長焦距/最短焦距)大于 5的都可以歸到這個類別。
這種鏡頭通常也被稱作旅游鏡頭,因為焦段涵蓋了從廣角到長焦的范圍,基本上一支鏡頭裝在機身上就可以應付各種拍攝需求,對于力求減重和方便的旅行攝影愛好者來說再合適不過了。所謂的“一鏡走天下”指的就是這個。
凡事有利即有弊,大變焦方便也是有代價的。大變焦的鏡頭往往光圈都沒法做到很大,一般以f/3.5~f/5.6為主流,有些在長焦端的最大光圈只有f/6.3。并且因為鏡頭光學結構復雜、鏡片多,光學素質一般也不會太好。一句話,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特殊鏡頭
除了上述這些常見的鏡頭種類,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鏡頭,要么無法歸類到上述任何一種,要么雖然可以歸類,但用法上有特殊之處。對于旅行攝影這個特定的領域而言,比較有可能出現的是以下兩種:魚眼鏡頭和微距鏡頭。其他諸如移軸鏡頭、折返鏡頭之類因為用戶太稀少,在此不做介紹,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上網搜索。
魚眼鏡頭的外形非常有特點,前端是一塊很明顯的拱形玻璃,看上去有點像燈泡。和普通的超廣角鏡頭不同,魚眼鏡頭的成像都帶有嚴重的桶形畸變,但它能夠獲得180°甚至更大的視角。這種鏡頭之所以被稱為魚眼鏡頭,是因為魚的眼睛視角也可以超過180°(比目魚不算)。
16mm(魚眼鏡頭)|f/4|1/30s|ISO 800
16mm|f/4|1/30s|ISO 1000
16mm魚眼鏡頭的視角(左圖)對比同機位16mm超廣角鏡頭的視角(右圖),拍攝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教堂
至于微距鏡頭,接觸過的人應該比魚眼鏡頭多多了。顧名思義,它是能夠湊得很近拍攝各種細節的鏡頭。
微距鏡頭的常見焦距一般是50mm、100mm、200mm三種,也有一些例外,但基本都在這三個數值附近。比如右圖這支膾炙人口的騰龍 90mm微距鏡頭。
50mm|f/8|1/160s|ISO 200|花的真實大小大約1厘米寬
大多數真正的微距鏡頭都可以達到1:1的放大倍率,也就是說,拍到的圖像和真實的物體一樣大。這個要怎么理解?舉個例子,假如拍一朵半徑36mm的花,1:1的放大倍率意味著鏡頭對這朵花所成的像半徑也是36mm,而135全畫幅相機的膠片或者圖像傳感器的寬度正好也是36mm,這意味著照片上這朵花會占滿整個畫面的寬度。達不到這個放大倍率,就不能稱作是真正的微距鏡頭。
除了能夠在很近的距離拍攝之外,微距鏡頭普遍的特點是銳度特別高,成像質量好,因此在拍攝人像、靜物甚至風景的時候也非常好用。
旅行時的鏡頭搭配
說完了所有的鏡頭,最后該說說這個了。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兩難選擇。對于旅行,尤其是長途旅行來說,大多數人都希望帶的東西越少越好,最好什么都不帶兩手插兜哼著小曲兒就走。但另一方面,長途旅行必定有很多拍照的機會,稍微有點追求的攝影愛好者總希望能帶上點像樣的設備拍點像樣的照片,哪怕出不了書好歹也能在朋友圈里求個贊。
對于這樣矛盾的需求,解決辦法往往因人而異,取決于更偏向哪方面。
方案一:如果對拍照完全沒有興趣,最多是到景點拍個到此一游而已,那就帶個手機吧。其實某些型號的手機拍照功能不比一些高端一體機差,比如圖示的這兩臺(諾基亞的Lumia 808和松下的Lumix DMC-CM1),堪稱拍照手機中的戰斗機。
方案二:如果對照片有一點點追求,但又實在不想帶太多東西,或者本身已經帶了太多的東西,那么不妨帶一臺好一點的一體機,比如索尼的黑卡系列(圖示的這臺等效焦距24-600mm的SONY RX10 MK3就是很合適的機型)。根據想要的功能和對便攜性的承受能力選擇就行了。
方案三:如果對畫質的要求比較高,為此可以犧牲一些便攜性,那么一臺單反/單電/微單相機加上一個大變焦的鏡頭就差不多了。如果愿意多帶一支鏡頭以應付一些弱光的情況,可以加上一個50mm或35mm的大光圈定焦鏡頭。這樣的搭配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換鏡頭,極端情況也能應付,畫質什么的基本有保證。
方案四:如果是個攝影發燒友,想要拍到能震驚朋友圈的風光人文大片,那么根據需要,鏡頭搭配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全能型重裝方案——俗稱的“大三元”搭配(16mm35mm/2.8+24-70mm/2.8+70-200mm/2.8),優點是從超廣角到長焦覆蓋全焦段,并且光圈和畫質基本能應付各種拍攝環境;缺點一是巨貴巨重,二是長焦端仍舊略顯不足,如果要拍鳥類等野生動物明顯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可以把70-200mm鏡頭換成更長的70-400mm鏡頭,體積重量會進一步增加)。
兩頭翹方案——超廣變焦(16-35mm)鏡頭+超長變焦(類似70-400mm級別的)鏡頭+一支50mm的標準鏡頭。優點是焦段延伸足夠,并且比“大三元”方案輕巧一些,缺點是中間焦段有一定缺失。考慮到35-70mm這個焦段基本上用一支50mm鏡頭來替代也夠了,所以這算是一種比較合適的妥協。
全定焦方案——14mm+20mm+24mm+28mm+35mm+50mm+85mm+100mm+135mm+200mm+300mm鏡頭自選組合。首先絕不推薦帶全套定焦出門旅行。如果只能帶一支,那么選28mm或35mm鏡頭;如果帶兩支,加上85mm或135mm鏡頭;三支的話,加上20mm或24mm鏡頭;4支的話再加上200mm或300mm鏡頭。全定焦鏡頭的優點是大光圈,成像素質優異,并且很鍛煉水平,缺點是麻煩得要死。
大致來說,我能提出的建議就是這幾種,讀者可以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案。無論如何,出門旅行玩得開心是最重要的,不要讓過多的器材拖累了腳步,但也不要因為器材的局限性而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