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真的,站得高自然看得遠。但看得清嗎?

前幾年我寫了《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總結和梳理了生活在西方近40年的觀察和反思,比較系統地閱讀和歸納了西方古哲的思想。越多看原著,雖然多是譯本,越覺得自己是井蛙。以為想通的東西,原來破綻重重;以為難找的東西,原來就在眼前;以為高深的東西,原來魚目混珠;以為淺顯的東西,原來內有玄機。與古人神交,使我感受到“人類何其偉大”,有一種“山中方七日”(或者“書中幾小時”)的喜悅。西諺有云,“真理使你自由”(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我自己理解是“真理解放了你”:當你知道了真理,你不再迷惘,你自由了。

“凡事相對”,哪有真理?這是當代文化。我只想指出兩個“事實”。第一,“凡事相對”論者不會身體力行,甚至可以說不可能身體力行。在一個“凡事相對”的世界里,沒有任何東西是可知的(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人、事、時、空的可變性)和可靠的(我們不可能依靠任何人、事、時、空的不變性)。誰能活?但“事實”是人在活著。那么“凡事相對”是錯了嗎?“凡事相對”論者被迫修正:有些事情比較相對,有些事情沒那么相對。若如此,“凡事相對”中的“凡事”就沒有邏輯意義了,為此,“凡事相對”論者不可能言行一致。這并不代表言錯或是行錯,但值得反思。第二,“凡事相對”論者不可能,甚至不應該科學。“相對”當然是指在不同的人、事、時、空里會出現不同的現象。為此,世上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現象,因為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人、事、時、空。在這樣的世界里面,以觀察萬象去歸納其共性的現代科學無法立足,因為歸納是求共性,求萬變中之不變,也就是求絕對。若如此,“凡事相對”中的“相對”就是科學的絆腳石。因此,“凡事相對”論者談科學是口是心非。這并不代表口錯或心錯,但值得反思。

也有人說,“真理何物?信則有,不信則無而已”。這是典型“辯者”之言。因為,有,仍可以不信;無,仍可以信。信與不信是意志的選擇,有或無是理性的判斷。我們總希望我們的選擇是建立在理性的判斷之上。其實,先哲們對“真理”早有了深入和清晰的分辨——官能不是求真的可靠工具。西方的笛卡爾、我們的莊子都指出,僅憑官能,夢與真難辨。就算經驗主義開山祖師洛克也承認,靠官能去尋真理只可以找到“仿真”,是種“意見”而已。就算是非常多的人認同的意見,也不是無可置疑的真,因為官能是永遠可以質疑的。當然,官能所得的“仿真”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現實中仍然很有“用”。但對理性認真的人,仍難滿足。有突破嗎?

我傾向亞里士多德的思路。真有兩類:事實的真(truth about fact),是對現象的判斷;真相的真(truth about reality),是對現象的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因果關系的判斷。現象會因人、事、時、空改變而變,是相對的;真相不會因人、事、時、空而變,是絕對的。事實與真相同時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體兩面,關鍵是明白真理使你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不再迷惘。“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管孰輕孰重,孔圣給我的啟示是,它們之間有邏輯的先后:先不惑,才可以不憂、不懼。知曉真相,自然無憂、無懼,真正自由。

我希望真理是存在的,不然,還有什么可望;我希望真理是可尋的,不然,尋真是枉然;我希望我尋真的方向是正確的,不然,何時到達彼岸?我是樂觀的。經古哲的導航,我看到隱約的輪廓,使我有信心的是這些輪廓并沒有給我震撼和新奇,而是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好像是回家。難道古今哲人尋真最后還是萬流歸宗?西方古哲的現象世界跟我們的肯定不同,但背后是同一的真相嗎?如果是,站在古哲的肩膀上一定會使我們看得更遠,善用他們的方法和經驗也會使我們看得更清。我對城市規劃比較在行,想驗證一下。但我相信凡對理性認真的人,無論他干的是什么,都會想明白真相。這書就是我的嘗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县| 佛坪县| 墨竹工卡县| 花莲市| 万全县| 诸城市| 永修县| 光泽县| 呼和浩特市| 双峰县| 织金县| 班戈县| 柯坪县| 英德市| 酉阳| 大竹县| 青河县| 五原县| 沐川县| 新乡县| 祁连县| 民权县| 大宁县| 积石山| 威宁| 梨树县| 甘泉县| 德保县| 河津市| 西贡区| 建水县| 阳新县| 三门峡市| 鄂托克前旗| 长乐市| 黄平县| 金华市| 行唐县| 宁海县| 凤山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