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背景:1949年以來關于建國路線的爭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向往的是人人做事出以公心,有舍己為人精神、從而人與人相處得和諧;也充滿了對人(尤其是弱者)的人道主義關懷;更繪出人人得以溫飽,不必為爭生存去犯法,從而社會可以有“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寧的美景。在中國這樣一個多少年來一直以農業立國而又生產水平低下,因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戰亂與災荒,老百姓經常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的社會中,即使是孔子這樣一個充滿了“農業社會”的平均主義的理想,仍然是歷朝歷代有識之士孜孜求之而不可得的一個夢。

所以,到了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毛澤東寫了《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著名文章,以睥睨天下的雄豪之氣,說了這樣一段話:“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毛澤東選集》第1360頁,人民出版社1968年。但是毛澤東認為,這條路,他和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這就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同上。具體來說,就是向蘇聯學習,“走俄國人的路”。同上。為此,毛澤東提出了農業社會化(集體化)和國家工業化(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的發展),勾畫出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如何建國的藍圖。

因此,學習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建立以公有制(包括工商業的全民所有與農業的集體所有)為主體的國家經濟體系,是1949年后中國共產黨最高決策層的既定方針。但當時作為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和最高決策層的主要成員如劉少奇既有一致也有分歧。正如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所說的,在大的問題上兩者是基本一致的。比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新民主主義有五種經濟成分,應該使它們各得其所,共同繁榮和發展等。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第61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薄一波認為,毛和劉的分歧,表現在對待私營工商業,在強調利用的同時,要不要強調節制資本,強調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在農民問題上,是強調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還是強調不能過早輕易動搖農民的私有制,應先有機械化,后有合作化;在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問題上,是及早過渡,還是多搞一段時間的新民主主義等。這些分歧集中到一點,就是先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待條件成熟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還是先搞社會主義改造,改私有制為公有制,在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之后再發展經濟。顯然,毛澤東持的是后一種觀點。

不過總起來說,當時的主要分歧還是在何時向社會主義轉變這一問題上,它凸顯了毛澤東對當時社會(尤其是農村)貧富分化的擔心。而這種擔心的背后,則是曾被毛澤東自己批判過的農業社會主義(即企圖用小農經濟的標準,來認識和改造全世界,以為把整個社會經濟都改造為劃一的“平均的”小農經濟就是實行社會主義,而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一種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同上書,第208頁。)的思想。可以說,“均貧富”、“追求平等”的思想是觀照毛澤東在1949年后做出的重大決策的指導思想的一條線索,包括1955年加速農業合作化運動,1956年在城市實現私營工商業與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在城鄉推進人民公社運動(這幾乎是當年太平天國在建都南京后推行“農業社會主義理想國”王小強,《農業社會主義批判》, 《解放文選(1978—1998)》第231頁,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的實踐的一個翻版),以及肯定張春橋的文章《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思想就演變為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試圖以城鄉、工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三大差別向農村、農民和體力勞動這一端拉齊的做法在中國社會實現基本的平等(聯系那個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這樣的平等顯然只能是一種立足于“普遍貧窮”的基礎上的平等),所以這樣一種平等的實現也只能是從《禮記·禮運篇》的“大同”一直到太平天國這樣的農業社會主義之烏托邦空想在某種程度上的再現。

如前所述,如果從經濟活力與效益的角度去看計劃經濟,那么因為企業與企業中的個人對各級政府的依賴以及企業的效益不與企業和企業成員的物質利益直接掛鉤,這樣企業就必然失去自主性與活力,從而變得效率低下,效益不佳。這在計劃經濟時代是一種普遍社會現象。

但是,喜歡以人的精神面貌為治國成效主要標志的毛澤東,卻并不在意計劃經濟的這一缺陷。1960年,在“大躍進”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因而已經難以為繼,農村的“浮夸風”、“共產風”與自然災害已經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之際,他看到了《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覺得是對自己觀點的有力支持,就在中央批轉這一報告的時候特意加了批語:“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他們認為‘馬鋼憲法’(蘇聯一個大鋼廠的一套權威性的辦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是1958年大躍進以前的情形,這是第一階段。1959年為第二階段,人們開始想問題,開始相信群眾運動,開始懷疑一長制,開始懷疑馬鋼憲法。1959年7月廬山會議時期,中央收到他們的一個好報告,主張大躍進,主張反右傾,鼓干勁,并且提出了一個可以實行的高指標。中央看了這個報告極為高興,曾經將此報告批發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電話發給各省、市、區,幫助了當時批判右傾機會主義的斗爭。現在(1960年3月)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這是第三個階段。”參見百度:《鞍鋼憲法》條目。

鞍鋼憲法的主要精神,是強調實行民主管理,要求“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現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員在生產實踐與技術革命中的三結合”,即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毛澤東認為,在生產中要充分發揮勞動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而鞍鋼憲法就是一條通過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的方式來發揮工人勞動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另一層意義是將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作為達致企業內干部與工人之間的平等的通路。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在批示中對政治掛帥、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的強調。可見,毛澤東還是從政治、從黨的領導入手來解決企業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問題。在此之后,毛澤東一直是緊緊把握在企業中要政治掛帥這一條,將企業要講求效益斥之為“利潤掛帥”,是搞修正主義。1964年,更是提出了“工業學大慶”的口號,要求全國企業全面仿效大慶學解放軍設立政治機關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的經驗,學習大慶油田工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樣的觀念與制度的長久提倡,就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群眾判斷話語與行為是非的標準。

應該指出,當時中央最高決策層在一線工作的領導人,比如劉少奇、周恩來與鄧小平,對企業要抓生產、要講求效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認可的,因為他們畢竟要面對全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但是當“政治掛帥”成為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抓生產”被作為“唯生產力論”來批判的時候,這樣的不同聲音就幾乎完全被壓下去了。

這樣,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以及向蘇聯學習兩個原因出發,加上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追求均貧富的農業社會主義理念的影響,城鄉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節奏和速度被加快了。而對農業、手工業以及私營工商業的完成,又為在全國城鄉實現計劃經濟體制打下了物質基礎。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現則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全社會的資源被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造成了全國各部門、各地區與各企業對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依賴和服從,也使得全國各地企業的生產、企業的效益與企業成員的利益脫鉤,企業與企業成員喪失了經營自主性和生產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援引戰爭年代軍事共產主義的理念與經驗,試圖通過政治掛帥、反對干部特權、實現企業內部管理者與工人的平等以發揚工人主人翁精神等做法來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然而,計劃經濟年代的實踐已經證明,靠這種方式調動起來的積極性其實是不能持久的。另一方面,這樣的做法使企業中的成本核算得不到重視,效益也被忽略(其實在那個時候,效益并不是評價企業好壞的主要標準)。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忽略效益雖然與尊重價值規律的商品生產不相符,但與強調滿足需要、保持平衡的計劃經濟下的產品生產倒是十分合拍。所以,對效益過度地忽略在那個時代既持久又普遍。

效益的前提是效率。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權衡》一書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美國居民生活水平和物質財富的參差不齊,反映了一種企圖以賞罰來鼓勵和刺激人們去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創造出了有效率的經濟。但是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必然會帶來不平等。因而擺在社會面前的便是在平等與效率之間作出權衡。”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權衡》第4頁,王忠民、黃清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但他同時也承認,“我們難以在享受市場經濟效率的同時兼得平等。”同上書,第5頁。

顯然,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不久的中國,平等的分量遠遠超過效率,但這種平等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拖進貧窮,大家一起苦苦煎熬過日子。因此,把經濟搞上去,讓大家的日子過得好一點,是城鄉老百姓的普遍呼聲。“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口號當時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這就是北京東風電視機廠改革的大背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黎川县| 乐安县| 盘锦市| 平原县| 长寿区| 青铜峡市| 鄂尔多斯市| 南丰县| 怀化市| 庆安县| 青州市| 永福县| 湘潭市| 德阳市| 鄂州市| 肇庆市| 平山县| 隆子县| 万山特区| 吉木乃县| 昭通市| 黄石市| 保定市| 普格县| 衡水市| 滦平县| 双流县| 绍兴市| 康定县| 九台市| 高州市| 临西县| 上饶县| 望谟县| 永济市| 会同县| 观塘区| 锦州市| 乳山市|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