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精通:輕松到不可能放棄的技能學習手冊
- (英)羅伯特·特威格爾
- 12116字
- 2019-03-29 09:53:42
自助天助
人類是學習型動物——我們必須這樣做。為了積極度過人生,每代人都需要學很多東西。我們的一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變化,所以必須能分辨哪些變化是新的、緊迫的,以便及時應對。最后,必須活到老學到老,以保持大腦的基本功能運轉正常。
微精通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策略,同時也是一種嘗試開展新的潛在課題研究的方法,對人一生的學習都大有裨益。
大腦可塑,用進廢退
我們都受困于這樣的印象:大腦決定行為方式。過去的很多年里,人們認為大腦灰質的數量恒定,更糟糕的是,從20歲起,或多或少會開始退化。現在我們知道這完全是錯誤的。神經系統的生長和改善貫穿人的一生。邁克爾·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博士是研究大腦可塑性的一流學者,他這樣寫道:
大腦塑造是一個物理過程。灰質實際上能變厚或縮小,相應地,神經連接可得到鍛煉并增強,也可能被削弱甚至切斷。大腦的物理改變會體現在能力的改變上。例如,我們學會一個新舞步時,它反映出大腦的一項新改變:負責指揮身體走出這個舞步的新“連接”(神經通路)已形成。如果忘記了某人的名字,這也是一種大腦改變的表現,說明負責記憶的“連接”退化甚至損壞了。這些例子表明,大腦的變化可以導致技能提高(如學會新舞步),也可能導致技能退化(如忘記別人的名字) 。①
“用進廢退”這個詞用在我們具有可塑性的大腦上再貼切不過了,和微精通也有明顯的關聯。微精通具有多樣性,能快速學習,所以,在一生中,我們始終有機會持續動腦,讓大腦得到充分的鍛煉。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生活導向的微精通獲得起來更“自然”,類似我們祖先狩獵采集式的自由博識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現代靠電腦屏幕實現的受限的媒體生活方式。
大腦的連接方式決定了微精通有明顯的進化優勢。處于險境時,大腦會非常專業地斷開連接。
我們前面提到過古典吉他演奏者或其他人群遭受的肌張力障礙病痛,如果人體的某部分被持續高強度使用,比如手和手指,其他部分卻閑置,大腦將調整連接,一定程度上認為手指和手腕周圍區域都是沒用的。久而久之,根據“用進廢退”原理,巨大的差異會使沒用到的區域“停業”,甚至導致其他用于彈奏吉他的“零部件”都失去控制。最后,吉他彈奏者什么都玩不了了。我們已經了解到,重建連接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即用整個手臂來演奏,而不是只用手指,這能使大腦慢慢重歸平衡(不會過于刻意),為人體構建一張合理的“神經體系圖”。
赫布律(Hebb’s law)是神經學的一項基礎發現,認為“同一時間被激活的神經元間的聯系會被強化”。如果你第一次去巴黎旅游時遇到下雨,這兩件事就會總被聯系在一起。更廣泛的含義是,經驗越豐富、越多樣化,對感官的影響越大,事情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大腦連通性也就越強。這不但能增強記憶,還能防止衰老。
驚訝于當前老年癡呆癥發病率如此之高的人,一定會同意莫山尼奇博士的觀點。他的大腦訓練公司主要治療認知衰退患者,認知衰退使人缺乏多種感覺需求。靠自動駕駛儀活著是容易的,但長此以往,人的基本認知能力會喪失殆盡。與之相反,自由博識的生活方式會讓你的大腦充滿活力。
這世上只有3.4%的人是“天生的專家”②,其余人想成為專家都需要依靠外部力量,通常靠經濟。在商業領域,那些偉大的“呼風喚雨者”博采眾多傳統獨立領域之長,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基于自由博識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僅強化了自己的認知能力,也實現了物質繁榮。這也是一種用進廢退。
鍛煉記憶
你最后一次想要把東西記在腦子里是什么時候?現在有了4G手機,我們真的什么都不需要記,不過我們也能意識到,這是一場小小的災難,我們的長、短期記憶都因之受損。
如果像專業人士那樣總是重復做一件事情,大腦中已有的神經網絡將得到強化,但不會產生新的神經通路。也就是說,中、短期記憶的使用越來越少。有一項直覺經驗最近才得到科學的認可:記憶不被使用就會衰退。如果不去需要自己確認各種方位的新地方,比如記商店位置,找返回酒店的路,甚至記停車位,你會逐漸失去認路的基本技能。把記憶作為一種技能來訓練,對人是有幫助的。
記憶方法有好有壞,慶幸的是有些訣竅管用。例如,持續制作內容精確的旅行手賬,附上照片,回憶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因為大部分需要回憶的內容都已呈現眼前。
如果我們對周圍一切都非常熟悉,看見了也只不過是掃一眼,知道個輪廓,這樣在大腦中形成的印象就不深。日復一日,越發熟視無睹,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只知大概、不懂細節的世界里。因此,神經學家及學習專家邁克爾·莫山尼奇總是試圖改變他的回家路線,以保證他每天都能注意到新東西。同時他也和別人談論這些新事物,這更加有助于提高記憶力。
這樣做就夠了嗎?有一點有些特別,甚至頗具諷刺意味,那就是,一個人只有記得時,才會用到自己的記憶。斯坦利·卡蘭斯基(Stanley Karansky)博士在90歲時仍自稱是終身自我教育者。與其淺嘗輒止,每個新的興趣點都該轉化為一個充滿激情的、走向精通的新課題。在一次與諾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博士的訪談中,他說道:
5年前,我對天文學有了興趣,成為一名業余天文愛好者。我當時住在亞利桑那州,那里的觀測條件非常好,所以我買了一架望遠鏡。我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我的興趣愛好中。然后,在水平提高后,我就不花太多精力在這方面了,而把學習觸角伸向了別處。③
卡蘭斯基博士實質上是對其各種興趣逐項實踐了微精通,這種專注的、強效的學習給他帶來了健康回報。盡管他曾兩次心臟病發作(分別在65歲和83歲),但都完全康復了。相反,他的父母沒有他這種對學習的癡迷,去世得比較早,他的母親在四十多歲時、父親在六十多歲時就走完了一生。
癡呆癥的加重不僅與“不學習”相關,年復一年,患者也會對周圍環境越發覺得“單調乏味”,敏銳感和興趣度日益降低也是因素之一。缺乏準確度會減弱工作記憶,這是很多慢性認知障礙患者病程的第一階段。事實上,你可以學習任何東西,去做實驗,沉迷于一項具有游戲性的技能訓練,擁抱微精通理念,這樣就再也不會覺得無聊了。
書本靠后,感官向前
別惦記著藝術創作,努力完成就好。讓其他人來評判好壞,不管他們喜愛與否。評價的過程會創造出更多的藝術。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現在大多數的知識傳播都依靠基于文字的教學,要求標準、規范和可控。在以前的年代,學校的藝術課都是有關繪畫的微精通實踐,現在不一樣了,你可能還得閱讀藝術理論書籍,并且學習藝術評論。
人們認為以文字為基礎、書本為中心、再加評論的學習模式比其他方法的效率要高,所以忽視了探尋和觀察的作用。然而,微精通方法與大腦的實際運作方式更合拍。
因為布滿了多感官而非單感官神經元,大腦能夠同時記錄聲覺、觸覺、嗅覺,甚至痛覺,這一發現支持了大腦具有高度互聯性而非局部分割孤立的觀點。大自然決定了我們能夠博識,我們的各種感覺不僅能聯合起作用,實際上還能互相促進。如果你在吃培根前聽到了它在鍋里發出的“滋滋”聲,那嚼起來一定會覺得更加美味。 ④
人要先能感覺到某種聲音,才能對其有所認知。研究表明,如果在聽到聲音的同時感受到相應的空氣振動,你對這種聲音的辨識度會加深,即便只是風從你的腳踝邊掠過。⑤
有這么多的感覺相互溝通、交融、激發,難怪會有通感(聯覺)出現,即一種感覺的喚起不經由直接刺激引起,比如人們會視音樂為各種色彩,這叫色聽聯覺。
關于大腦的陳舊的、錯誤的觀點是:每種感覺都有自己的一一對應區域,聯覺是異常的,是一種大腦損傷現象。一些腦損傷的人有時會表現出很強的聯覺能力,也加深了這一謬誤。但是隨著對多感官神經元認知的提高,我們開始看到,聯覺并非無關緊要的經驗之談和邊緣科學,而是身處關鍵地位。
神經學家現在認為,“超刺激”效應是存在的,它是一種腦力協同效應,我們聯合各種感覺認真做研究時就會產生這種效應。它深嵌于大腦連接中,催生更快、更優的學習效果,也讓我們有能力關聯其他感興趣的領域。
微精通通過探索那些要求我們使用多種感覺的任務,用這種自然而更優的學習方法來重塑我們。
有更好更快的學習方法嗎?
我們每天要查收郵件、發短信、看新聞和博客,誰有時間學習?更不用說慢慢學習了。很多人嘴上說得好聽,要“慢生活”,比如從頭開始學烹飪、去旅行,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一個所有東西都飛速運轉的世界里,慢是多不容易的事。或許,沉湎于學習新事物是我們唯一可以躲藏起來的機會。
任何一個在教室里覺得時鐘變慢的人都知道,學習實際上能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知,感覺時間過得更慢了。不過即使覺得有事情能讓時間慢下來挺好,我們仍然希望任何學習都能取得飛速進步。
邁克爾·莫山尼奇博士已表明,如果事物夠新奇,或是我們很投入,學起來就會很快。在這種狀態下,刺激神經生長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trophic Factor,BDNF)會變得活躍,并建立更強、更深、更好的連接。因為每次你實踐微精通時都會全神貫注,所以這滿足了增強學習效果的條件。微精通結構同樣重要,其回報和可實驗性使每次嘗試都新穎有趣。此外,每項微精通都是獨立的可觀察單元,這大大有助于快速學習。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觀察別人學得最快。在互聯網及隨之而來的大量視頻及測試表演出現之前,西方的合氣道水平遠落后于日本。但是現在有很多合氣道練習者從來沒去過日本,看上去卻好像是在日本訓練過一樣。
觀察能使我們的大腦產生各種精細而微妙的連接,錯過的只是規則和指導而已。重申一個關鍵點: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把握每一部分的相對重要性。觀察別人時,我們能根據他們的表現和舉止來弄清楚每項元素到底有多重要。
仔細觀察,提升微精通水平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次我的汽車出了問題,有潛在危險。一位叫賽義德(Sayed)的年輕當地居民幫我修好了。
他不是專業技師,但是只觀察了下停著的車子,都沒有聽見聲音或看我開車,就判斷出是一個懸掛裝置斷裂了。我不信,于是自己檢查,發現車子有微微的傾斜,這下我很是佩服他,就是這個傾斜讓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他告訴我,他年少時,整個夏天都是40~45℃的高溫,為了避開刺眼的陽光,他會爬到車子下面去躲著。經常盯著裸露的引擎好幾個小時,這使他成了一名技師。他說:“我對每個零部件和各處連接都了如指掌,仔細觀察讓我學到了本領。”
那么“看上去有難度”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覺得是一種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寬泛視角,意思是你不準備嘗試解決或弄清楚任何問題。你等著好點子自己蹦出來,而不是逼著自己就所研究的事物挖掘想法。
18世紀的德國作家、哲學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認為,與將事物分解并注意其組成要素的常規科學方法相比,依靠深入觀察學到的東西也一樣多。歌德發現,通過關注事物之間,事物與環境之間,豐富的背景之間的關聯,我們能對其中的重大價值獲取深刻見解。
我覺得關鍵是不要倉促行事。在去一個國家游覽之前,我常在墻上掛上該國地圖。我從未真正研究過它,只是把其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時不時地凝視一下。我所有關于旅行和寫作的想法都源于這一簡單的行為。
長久以來,藝術家們認為“深度觀察”是一種從頭腦中捕捉事物精華的方法。作家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曾是蘇富比拍賣行的董事,他相信,你和一件藝術展品相伴時,可以用所有的感官(如眼睛、手等)去慢慢感受,如果愿意并能夠堅持下去,那么過一段時間,它所有的秘密都將展現在你面前。在完全了解它后,將其賣出,然后擁有另一件藝術品。
微精通要求我們接納有限的、獨立的活動,這有助于深度觀察。不是像在一個廣闊的領域里四處游蕩,我們可以拉近鏡頭,集中注意力觀察。比起試圖把形形色色的東西一股腦兒塞進心不甘情不愿的大腦,這樣學習要快得多。
學習策略也具有可塑性
有一種傳統而過時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這暗示著,如果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你是學不到所需知識的。這也讓你有借口不努力學習新東西。在《軟連接》(Soft-Wired)那本書里,邁克爾·莫山尼奇博士指出,大腦的可塑性可延伸到我們的學習方式上,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學會如何學習。的確,我們應該著重關注這一點。
和閱讀、聽課一樣,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培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準確地說,是學習策略。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面對的表揚與責備、鼓勵與打擊模式會形成一種偏見,好像某種學習策略會好于另一種。這種所謂的好策略就成了默認的標準,但未必對你最有效。例如,我過去深信自己是一個“通過實踐學習”的人,所以在買了一架新相機后,雖然其中附帶一本厚達1英寸⑥的使用手冊,我卻看都不看一眼,也不去查一下怎么安裝電池,就直接開始用起來。
幾個月后,我意識到我只了解相機的一點皮毛。于是,我只好坐下來仔細查看使用手冊,并測試相應功能。在大約一周的時間里,我讓使用手冊相伴左右,每次按下按鈕或試過一些操作后,我都會回查,努力學習相機的每項功能。
現在我很樂意再得到一本技術產品配套的使用手冊。我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學習策略并得到了回報。多虧大腦具有可塑性,這種策略正在逐漸取代我以前總是堅持的“通過實踐學習”的策略。
微精通能讓你嘗試并使用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因其旨在取得卓越成就(這需要一點毅力),所以你有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增加潛在的學習策略儲備。這會增強思維流暢性,使你能自由轉換不同的想法,即便它們是相互對立的。
如果一種策略行不通,不論曾經與之多么合拍,你也能無縫切換到另一種。在當今這樣的“快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提高思維流暢度,以適應迅疾變化、快速學習的大環境。
更幸福,更健康
討論幸福的書籍數不勝數,英國亞馬遜網站上就超過500種,議會圖書館的編目上更是多達12,000種,這說明我們對這個話題是多么津津樂道。
但是直面這些書籍時,你有沒有想過,它們中有多少認識到了幸福中的求知成分正在消退?你不得不做別的事情來靠近幸福。沒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自我感覺良好。但當我們對一些關乎人生的嚴肅項目(如登山、職業規劃)冥思苦想時,會失去本心,退回到消費,而不是做點、創造點什么出來。消費成了幸福的默認來源,即便我們不希望如此。
對此,微精通是一種解決辦法,它能幫助我們發現微小的、令人愉悅的、獨立的改善,讓我們重回真正的幸福之路。
如果做某事前先做出決定,你會更有可能感受到幸福,因為這個決定激發了快樂。通過實踐自己期待的幸福,你能發現某個領域的微精通,從而把自己從一種混沌的、等著你去把握的想法中解脫出來。你決定要幸福的時候,就從消費心態轉向了創造心態,這是一種創新開拓、付諸行動、積極主動的心態,讓我們變得不熱衷于自我,同時很神奇地變得更快樂。
對于任何活動,維度越多越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像微精通這樣的多模式活動能整合創造力、學習力、進取心、體力和智力。這將刺激神經傳遞素和生長因子,使你感覺良好,換句話說,你會倍感幸福。
創造幸福
約翰-保羅·弗林托夫(John-Paul Flintoff)曾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優秀記者,該報是全球領先的財經類報紙。他不快樂,找不到原因。
年輕時他熱愛畫畫,想成為漫畫家,但沒人鼓勵他。后來的很多年里,他靠打字謀生,這是他唯一熟練的、依靠雙手的工作技能。當時,《金融時報》的記者們普遍遭受重復性壓迫勞損的折磨,就好像身體知道,除了打字什么都不做對自己不好,所以它用疼痛來喚醒人們的意識。
人類天生能夠博學多聞。我們依靠成為能工巧匠在競爭中存活下來,手腦并用,而不是像高深的“唯心”專家那樣只用腦力。弗林托夫覺得他的手除了打字,沒能掌握足夠的技能。“不過學生時代時我總是有這樣的想法:你做什么就會成為什么人。”他說,“如果你烤面包,就會成為面包師。我發現這種想法非常自由。”
我們大多數人受困于認同感,但我們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如果告訴別人我們是樹木修補專家、藝術家或足球記者,我們會覺得自己更有能力做好工作,即使仍有不足之處。
弗林托夫領悟了微精通的力量,它能使你超越身份的束縛。在做煎蛋卷時,你不再是一個嘗試烹飪的銀行家,而是一項微精通技能的實踐者。
這是指引他從所謂規矩的壓力中逃離的一線光明。他開始公開談論自己多么渴望用雙手做點別的事情,在那之前的很多年里,他的手只用于打字。“我在一個晚宴上談到這個,有人說縫制襯衫實在太難了,業余愛好者幾乎做不到。好吧,我比業余愛好者還不如,完全不會這項技能。不過這是一項挑戰,是一項我看起來需要的挑戰。”
弗林托夫回家后,開始著手這項未經籌劃的微精通,打算從頭學習做襯衫。
他找出了一件舊襯衫,沿接縫拆開,把零部件都擺開來,這樣做很有啟發性。然后他以這些為模板裁剪出新襯衫所需的零部件。一件新襯衫的雛形在他手里新鮮出爐了,看上去相當不錯。
有了基本模型,就可以據此做實驗了。他試過把一些零部件省掉。加大某些部分,隨意調整衣領和衣長。他擁有了自己的實驗臺,用來裝備縫紉機,并實驗自己新學會的縫紉技能。不過,他并沒有停留在做襯衫上,他繼續制作五花八門的服裝,包括夾克和長褲。
現在,弗林托夫可能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學成一名裁縫了。他也許已經熟練掌握了縫紉基礎,比如行針法,縫紉機縫法,在空白布料上手工鎖扣眼,拼接碎布頭等;也許已經放棄了,把他的所學都丟到了爪哇國。
我們中有多少人在學校學過數學、法語、地理、化學,卻從來沒用過,現在甚至連想都想不起來了?你學這些基礎的時候,它們從來都不是穩固存在于記憶中的,除非你不斷去完成一些能長久存在的目標,就像微精通那種獨特的、可辨識的技能整合體。
大多數人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其余基礎學科都不會達到精通的水平,所以大部分學過的東西都被丟掉了。如果我們不自然地積累一些微精通,這樣的狀態就不會改變,讓人心灰意冷。哪怕主流學術文化反對或拒絕認真對待,我們也該努力實踐微精通。
弗林托夫接受了多年傳統教育,還取得了英語碩士學位。現在,他將這些擱置一旁。他并沒有對學術方法失去信心,只是想回到童年,像孩子一樣做事情,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并加以模仿。
弗林托夫告訴我,他“欣喜若狂”,再次因為自己的雙手得到別人的欽佩而高興,而且大家覺得他做的事情還很有難度。他得到了微精通帶來的巨大回報,因襯衫制作而獲得了身心解放,于是再接再厲,寫了一本書,叫《自任裁縫》(Sew Your Own)。
在戲劇天才(我很少用“天才”這個詞)凱斯·約翰斯通(Keith Johnstone)的指導下,弗林托夫接著研究起了即興表演,后來還成了一名生活指導者。他開始唱歌,并重拾童年愛好,畫漫畫。微精通可以是小而簡單的事情,但是它能帶你進入前所未有的幸福仙境。
創造還是消費,這是個問題
人類“以專家為中心”的生存模式是一種經濟模式。比如你是位整天做鞋的專家,社會和你雙雙從中受益,你就不再需要去擠牛奶、種玉米、捕魚。可是如果你就是喜歡做這些事情呢?如果你覺得一周只做三天鞋才是合適的,而不是在敞開式工作間里一周工作五天,每天2小時通勤后再干上12小時的活(這會讓你抓狂),那會怎么樣呢?
創造比消費更讓人有滿足感。消費使地球資源消耗殆盡,還會污染海洋。當然,比起狼吞虎咽地吃下難吃的烘豆罐頭,美食能讓人大快朵頤。但是,微精通使我們的生活更具創新觀念。我們能看到,創造讓生活更美好。
幸福來自內心,由你自己決定。享樂來自外部,你必須去尋找。享樂大清早把你從床上拽起來,而幸福助你在靜謐的夜晚安眠。通常,創造帶來的快樂遠比消費提供的要持久。
增強信心
微精通能幫你一步步地樹立自信心。完成的微精通越多,你就會越自信。這不僅僅是因為你從每項微精通中獲得了一些具體的技能。你還能開發那些適用于各種微精通的技能,比如快速學習,建構知識獲取相關信息,績效技能,記憶改善(這是老天給我們的能力)。
自信心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年輕時,自信是我內心的一種超強優越感,沒什么能讓我感到害怕或緊張。但是我發現,很多看上去自信爆棚的人卻會被各種自我懷疑困擾。有時,一些看似自信的表現,如快速的語調、洪亮的聲音,以及幽默的行為,只是為了掩蓋不自信。
科幻作家阿爾弗雷德·埃爾登·范·沃格特(A. E. van Vogt)所言極是,他說自信只是一種簡單的能力。是被問到的時候能清晰響亮地說出自己名字的能力,是向人溫暖致意的能力,是及時向他人表示熱烈祝賀的能力。換句話說,忘掉內心的感覺,好好表現就行。
對于旁觀者而言,以下這兩種人沒什么區別,一種人天生能和公交車站上的任何人搭訕,另一種人開始只能自言自語,但是經過努力,成功克服內心的膽怯后,也能與人廣泛交流。你能從一些極端的例子中看到這一努力過程,比如一個口吃患者變為天才演說家。
所以,自信其實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確立目標,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更多有針對性的努力就像特意打開一個水龍頭,讓能量噴涌而出,而不是坐等它魔幻般地自找出路。
如果缺乏自信,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具備足夠的能力。這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定好目標,打開水龍頭,投入更多的努力。學唱歌時,缺乏信心會讓歌手不敢放聲,更容易跑調,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削弱了信心。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在感覺自己跑調的時候,你要大聲唱出來,而不是更加放低聲音。這是一個有意識地打開水龍頭,而不是坐等靈感從天而降的例子。
缺乏自信往往意味著我們只是不去嘗試,而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根本沒嘗試過。人們把自己描述成“失敗者”的時候,通常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他們僅僅是有個想法,卻沒有做更多的研究和進一步的努力。他們認為那“不值得”“太多人已經做過了”,或是“自己不夠優秀”,但其實你已經夠優秀了。
微精通是提升自信的階梯
在任何領域,我們都能借助“增強信心”這架梯子步步向上、勇攀高峰。微精通非常順應自然,實踐中,你將獲得足夠的信心去攻克更大的難題。以下幾點將使這成為可能:
運用可復驗性使實驗變得容易。微精通屬于小項目,能快速推進,并易于復驗。可復驗性能培養自信。如果每次重做都是一種實驗,你就能收獲更多的信心。你會擴大實驗范圍,心理上也能承受更陡峭的學習曲線。
摒棄“一次性”執念。人們對早期潛能報以真誠的鼓勵時,你有多少次聽到過這樣的論調?“這是僥幸”“是新手的運氣”……當然,新手的運氣確實存在,老天看上去會對敢作敢為的學習者好一點,但這不能成為你偏執于早期成功的理由。你應該全力以赴、穩步提高。每項微精通都具有可復驗性,這一事實將減少對“新手的運氣”的指責。微精通并非被設計成“一次性成功”,所以怎么可能受制于“一次性運氣”呢?
微精通微小,并且有可復驗性,能很容易體現出你正在精進。很多人在過去幾年里都沒有學習任何新東西,這使得他們的自信心和能力都喪失了很多。實踐微精通,你將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觀察到自己因不斷進步而表現出來的變化。
承認顯擺能力也是一種社會需求。有人可能會嘲笑或貶低人類對他人關注的需求。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注,只是有人多、有人少而已。每個人也都在學著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只是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而已。現在,如果你沒有得到足夠的、恰當的關注,為什么不開展微精通然后通過“注意力回報”來得到更多呢?有擔當的謙謙君子可能會避開這種回報,但我知道,當面對陡峭的學習曲線時,你需要任何能得到的幫助和支持。
然而,還有一個要素與此相關。缺乏自信的人不喜歡被注視或曝光,他們甚至對在公共場合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都覺得勉為其難,更是懼怕在研討會或課堂上不得不做的短小的介紹性演講。(我了解,因為我也是這樣的。)
其實問題不在于被注視,也不在于你想象中的被評頭論足。在一群友好的8歲小孩而不是易怒的青少年面前,你可能會很開心地玩“三牌戲法”(three-card trick)。
沒人喜歡被說三道四,但微精通可以使你不被說長論短,因為每次實驗都只是多次練習中的一次,做得差并沒有什么影響。給某人做煎蛋卷的時候,我可能會緊張。如果做壞了怎么辦?但隨后我想起來,最關鍵的是自己走在通往微精通的路上,而不是得到一次性成功。這只不過是又一次練習而已,如果他們說還不夠完美,我會衷心感謝他們屈尊品嘗我的食物,下一次我會做得更好。
精煉并重啟遺愿清單
雖然比起“遺愿清單”,我喜歡“愿望清單”這個詞,因為它聽上去更積極,但我堅信這樣的清單是改變生活的工具。我們可以認為生活是由外部驅動的,比如升職、當選、被選擇、被喝彩;也可以認為自己有更多的主動權:在我們衰弱到無力做任何事之前,簡單列出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
在大多數人的愿望清單上,各種微精通以多種形式或特征高頻出現。美國作家、博學家克利福德·皮科夫(Clifford A. Pickover)是制作愿望清單的強烈支持者,以下是他清單的前十項⑦:
1. 演奏巴赫(Bach)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2. 學習張氏太極拳(Ch’ang-style Tai Chi)
3. 獲得博士學位
4. 寫一部小說并賣出去
5. 飼養亞馬孫金色英麗魚
6. 成為搖滾樂隊低音吉他手
7. 品嘗香辣金槍魚壽司卷
8. 擁有一臺三菱30GT手動擋跑車
9. 試射配置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彈匣的烏茲沖鋒槍(Uzi)
10. 發表一篇有關三重積分符號的技術論文
試射烏茲沖鋒槍不太能算是微精通,但是打得準了就算。擁有一輛手動擋跑車看上去也不算是什么技能,但如何以跑車的調性來駕馭好它,也會受到微精通理論的影響。
皮科夫是一位精靈古怪的博學家,他寫了三十多本書,范圍從科幻小說到艱深的數學。他還有很多專利,在紐約的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就職,是語音識別軟件專家。從他的愿望清單(大部分已完成)中估計你能猜得到,他已掌握了廣泛的技能并都實現了微精通。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發現更多他的“愿望項目”。
皮科夫的精神實質是順應自然的自由博識,汲取、融合不同領域的精華,提高生命質量和專業水平(如果你有專業領域的話)。
不過這個清單也有一個問題,它可能會變成消費品清單,而不是真正的成就清單。而且純粹是為了回顧而做事,這有點怪異,當然,這些事情當時做的時候應該也是有益的……也許有益?這需要平衡。列一份微精通清單,你就能做一些趣味橫生的事情,不但能溫馨回顧,還能一直對自己有幫助。
微精通和心流
“心流”這個概念在本書的開頭已經提到過,由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推廣普及。其中心思想是:在完全沉浸于活動中時,我們會進入一種意識不到時間的精神狀態。我們的專注力增強,感覺充滿活力,不過一旦意識到這些就會打斷心流狀態,我們只有在事后才能回想起這種感覺。處于心流狀態時,我們的思維批判閘門關閉了,因而學得更快。
傳統學習方法實際上會妨礙人達到心流狀態,而微精通有利于形成心流并使之持續不斷。舉個簡單的例子,畫禪圓(在“什么是微精通”那章講過)在不斷嘗試用鋼筆或毛筆畫出完美的書法圓圈時,你能輕松進入半冥想、全神貫注的心流狀態。在專注地練習一門語言或相對簡單的一項技巧(比如在指尖上轉籃球)10~15分鐘后,你能很容易地達到可以被稱作“微心流”的狀態。
練習能夠促進心流狀態的實現。首先選出一個有能力攻克的挑戰項目。若挑戰超出了你的能力,你會發現自己更興奮(如果你的水平很差,甚至會產生焦慮)。反之,若挑戰完全處于掌控之中,久而久之,你會深感無聊。
心流處于焦慮與過度控制之間。一開始就要百分百專注,因為分心是致命的。然后要留出足夠的時間(雖然心流不受時間影響,但時間壓力會阻止它的產生)。最后,你要反觀自己的內心,焦慮,無聊,還是活力滿滿?
微精通可以算是一種體驗心流的完美方法——挑戰目標明確,需要的技能也不難學到。到了微精通復驗與實驗階段時,你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從無聊到興奮或焦慮的過程,提高對心流的認識。
可以用數字標識狀態,0-無聊,1-放松,2-可控,3-心流,4-興奮,5-焦慮。如果覺得這個挑戰稀松平常,那就加大難度。如果覺得緊張不安,那就放慢腳步,降低難度,提高技能。如果實現了“3-心流”,那太棒了,能讓人欣喜若狂,時間都靜止不動了。我曾練習手繪線稿草圖的微精通,在下午4點半時還以為才到午飯時間。4個小時就這樣飛速地消失在聚精會神和自得其樂之中。這完全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
跳出“過于復雜”陷阱
復雜性科學家塞繆爾·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的《過于復雜》(Overcomplicated)一書涉及一個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控制生活的系統和技術被大量應用、擴散(而且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正在失去對其的控制。⑧
微精通讓我們有機會聚焦于微小、簡單和精妙。你可以在實驗煎蛋卷中學到它所有的內在奧妙,而不會困于“過于復雜”的陷阱之中。每攀登一個新的精妙高度,大腦都會分派單獨的神經元來執行任務,在以前的學習中則需要一整圈神經元的參與。
這個世界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有精美絕倫的大自然,有幽默有趣的人類。但在最近的一百年里,它變得異常復雜。歷史長河中,人類大部分時間處于狩獵和采集狀態,這是一種簡單生活,但存在實現精通的各種可能,你可以從微小、簡單的事情做起。
而現在,盡管創造出了很多美妙的“玩具”,人類也有了不小的進步,卻也給自己壘了一道“復雜門檻”。你要發展自己的興趣?那請先跨過相應的門檻。這讓人望而卻步。光做事情是不行的,你還需要合適的裝備、任職資格,或許還要博士學位、保險、許可證等。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復雜得荒謬至極,搞得我們都要靠邊站了。你要么拒絕,要么屈服并融入遵循“復雜儀式”的不透明小角落。(我有個朋友醉心于石油公司的合同,把它們看作是接受了石油公司的大腦訓練后,某種接近開悟的承諾。)或者你可以拋棄所有有點復雜的東西(包括那些精妙的),但這樣世界就會變得愚蠢透頂了。
要避免淹沒在錯綜復雜的事務中。將任務分解成多項微精通后,我們將回到簡單而精妙的有益世界中。
①參見邁克爾·莫山尼奇:《軟連接:大腦可塑性新理論如何改變你的生活》(Soft-Wired: How the New Science of Brain Plasticity Can Change Your Life),Parnassus出版社,2013年。
②參見羅爾夫·林格倫(Rolf B?e Lindgren):《從五大人格特征看雷蒙德·梅瑞狄斯·貝爾賓的團隊角色論》(R. Meredith Belbin’s Team Role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ig 5’),挪威奧斯陸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論文,1997年。
③參見諾曼·道伊奇:《重塑大腦,重塑人生》(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Penguin出版社,2008年。
④該研究始于2012年,由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交叉研究實驗室(the Crossmodal Research Laboratory)負責人查爾斯·斯賓塞(Charles Spence)主導。
⑤參見布萊恩·格克(Bryan Gick)和唐納德·德里克(Donald Derrick):《空氣觸覺與語音感知的整合》(Aero-Tactile Integration in Speech Perception),《自然》(Nature)第462期(2009年11月26日發行),第502-504頁。
⑥1英寸等于2.54厘米。——編者注
⑦參見克利福德·皮科夫:《性、毒品、愛因斯坦和精靈》(Sex, Drugs, Einstein and Elves),Smart出版社,2005年。
⑧參見塞繆爾·阿貝斯曼:《過于復雜:無法理解的技術》(Overcomplicated: Technology at the Limits of Comprehension),Penguin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