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寫出好故事:人物對話
- (美)格洛麗亞·肯普頓
- 1478字
- 2020-05-19 11:30:40
◎塑造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動機
我們通過對話將人物介紹給讀者。對話、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共同向讀者展現了我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互相結識的。我們開始交流,有時交流很順暢,有時卻出現障礙。通過對話,我們判斷我們是否喜歡某個人。同樣,讀者也通過對話判斷他們是否喜歡我們塑造的人物。讀者傾聽他們的對話,觀察他們之間的交流,以此判定他們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或是亦正亦邪的人物。我們為筆下人物創作的對話能夠激起讀者對這些人物的喜愛或厭惡之情,這一切盡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若一個人物極力控制自己的語氣,每一個詞都發音清晰、利落冷硬,這說明他可能正處于爆發的邊緣,時刻壓抑著自己內心熊熊的怒火。相反,若人物的聲音是溫暖親切的,這表明他的內心應該充滿安全感、幸福感。一個說話如連珠炮似的人物可能正在逃避自我,一個語速異常緩慢的人物或許正感到自我懷疑、經歷消沉期或缺乏社交能力。
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受到某種東西的驅使——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他們都有自己的目的、動機和理由。動機從內部驅使人物去追尋他想要的東西,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動機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它是背后的推動力,是人物要達成目標的理由。沒有動機,便沒有故事。這就是動機的重要性。假設,你正在創作一個兒童故事,主人公的目標可能是贏得拼字比賽。那動機是什么呢?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這也可能是一個成人故事,目標變了,但動機或許是相同的。
揭示人物動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讓人物自己開口說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情況也總是如此。我記得有位朋友曾對我說,有人暗示她,她做了無禮的事情。她對我說:“我不想讓任何人覺得我不友好。”
我立刻明白,她實際上并不在意她是否友好,她在意的是別人怎樣看待她。她在意的是自己的形象。對此,我并沒有做什么有價值的論斷。我無須這樣做。她已自己開口說明她的動機——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我們一直都在這樣做。每當你筆下的人物開口說話,他們便開始透露自己的真實動機。這是你應該做的,這很棒。你希望你編寫的對話能把人物的動機傳達給讀者。讀者也正是由此得到信息,形成對人物的印象。相較行為舉止而言,動機更能展現人物的本質,因為行為舉止是外在的,而動機是內在的。有效對話塑造了人物的內在本質,是刻畫人物的一種有力手段。
肖恩·狄龍(Sean Dillon)是杰克·希金斯(Jack Higgins)的小說《風暴中心》(Eye of the Storm)里的反面人物,他是個恐怖分子,已經從事恐怖活動二十年,據克格勃特工約瑟夫·馬克耶夫(Josef Makeev)所言,“他從來就沒進過牢房”。馬克耶夫在做臥底抓捕他未果后,與另一名克格勃特工邁克爾·阿倫(Michael Aroun)談起了這名恐怖分子,他曾經還是一名演員。下面的對話場景展現了這位反面人物的動機。
“就像我說的,他從來沒被逮捕過,一次都沒有,他和他許多的愛爾蘭共和軍朋友不一樣,他從來不會吸引媒體的注意。我懷疑除了那幾張年少時的快照,人們根本沒有他的照片。”
“他當演員時也沒有照片嗎?”
“或許有,但那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邁克爾。”
“你覺得,如果我出大價錢,他會不會接這單生意?”
“不會,單單是金錢從來就不會讓他覺得滿足。狄龍一直在乎的就是任務本身。該怎么說呢?這聽起來很有趣。對他來說,演戲就是一切。我們給他提供一個新角色,或許可以在街頭演,但也還是在演戲。”他一邊笑著,一邊開著奔馳車匯入繞凱旋門行駛的車流。“等著瞧吧,先等拉希德(Rashid)的消息。”
人物在與其他人交談時,并不會總是坦承自己的動機,這通常是因為人物本身甚至也不清楚自己行為背后的動機。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反面人物身上。因此,經由其他人物之口透露反面人物的動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