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蠻王殿內議兵
- 刀劍安山海
- 林均浩
- 2405字
- 2019-05-05 22:00:00
是年,正是雨中孤萍、搖搖欲墜的大宥朝的天寶二四八年。
自從大宥太祖于西北荒漠中獲取來自天外的異寶,僅僅十年,太祖便一掃八荒,統一世人所知的所有疆域。
“天寶”,便是“天外異寶”之意。太祖定都盤古城,改盤古城為帝畿,開元“天寶”。
那一年秋天,有一星,自北斗之西南而向東北,像是要將夜空兩分。
天寶元年,大宥朝廷一片祥和,大有欣欣向榮,與日月爭輝之跡。
可世事難料,勵精圖治的宥太祖于天寶七十五年離奇駕崩,繼而宥二世,也就是《青史》上所記載的宥太宗繼位。
天寶七十六年,又有一星孛于北斗……
而后,即便是昭昭《青史》也莫名出現了一段空白,一段不為人知,且更像是人為地不讓人所知曉那般。昭昭《青史》竟然“漏掉”了整整十年的歲月。
世人只從《青史》上無頭無尾且自相矛盾的只字片語上得知:
太宗暴戾且淫,失道……
諸侯奉宥三世密詔,起兵討伐……
而后諸侯裂土而王,天子勢危……
只這些模糊得像是在一塊黑布上用筆墨寫出來的三言兩語。
而后,自大宥天寶七十六年至今,天子仍是天子,可已名存實亡。
是年秋,正是當今天子繼位兩季之日。按大宥禮義,天子詔告天下,邀眾諸侯入帝畿:覽盛世于目下,挽太平于懷中。
約莫二十余封天子詔,于七月秋自帝畿盤古城四門奔向天下各諸侯所在。
可直到九月下旬,已在寶和殿擺下宴席的天子卻遲遲見不得有任何一諸侯入這帝畿。
寶和殿內,天子高坐于四靈椅之上。
那椅寬敞得很,足夠一座三人。四足各是四靈首——麟鳳龜龍,四靈大口鯨吞,穩穩撐起天子座。
天子一襲金衫,頭頂十二旒金冠,旒上串著十二塊五色玉。胸前兩邊繡著麟鳳龜龍,一條金絲編就的蔽膝之上也一并繡著四靈獸。
天子四歲繼位,如今已有二十八歲。十二旒垂于面前,讓殿內群臣看不清天子容貌。
他左手扶龍頭,右手綽麟首,座下龜背,背靠九尾鳳。腰間一口長劍,劍長五尺又九寸。
那劍劍柄首雕著麒麟首,劍柄刻鳳翎,兩叉護手皆是龍頭,劍鞘上更有龜甲鋪滿。
正是天子劍。
如此威嚴模樣,可寶和殿內的桌案卻空了大半。只有少許宥朝官員跏趺而坐,分兩排跪于岸前。
面對著大半的空位,即便是平日里最擅言談的官員也修起了閉口禪。
一殿無聲,幾乎落針可聞。
倒是天子自己笑出了聲來。
一陣憨笑,或悲或喜,或怒或樂,無人能說得明白。
左列之首,自然是那人稱盤古紫金龍的武定君。
他捧爵長跪,朝天子一揖,慨然謂天子道:“陛下,今日秋高氣爽,正好痛飲!”
天子再笑,捧爵而起,對武定君一揖,笑道:“諸位,與朕同飲此爵!”
一殿大臣長跪而揖,齊聲道:“愿與陛下同飲!”
一爵畢,武定君跏趺而坐,抬手問天子道:“陛下方才因何而笑?”
天子起身,綽著短須說道:“諸侯不來,可給朕這盤古城省下許多酒肉啊!”
一語畢,滿殿皆笑。
可無人知曉,剛剛仍樂不可支的天子一坐下天子座之后便一臉凝肅。
與此同時,盤古城西千里處,軒轅國內……
“孤王今擁兵五千盛,能入主帝畿,為天下之主否?”一人面前垂著十旒,問另一人道。
“可,也不可!”那人說,一頭白發勝雪,一對眸子卻發著異光。
“怎解?”
“若要入主帝畿,千盛之兵足矣。可若要為天下之主,縱是萬盛之軍也不夠!”
“為何?”面垂十旒的那人問道。
……
負水入海口處,往南邊是被中原人士稱為蠻夷之國的蠻國。
此地多山,多樹,鳥獸極多。千里丘陵遍地,卻無一畝良田。
在滿是松槐桑桂等雜樹的林子里,一棵榕樹尤為顯眼。
榕樹本就是獨樹成林的貨色,而這棵榕樹更顯得野蠻。
榕樹“林”正中的一截樹干,十人不能合抱。四仰八叉,無序生長的樹干之上,一根根樹須垂下,入地之后不消幾年便成了另一截樹干。
如此反復……
一片榕樹林子,如十余尾蛟龍頭尾相連,占地足足八九畝。
這還不是最奇特的地方。
榕樹之上還修著一座宮殿。
一座隱在密密麻麻的樹冠之內、占地同樣八九畝的宮殿。
整片宮殿不用一顆釘子,皆是取自林中各種樹木,在剛取下之時便野蠻地在榕樹上削一道口子,再將連皮的木頭嵌入其中。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生命力極強的榕樹反噬這些鮮木,卻又在人為刻意安排之下把自己生長成了宮殿模樣。
殿內,一人頭頂牛頭骨,兩條牛角在腦袋正上方長出,往兩邊蜿蜒,而后匯聚在上顎之下,剛好在那人的額頭之前。
一塊通體腥紅的寶石被嵌在兩條牛角角尖,在這密不透風的“榕樹殿”里散發著紅光。
正午,十余人身前卻點起了爐火。
否則伸手不能見五指。
“明年便是兩季一度‘祝融劫’,按我蠻國慣例,要舉全國之兵,劫掠他國。”頭頂牛頭骨的那人說道。
“那要劫掠哪國?”一人于火光中問道。
“伯慮國、羽明國離我蠻國太遠,離得近的小國又怕擔不起‘祝融劫’的盛名。”
“蠻王若是有了決定,直說便好。我等照辦就是。”
“傳王命,”頭頂牛頭骨的那人起身,殿里的十余人盡皆單膝跪地,左手撐地,右手負于后腰,“明年春,各部所有二十以上之人悉數在負水南岸集結。依照慣例,五十以上者在前,年幼者在后。與本王一道,北渡負水,而后往西,直取玉詩國!”
“吖!”那十余人沉聲喊道。
不多時,連同蠻王在內的十余人悉數來到殿外,而后一躍而下樹冠。
蠻王將頭上的牛頭骨取下,靠在榕樹林里最大的那截樹干上。
只見他一頭銀發,后頸處卻長著一縷青色發絲。
身上衣著也時分古怪:上衣左半邊為牛皮,右半邊為紅錦,自后背沿著脊椎骨一分為二。腰間所系不是什么玉腰帶或是什么錦帶,卻是一條由干樹皮編就而成的麻繩。
麻繩之上懸著一口長劍,一口六尺九寸、與安云腰間那口太阿劍極其相似的長劍。
“蠻王,那年你也在,我蠻國以武為尊,你武藝冠絕我蠻國,你為蠻王誰人不服氣?可我蠻國重諾,既然答應了武曌帝便該信守諾言。蠻王為何食言,要劫掠玉詩國?”一人頭頂連皮虎頭問道。身上衣著與蠻王相似,只是上衣的左半邊卻是虎皮。就連腰間那條麻繩,所懸的那柄長劍也幾乎一樣。
“當年那諾言是怎么說來著?”蠻王反問道。
那人思索了片刻后答道:“‘只要武曌帝一日在安東,我蠻國便一日不入安東’!”
“那就對了!”蠻王大笑,“武曌帝不在安東,早已被玉詩國主詔入青民城,已有近二十年之久。只要武曌帝一日不在安東,我蠻國劫掠他玉詩國便算不上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