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辨率軍離洛陽五十里遠的時候就看到朝廷一眾朝臣及張讓等,奉劉宏旨意出迎凱旋大軍五十里以彰顯朝廷對有功將士的褒獎。看到張讓手捧竹簡立于眾朝臣之前,劉辨立即下馬,跪領圣旨。
“皇帝詔曰:皇太子辨聰慧敏達,有勇有謀且戰功卓著。無論治政亦或是治軍皆能勝任。自圣旨宣讀之日起朕特許皇太子輔政理國,遇有不逮可問政于朕。望朝野諸公極力輔助于太子辨,不得懈怠。”
這道圣旨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炸的前來迎接劉辨凱旋的朝野諸公以及劉辨本人暈頭轉向。
這是什么情況?皇帝打算直接禪位了還是打算禪位?太子治國?大漢四百年來好像還沒有過皇帝在位有太子理國的先例吧?陛下這也太過分了吧?大多數人都是這么認為的。
只有劉辨知道劉宏這是想過他荒淫無度的生活了。有道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看來劉宏在加速他奔死的節奏啊!
他不在乎那些朝臣想什么,只想知道劉宏在想什么?于是偷偷問張讓說:
“讓公,父皇最近圣體可好?孤這個做兒子的很不孝沒有在父皇膝前盡孝,讓公可知最近父皇有心愿尚未完成的?還請讓公教孤。”
“殿下您是主子,老奴不過是陛下身邊的一條老狗,陛下怎么說老奴自然怎么做,陛下沒有說,您就是殺了奴婢,奴婢也不敢胡說呀!”張讓皮笑肉不笑的對劉辨說道。
劉辨如今是輔國太子,他張讓也不敢太過囂張,這位太子爺可是軍陣中剛回來的,且手握生殺大權,可不是一般的朝臣,那可是當今太子,所以他就算是做做樣子也要表現的恭敬。
從張讓這里得不到一點點有用的信息的劉辨也沒有過多的糾纏下去,于是劉辨下令讓劉備等人直接回去,各部回歸大營,輪流調休。
回到東宮立即沐浴更衣,然后直奔皇帝所在的未央宮,得到的回復是陛下已經累了此刻正睡著呢,沒有陛下召見就不要過來了。無奈劉辨只得離開未央宮直奔西宮去見自己的母親。大漢以孝治國,作為兒子征戰數月回來定然先見身為皇帝的父親,至于父親不見他就怪不得他了,史官會秉筆直言的。
父皇見不著只好去見母后了。何后看著數月不見的兒子又好似長高了許多,心里有說不出的甜蜜來。
“此番征戰苦了我的辨兒了,想煞母后了,母后日夜想著我兒遠在苦寒之地,是否吃飽穿暖,這些奴才是不是能夠照顧好我兒,唉……母后這揪著的心總算放下了。辨兒此番破敵大展神威,母后得知后當真高興,我兒之功堪比衛霍,感謝大漢先烈們保佑我兒平安歸來。”說完雙手合十面朝大門外深深一禮。
“兒臣不孝,讓母后擔憂了,兒臣此番征戰收獲頗多,再辛苦兒臣都覺得值了。待會兒臣說征西中一些有趣的事給母后聽。”
一直在西宮與何后聊到天色漸晚才離開回到自己的東宮。陪著何后一起吃飯,一起開懷大笑。他全力在做一個兒子該做的一切,希望能讓這個可憐的母親能夠多一些快樂吧。
回來已經半個多月了,期間除了處理一些官員的問政之事就一直在等著自己父皇的召見。他想見到劉宏,還有很多事需要劉宏同意的,必竟他才是這大漢帝國的皇帝,在他沒死之前作為太子千萬要把握好這個度。皇帝給你的才是你的,不給你你就不能拿,哪怕那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行。這一點分寸劉辨把握的很好。
“王師你說孤向父皇請奏,咱們出去走走可好?看看咱們大漢這錦繡河山,益州山水鐘靈毓秀,揚州田地阡陌縱橫,徐州物產富饒,青州民風淳樸……我大漢朝堂之上多為尸位素餐之輩,滿肚子學問卻不知為大漢,為百姓謀福祉,可恨啊!如今我大漢民生凋敝,盜匪橫行,稍有不慎就有覆滅之危啊,張角之亂就是最好例證,可嘆那些個所謂的名仕大儒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殿下此言如若傳出去怕是會引起朝野震動,御史言官的彈劾雖然不懼,但是免不了麻煩。臣一介武夫哪懂得治世之道,殿下但有所遣臣就算赴湯蹈火身首異處也會去完成。”
“孤知王師忠義無雙,孤也不需要王師去死,活著的王師才能更好的保護孤的安全啊,哈哈哈……”
“王師陪孤出去走走,正好順道給賈先生在這京師也選一處住處,對了,你派去去安排一下將賈先生家人安全的帶來洛陽,但是要先去找賈先生要一個親筆書信,否則他家人未必愿意來,這件事速辦。走孤換件衣服,咱們出去走走。”
“殿下放心,臣這就差人去妥這件事。”
王越與張全陪著劉辨不慌不忙的走在洛陽的大街上,東看看西瞅瞅,看似沒什么目的地,其實不然,他打算去拜會一下蔡邕,但是他也不知道妥不妥。必竟蔡邕現在無官無職,充其量只是海內名仕當世大儒而已,自己太子身份有點尷尬啊。他也管不了這么多,反正蔡邕一定要啟用,這老家伙治政還是有一套本事的,不能錯過。況且他還有個女兒才華也是名傳千古啊。
一陣悠揚的琴音傳來,劉辨愣了愣神,隨即順著琴音傳來的方向便走了過去。看到一座不算大氣豪華的普通宅院,也不算高大的門頭,就攔住了本想上去敲門的張全,自己親自去敲了門。
不一會門開了,一個老者打開門看了看劉辨衣著氣質皆不凡,況且身后還跟著兩個下人,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家的人家的孩子,隨即就客氣的問道“敢問這位公子您是要找誰?”
“老管家,請問這是蔡邕蔡先生的府邸嗎?”
“正是,敢問公子貴姓好容老朽前去通稟主人。”
“那有勞老管家,就說西城城頭少年郎,仰慕先生大才特來拜會先生,聆聽先生教誨。先生自當知道我是誰。”
“那公子稍待,老朽去去就回。
”
不一會蔡邕親自前來開門,剛想開口說話,劉辨便打斷了他的說話。上前拉著蔡邕的胳膊說道:
“有勞先生親自來迎,叨擾先生清靜了,辨之過也。”
蔡邕看出來了,劉辨是不想太多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也沒說什么直接迎他進家門。
“小友哪里話,您這樣的貴客老夫歡迎還來不及,何談叨擾?來來來請亭內用茶。”
劉辨打量著蔡家,看起來簡單素雅。一座木亭子,亭內有一方小桌,可惜桌邊沒有凳子,跪坐的習慣劉辨很痛苦。可是這個年代就是這樣的習慣,劉辨早就打算改變這些不合理的事情了,可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太過招搖等自己真的掌握了整個大漢再說。一道籬笆柵欄,隔著一小片收拾的整整齊齊的菜地;一條石子路,彎彎曲曲看起來有點鄉村氣息的風味,用現在的詞說叫簡約不簡單。
當小丫鬟送來茶水之后蔡邕開口了。
“小友今日能來寒舍,想必定然有事吧?老夫聽管家說小友來聆聽老夫教誨的,哈哈哈哈,老夫可不敢當啊,小友百年不遇之才,少年英杰縱觀整個大漢恐怕也無人能超越小友之能啊!”
“先生不可夸贊,辨尚且年幼,要學習之處還不知凡幾,單單先生自創的一手飛白體的書法就是名滿天下。”蔡邕最為得意的便是這書法一道,現在被太子提出來能不開心嗎?心里不由的有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劉辨之所以提這個那是因為有求于人自然要投其所好啊。他這是為接下的話打下良好的基礎。
“辨是被這悠揚的琴音一路吸引而來,不知先生府上何人奏得如此溫婉之音。”劉辨自然知道是誰,但是不能說出來啊,又怕蔡邕不讓他女兒出來見他,只能隱隱的告訴蔡邕,這曲子是女子所奏,不要告訴我是你自己彈的就行。
“原來如此,此琴乃是小女昭姬所奏,沒想到小友也懂音律,管家速去請小姐帶琴來此,見見貴客。”蔡邕知道自己的女兒一直關注劉辨,也一直想見劉辨。所以干脆就讓她見見,他倒不是想其他的,他認為門第相差太大,不太可能吧。
“父親,管家說家里來了貴客喚女兒前來見見貴客,可是這位公子?”
“你等先退下吧,琰兒上前亭內敘話。”
劉辨看著和自己年紀相仿的蔡琰有點入神了。女人身體在十一二歲的時候長勢很快,這點相信沒人反對吧?所以劉辨有點入神了,因為太美了,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知不自覺這句話就從嘴里冒出來了。
“殿下抬愛了,小女當不起殿下如此贊譽。”下人都走了就剩下劉辨身邊的王越和張全,所以蔡邕就不用擔心暴露他身份了。
蔡琰直接愣住了,殿下?難道這就是那個傳奇少年,當今太子劉辨嗎?
“琰兒還不快快見過太子殿下,不可無禮。”
“小女子蔡琰見過殿下。”
“蔡姑娘不必多禮,這里沒什么太子殿下,只有一個閑暇游逛的少年郎劉辨,哈哈哈,蔡姑娘快快請起,來來來,亭內就坐,辨是尋著姑娘的琴音來到蔡府的,令尊蔡大家海內名仕當世大儒值得辨前來拜會,蔡姑娘不必拘束,這里沒有太子只有一個頑皮少年。”劉辨給了蔡琰一個放心又溫柔的笑容。
“謝殿下,殿下出口成章,才華橫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琰萬萬當不得殿下如此贊譽”蔡琰內心是很激動的,這兩句話自然是她要再次收藏到劉辨詩詞錄里了,這位殿下的才氣當真了得,今天見到真人了,能不激動嗎?撇開身份不提,名滿天下的劉辨估計已經迷醉了很多大家閨秀的心了,今天能見到他,而且他還親口用了這么精美的詩句夸贊自己……
“殿下每每皆語出驚人,詩詞一道獨辟蹊徑堪稱大家,琴棋書畫,想來音律一道殿下也是造詣頗深,不知小女子可有幸聆聽殿下天籟之音?”
“琰兒,不可頑皮,殿下面前怎能放肆?”
“殿下勿怪,小女有失管教,還請殿下恕罪。”
“先生不必在意,辨有言在先,今天沒有太子,只有一個少年郎劉辨。令媛得先生真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今天有幸得見也是辨的榮幸。有道是相請不如偶遇,正好辨也好當面討教一二,想來這便是先生親手所做之焦尾琴吧?”
“敢請殿下撫琴一曲,琰知殿下于詩詞一道別具一格,自成一派,想來殿下于音律一道也定當頗有見地。”
“哪里,音律辨只是略懂一二,辨覺得這音律乃是抒發人之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吧,先生當前辨獻丑呢。”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大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
血淚滿眶馬蹄南去
人北望人北望
草青黃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泱泱大漢要讓四方
來賀……”
一曲精忠報國稍作修改便華麗而出,對于劉辨來說這不算什么?近兩千年的知識積累,抄襲而已沒什么難度,記憶力夠好。可是蔡邕父女聽了可就不一樣了。蔡邕覺得我他這曲子雖然沒有聽過,不過也算是鏗鏘之音,聽得人是熱血沸騰,曲詞之意更是將豪情壯志展現無余,這種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家國興盛的責任感并不是什么人能說的,而劉辨說出來一點問題都沒有。蔡邕是相當的震驚了。被劉辨的才學折服了,他認為劉辨完全有資格也有能力做到曲詞里所說的那樣,泱泱大漢定要讓四方蠻夷前來朝賀。
而蔡琰的內心就不只是這些了,他知道劉辨智深似海,于戰陣之道也是行家里手,這詩詞歌賦看來是樣樣精通。其胸中又有這樣的豪情壯志,相信他也能夠完成自己心中的遠大抱負。蔡琰有些迷醉了,這樣近乎完美的傳奇少年任哪一個少女能淡定?
“殿下之才恐千年難得一見,今殿下詞曲可有名稱?”蔡邕看著自己的女兒,避免場面尷尬直接開口問道。
“辨把這首曲詞定名為精忠報國!”
“確實符合此曲之意,殿下之才冠絕宇內,老夫可否將此曲譜寫出來流傳于世?”
“辨以為詩詞歌賦皆為人所用方才有其價值,否則就是文字一堆而已,先生喜歡就好,辨不介意這些。”
“如此多謝殿下。”
“先生不必多禮,辨今日還有一事相詢,還請先生務必如實告知。”
“殿下但講無妨,老夫定當如實所說。”
“先生如此大才,可愿助辨一臂之力?如今這大漢朝堂之上,可堪用之人,了了無幾,在辨看來皆是些尸位其上之輩,我大漢如今滿目瘡痍,危如累卵,辨身為高祖子孫,怎能置祖宗社稷危亡之際于不顧?只是辨如今也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吏治整改,想必先生也能理解個中原由。我大漢不乏像先生一樣王佐之才,辨亦打算離開京師外出游歷一番,一睹我大漢這壯麗的河山,興許辨能得遇一些治世奇才為我大漢所用也未可知啊。可如今這大漢如同重病之人,用不得猛藥醫治,因此辨只能緩緩圖之……還望先生萬勿推辭。”劉辨一番話說情真意切,蔡邕自然是聽明白了劉辨的意思了。文人重名。劉辨明顯就是大漢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即將光耀整個大漢,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看的清楚,與其說是在幫劉辨,也可以說是在幫助自己。試想一下現在的劉辨剛開始他的興漢之旅,他蔡邕如果加入那么將來劉辨登基為帝,他不也水漲船高嗎?這可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今岌岌可危的大漢如果真的在劉辨手里為之振興,那么青史留名怎么也少不了他蔡邕,這一點才是蔡邕最看重的事。
“老夫才疏學淺,當不得殿下夸贊,能得殿下青眼實屬殿下抬愛了,既然殿下相邀,老夫便答應殿下,為殿下復興我大漢略盡綿薄之力。”
“太好了,能得先生相助,辨又多了幾分信心。過幾日便請父皇下旨遷先生為涼州別架,與馬騰共同治理涼州,涼州孤已經有了一套符合其發展的策略,符合涼州當地情勢,如果先生前去,涼州的治理辨再也無憂矣!”
“無論先生是舉家前往,(還是先生只身前往,都是辨內心有愧于先生,涼州苦寒地,先生不去辨不放心涼州政事,先生去辨不放心先生個人了,難也……”
“殿下無須擔心老夫身體,老夫自信這副身子骨還能再為殿下出力十年不是問題,此次老夫打算只身前往,家里只有小女昭姬一人,還望殿下照拂一二。”
“先生放心,此事必不讓先生擔憂,辨自當替先生解去后顧之憂。”
劉辨心說我找母后著人前來說媒,有我大漢太子衛率保護還能有什么危險?當然不能直接說出來,否則太尷尬了,估計董承那個老家伙的女兒也要進宮了吧?也不知道長的啥樣?反正這個蔡大才女不能像歷史上一樣嫁給衛家那個病鬼,這對蔡琰太不公平了。只是蔡邕出了名的一諾千金之人,不知道這時候還有沒有答應蔡家聯姻的事情。
“如此,老夫便無憂了。”
“先生于我大漢,于朝廷功莫大焉,能得先生相助是我大漢百姓之福,辨深謝之!”劉辨說完便朝蔡邕施了一禮。蔡邕可不敢托大,趕忙回禮說道
“殿下無需如此,能為大漢,為這天下百姓略盡綿薄之力老夫義不容辭。殿下為國為民之胸懷才是我大漢百姓之福。”
劉辨目的基本達到,便告辭離開了蔡家回宮了。
劉辨在此去往未央宮打算拜見劉宏。自己的計劃不能停下來,所以今天無論如何要見到劉宏。
“讓公公煩勞通稟父皇,辨有要事需請父皇定奪。”
“殿下稍待,陛下今日氣色不錯,興許會見見殿下,老奴這就去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