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明
《朱熹事跡考》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10月出版,未有再版,迄今已有27年。這個本子是“增訂本”。
朱子學的研究,主要是著述的義理詮釋和事跡的考察辨析兩大領域。這是朱子學的特點和優點。朱熹以言教人,更為重要的是以身教人。朱熹所到之處,叫作“過化處”,是其后歷代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昌盛的中心。直至今天,走一趟“朱子之路”,其道德情感就有顯著的提升。反復走“朱子之路”,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
半個多世紀以來,筆者在朱熹的事跡考察辨析和著述義理詮釋兩個領域反復進行研究。近年,在早年出版的《閩學概論》的基礎上增補、充實、加工,出版了較大篇幅的《朱子學通論》。之后,就著手在早年出版的《朱熹事跡考》的基礎上增補、充實、加工,出版較大篇幅的《朱子事跡考》。這兩部書可以說是筆者習研朱子學半個多世紀的匯編結集。
筆者學術的起點和特點是運用考察、譜志等地方文獻研究朱子學。《朱熹事跡考》曾被稱為在朱子學的研究上“走一條新路”(陳榮捷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有的曾持《朱熹事跡考》一書走“朱子之路”,在朱熹事跡的考察和研究上曾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像衣食住行一樣不可須臾離。中國文化主體儒學的代表者,前期是孔子,后期即朱子,他們是后先相繼的同等級的;而且,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典籍大都經過朱子比較準確地整理和注釋,研究孔子思想也就是研究朱子的孔子思想。因此,中國文化可以概括為“孔朱學”。朱子學永遠是人們學習、研究和踐履的最主要課題。本書初版后,筆者和許多學者又考察到大量的朱熹事跡。學者們發現新的朱熹事跡已比較集中地發表出來的,不再增補于本書。本書所增補的,主要是筆者長期以來搜集積累的新的朱熹事跡。原本錯訛處做了修正充實,模糊的圖片大都做了更新,有文無圖和新增的事跡皆盡可能配上圖片。本書附有極其珍貴的圖片近700多幅。因內容增多改為以章為次第,插圖號碼以章為起始。此外,體例和整體結構基本上盡可能按照原本,以保留筆者這方面的早年研究情況。
筆者已至耄耋之年,體力漸衰,心有余而力不足。秀華對朱熹事跡的考察和研究至為用力,多次走“朱子之路”,搜集大量的朱熹事跡文獻,對筆者長期積累的雜亂的文獻進行整理。這部“增訂本”,主要是她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辨析等多方面的研究,補充到各個章節中,并撰寫第五章“朱子島”“書稿”和第九章“標準像”“畫塑像述要”等章節。
本書在增訂和出版過程中,中國朱子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教授,廈門大學社科處處長陳武元教授,以及學會諸位副會長專家朱杰人、陳支平、朱人求等教授,均予以指導和幫助。廈門大學出版社薛鵬志教授也在技術、學術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特此鳴謝。
當今對朱熹事跡的考察和研究至為盛行和深入,此書舛誤錯訛難免,祈請專家們指正。
高令印 謹識
2014年8月15日
于廈門大學前埔寓舍不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