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上)
- 周群 蔡可
- 1248字
- 2020-09-01 18:02:23
我之為童子時26
梁啟超
我為童子時,未有學校也。我初認字,則我母教我,直至十歲,皆受學于我祖父、我父。我祖父母及我父母皆鐘愛我,并責罵且甚少,何論鞭撻。然我亦嘗受鞭三次,至今猶歷歷可記,汝等愿聞此老受鞭之故乎?
我家之教,凡百罪過,皆可饒恕,惟說謊話,斯不饒恕。我六歲時,不記因何事,忽說謊一句,所說云何,亦已忘卻,但記不久即為我母發(fā)覺,時我父方在省城應試也。晚飯后,我母傳我至臥房,嚴加盤詰。我一入房,已驚駭不知所措。蓋我母溫良之德,全鄉(xiāng)皆知,我有生以來,只見我母終日含笑,今忽見其盛怒之狀,幾不復認識為吾母矣。我母命我跪下受考問,我若矢口自承其罪,則此鞭或遂逃卻,亦未可知,無奈我忽睹母威,倉皇失措,妄思欺飾以霽母怒。汝等試思母已知我犯罪,然后發(fā)怒,豈復可欺飾者?當時我以童子無識,出此下策,一何可笑。汝等勿笑,可憐我稚嫩溫澤之軀,自出胎以來,未嘗經(jīng)一次苦楚。當時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數(shù),我母當時教我之言甚多,我亦不必一一為汝等告,但記有數(shù)語云:“汝若再說謊,汝將來便成竊盜,便成乞丐。”汝等試思,我母之言,得毋太過否?偶然說句謊話,何至便成竊盜,便成乞丐?我母旋又教我曰:“凡人何故說謊,或者有不應為之事,而我為之,畏人之責其不應為而為也,則謊言吾未嘗為,或者有必應為之事,而我不為,畏人之責其應為而不為也,則謊言吾已為之。夫不應為而為,應為而不為,已成罪過矣,若己不知其為罪過,猶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則改焉而不復如此矣。今說謊者,則明知其為罪過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為得計也。人若明知罪過而故犯,且欺人而以為得計,則與竊盜之性質(zhì)何異?天下萬惡,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終必為人所知,將來人人皆指而目之曰:此好說謊話之人也,則無人信之。既無人信,則不至成為乞丐焉而不止也。”我母此段教訓,我至今常記在心,謂為千古名言。汝等試思此為名言否耶?最可憐者,我伯姊陪我長跪半宵,猶復獨哭一夜。伯姊何為哭?懼我父知之,我所受鞭撲更甚于今夕也。雖然,我伯姊之懼徒懼矣,我母愛我甚,且察我已能受教,遂未嘗為我父言也。
嗚呼!吾母棄養(yǎng)27將三十年矣,吾姊即世亦且十年,吾述此事,吾涕沾紙矣。汝等有母之人,須知天下愛我者,無過于母,而母之教訓,實不易多得,長大而思母訓,恐母不我待矣。
自傳是作者自己撰寫的以個體真實經(jīng)歷為內(nèi)容的作品。尋訪自我歷史,書寫自己的過去,給自己的成長過程盡可能地提供一種解釋或說明,這是認識自我、反省自我的最好途徑。“其實每個人都有值得書寫的歷史,并不需要有多么特殊的經(jīng)歷。日常生活也是值得寫的,關鍵在于你怎樣觀察,怎樣感悟。”28
沈從文說:“現(xiàn)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里,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里。”這是他自傳寫作的立足點。沈從文總是帶著一生不變的鄉(xiāng)下人情懷寫故鄉(xiāng)的各個小城,這些鄉(xiāng)土特色濃郁的描寫無不反映出他對故土的深厚感情。在下文中,沈從文一邊回憶往事,一邊總結(jié)故鄉(xiāng)對自己一生的影響。請你邊閱讀,邊勾畫體現(xiàn)故鄉(xiāng)對作者成長的重要影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