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報告(2015)
-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 2691字
- 2020-09-01 18:03:50
第一節 語言生活理論研究
一、 雙言雙語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分析了當下中國語言生活的四個特征,并針對這些特征探討了語言規劃的著力點:第一,“雙言雙語”(多言多語)的語言生活初步形成。應當對雙言雙語社會給以積極評價,要處理好語言關系,要探討建立公民語言能力標準。第二,現實與虛擬兩個空間的語言生活相互影響。要促進虛擬語言生活的健康發展,要使虛實語言生活相互促進,要更加重視“語言資源”的理念。第三,城市與鄉村的語言生活正在發生巨變。要做好城市語言規劃,確立城市語言生活中的主導性語言文字,對新老市民和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語言培訓和指導,加強社會語言服務,通過語言特色展現城市文化風貌;同時,要保存當今的語言地圖。第四,國內和國外兩個大局統籌兼顧。要著力推進中華語言的國際傳播,要大力提升國家外語能力,要努力解決好跨境語言問題,還要履行國際語言義務。
雙言雙語社會的逐漸形成、虛實兩個空間語言生活分野與連通、城鄉語言規劃問題及“語言地圖” 的快速改寫、國內外兩個語言大局的統籌兼顧,構成了當下我國主要的語言國情。語言與國家的關系提到了新高度;語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迫切。必須站在國際化的角度關注中國的語言生活,站在信息化的高度觀照現實語言生活,站在世界大國的立場做中國語言規劃,努力提升公民的語言應用能力,盡快提升國家的語言能力,切實履行國際領域的語言義務,促進中國乃至世界語言生活的和諧。
[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
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當下的語言生活雖有某些不和諧現象,但總體上還是健康且充滿活力的,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由單言單語生活正快速向雙言雙語生活發展。雙言生活是“理性雙言生活”,是通過語言統一的社會語言規劃形成的,是通過學校教育形成的,普通話在雙言中占主導地位,雙言生活遍及全國;雙語生活在我國還是地區性的和領域性的,沒有達到雙言生活那樣的普及程度。大量雙言雙語人推動了多元文化生活的形成,也使文化的縱向傳承和橫向傳播面臨著新的問題。
針對雙言雙語的語言生活實際,應當制定科學的雙言雙語政策。科學的雙言雙語政策有三個要點:首先,能夠指導雙言雙語生活,規范某些層面、某些領域的雙言雙語生活,減少普通話與漢語方言、國家通用語言與民族語言、中國語言與外語的矛盾沖突,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其次,有利于培養優勢雙言雙語人。優勢雙言人,其掌握的雙言中包含國家通用語言;優勢雙語人,其掌握的雙語中,包含地區或世界較為通用的語言。優勢雙言雙語人是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第三,能夠保證國家特需的雙言雙語人的培養。
在多元文化和雙言雙語生活的現實中,應當確立“雙言雙語意識”,認識到雙言雙語是先進的語言生活,是未來公民的素質,是強國智民的必由之道。在這種語言意識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雙言雙語生活,研究雙言雙語人,語言規劃及相關政策都能有利于雙言雙語人的培養和發展,有利于營造雙言雙語生活,從而使國家和公民都能夠適應已經成為常態的多元文化時代。
[李宇明.雙言雙語生活與雙言雙語政策]
二、 領域語言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調查了揚州市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在普通話、方言、文明用語和外語這幾大語言種類上的語言態度、語言能力、語言行為和語言培訓情況,針對揚州市服務行業中存在的普通話測試少、對外語傾向程度和掌握水平較低以及服務單位和個體的語言培訓較少等問題,從開發語言經濟價值的角度提出建議:服務單位在招聘員工時應提出對語言能力方面的要求,積極倡導和鼓勵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使用標準普通話,鼓勵個體掌握一門或多門外語,提升服務行業整體語言能力等。
[劉靜文.揚州市服務行業語言使用狀況調查研究]
有研究者對2013年9月23日至25日在遼寧沈陽舉行的“中國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隱語行話研究學術研討會”進行了述評。會議對隱語行話是語言問題達成一致共識,探討了隱語行話在現實社會語言生活中使用的實際狀況,研究了如何掌握和認識現實社會語言生活中使用隱語行話的真實情況的路徑、方法等技術層面的學術問題。
[周丹.隱語行話研究的探索與發展——中國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隱語行話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
三、 語言生活監測研究
有研究者根據2005—2011年7個年度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相關數據,經過對比統計、分析后發現:高頻字比例較高,數量較小;高頻詞比例很低,數量很大;不同年份使用的漢字變化很小;不同年份使用的詞語變化較大;高頻詞中單音詞的平均使用次數遠高于多音詞。因此,從漢語的使用來看,字比詞的使用效率要高。為了適應漢語使用的需要,在漢語教學中,強調字的教學會比詞的教學更有效率。
[郭曙綸、馬玄思、李開拓.基于《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字與詞對比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語言文字輿情的監測、跟蹤及分析至關重要,其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透過輿情了解社會語言生活,發現社會語言生活熱點和難點,推進應用語言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第二,及時了解社會語言生活輿情動態,促進語言文字工作的宣傳和普及,促進政府、專家、公眾之間的溝通,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服務;第三,及時搜集網絡輿情熱點,研究網絡輿情熱點形成和發展規律,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熱點,為政府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通過語言輿情監測與分析可以發現,當前語言生活面臨四個突出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統一性與實際應用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二是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的脫節;三是各種語言關系的處理;四是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語言生活的矛盾。
[劉靖文、張挺.語言文字輿情監測與社會語言生活]
有研究者對互聯網環境中的語言文字輿情進行了監測與分析。指出:語言文字輿情的傳播已經形成了媒介、博客(意見領袖)、普通公眾的三級組合傳播模式,語言文字熱點通過網絡這個放大器釋放出幾何級的傳播能量,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語言生活和語言政策決策。語言文字輿情能對民意產生即時迅速的影響,進而可以影響到語言政策規劃,輿情熱點也揭示了語言規劃研究中需要直面的問題,為語言政策規劃提供了研究方向和著力點;反之,某些因政策誤讀導致的輿情爆發與語言政策的普及宣傳力度不夠有關。認為:在公共領域和個體領域實施不同層次的語言政策,保障和傳承不同區域文化,使各種語言現象都能各司其職且各展其長,是減少語言文字輿情突發事件發生的重要手段;語言文字網絡輿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將一直存在并持續下去,而網絡公民社會具有其局限性,必須對語言文字網絡輿情進行分析研判和合理引導;語言文字輿情研究需要把握整個社會“權利焦慮”心態的發展狀況,逐步從“觀察語言輿情”走向“引導語言輿情”。
[張挺、魏暉.互聯網環境下語言文字輿情監測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