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住宅

房子[va?33ts?33]

對各種房屋建筑的總稱。

◆ 杭大路

草披兒[?h?53phi53?l0]

即草屋,一種以泥土為墻、以茅草做屋頂的房子。這是較為原始的一種住宅,現已快絕跡,僅在公園或博物館偶爾還能見到。

1-2 ◆ 茶葉博物館

泥墻房[?i33d?ia?33va?33]

一種以泥土為墻的房子。這種墻是用木頭夾板將黃泥一層一層夯起來的,為使墻體更為堅固,建造時層與層之間要輔之以碎磚瓦片,所以泥墻上會留有很明顯的建造痕跡。厚重的泥墻具有較好的保暖隔熱效果,故西湖邊至今仍有保留。

1-3 ◆ 寶石山下一弄

板壁房[p?53pie?5va?0]

一種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是20世紀中葉最常見的一種房子。這種房子有兩大特點:一是極易起火,故需用封火墻將彼此隔開;二是建筑材料比較輕,搬家時一人一根柱子可整個兒地把房子挪位,故杭州方言至今仍將搬家叫“搬房子”[p??53va?33ts?35]。

1-4 ◆ 河西直街

墻門房子[d?ia?33m??33va?33ts?53]

一種帶石頭門框的磚木結構房子。其朝外的大門叫墻門,墻門后有天井和三到四進房子,最后一進房子常帶有后花園。這種房子的建造比較講究,地下有防潮設施。一樓用大方磚鋪地,有雕花柱子、落地窗戶。二樓有紅漆地板、陽臺回廊。屋檐、門窗、樓梯等處常有各式雕花。

1-5 ◆ 寶石山下一弄(林徐騰攝)

杭大新村建筑群[a?33da13?i?33ts???35t?ie35tso?5d?y?13]

位于西溪路杭大新村內,共8幢,是一組建于20世紀40—50年代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一幢兩梯或三梯,帶有衛生設施和小陽臺。2008年被立為“杭州市歷史建筑——杭大新村建筑群”,可反映近代建筑演進的歷史脈絡。

1-6 ◆ 杭大新村

二層樓洋房[?l35dz??33lei31ia?33va?13]

一種規模較大的西式建筑,外形各異,但主體均為青磚實疊的磚木結構,建造時間基本都在民國初年。水泥墻面定下其灰白色的主調,線條分割又給人以塊石砌筑的感覺。屋檐和窗戶上的裝飾性雕塑圖案、外挑的陽臺等則使建筑物的立面更顯華麗與氣派。

1-7 ◆ 石函路(林徐騰攝)

四拐角現代建筑群[s?35ku?33ko?5ie33d?33t?ie35tso?5d?y?31]

位于中山中路和河坊街十字路口的四個街角處,共五幢。均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一組比較典型的帶有西洋風格的近代商業建筑。建造時分別為:萬隆火腿店、張允升百貨商店、頤香齋食品店、宓大昌煙店、孔鳳春化妝品店,均為杭州百年老店。

1-8 ◆ 中山中路

小洋房[?i?53ia?33va?13]

一種規模較小的帶有西式風格的建筑。以二層獨門小院最為典型,主體均為青磚實疊的磚木結構,建造時間基本都在民國。西湖周圍有不少這類建筑,例如斷橋邊依山勢而建的蔣經國舊居、棲霞嶺帶方形小院的黃賓虹故居、彌陀寺巷兩幢間有回廊相連的約園等。

1-9 ◆ 棲霞嶺

安吉路別墅建筑[?33t?ie?5lu53bie?5z?13t?ie55tso?5]

位于安吉路,建于民國,為獨立式二層歐式建筑。一進三開門結構,歇山脊頂(參見圖1-22),帶閣樓。整體的不對稱設計和18脊20坡的歇山脊頂使其區別于一般的9脊4坡設計,是一組較為典型的近代別墅建筑。

1-10 ◆ 安吉路

平房[bi?33va?13]

只有一層的房子,與“樓房”[lei33va?13]相對。

1-11 ◆ 彌陀寺巷

樓房[lei33va?13]

泛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與“平房”相對。

1-12 ◆ 河西直街

鼓樓[ku53lei0]

位于吳山東麓,占地865平方米,高19米。原為濱海敵樓,始建于南朝,明嘉靖時重建,2002年復建。復建后為仿明代鼓樓建筑,五開間、二重檐歇山頂、木斗拱裝飾、琉璃瓦、古門窗、清水墻。杭諺用“商量賣鼓樓”[s?a?33lia?13m?53ku33lei0]來譏諷某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1-13 ◆ 中山中路

滴=角樓[tie?5ko?5lei33]

建在兩條馬路轉角處的房子。一般轉角處都被設計成圓弧形或多邊形,顯得美觀大方。“滴=角樓”因地理位置優越,店面生意通常都比較好。

1-14 ◆ 高銀巷

客堂間[kh??5da?13k?53]

即客廳,是家里會客、議事的場所。傳統客廳的桌椅都呈對稱式布置,正面是一張條桌或八仙桌,桌子兩邊是主人座,客廳兩邊是客人座,通常兩把椅子配一張茶幾,或擺一組,或擺兩組,左右對稱,離主人座越近的位置越重要。這種格局顯得氣氛莊重,位置層次感強。

1-15 ◆ 西溪濕地

灶披間[??35phi53k?0]

即廚房,是家里燒飯做菜的地方。因廚房有油煙味等,過去很多人家都在正屋外面搭建一個簡易附屬房(參見圖1-21),故名。廚房里面最主要的物件是灶頭、水缸和菜櫥,有時也放餐桌。

1-16 ◆ 西溪濕地

屋脊[o?5t?i35]

屋頂相對的斜坡或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匯線,一般都帶有各種鏤空花型圖案或幾何圖案。

◆ 白堤

瓦當[ua53ta?0]

傳統建筑中的一個瓦件,是處于屋檐最下一層的瓦頭,形狀以半圓居多,也有圓形。表面有各種簡單的吉祥花紋?!巴弋敗奔扔斜Wo房屋椽子免受風雨侵蝕的實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裝飾功能。

◆ 黃龍洞

朝鳳[??33vo?13]

屋脊翹檐處蹲坐著的一排小動物雕像。依次為仙人騎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這些高高排列在檐角的小獸,是民間消災滅禍、逢兇化吉愿望的一種象征。

1-19 ◆ 倉前

尖頂兒[?ie33ti?35?l31]

一種傳統建筑的屋頂樣式。由兩個斜面構成一個“人”字形的屋頂,屋頂的山梁、椽子均用鉚釘、榫頭等傳統手段構建而成。江南地區多雨,這種“人”字形屋頂可有效防止雨水淤積。

1-20 ◆ 杭大新村

披兒[phi33?l13]

從正屋搭建出來的簡易附屬房。這種建筑的屋頂只有一個斜面,構造簡單,常用來當作廚房或儲物間(參見圖1-16)。

1-21 ◆ 寶石山下一弄(林徐騰攝)

歇山頂[?ie?5s?35ti?53]

即歇山式屋頂,是一種傳統建筑的屋頂樣式。其主要特征是整個建筑有九條屋脊,包括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靶巾敗苯Y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1-22 ◆ 寶石山下一弄(林徐騰攝)

瓦爿兒[ua53b?31?l0]

即瓦片。瓦片有“洋瓦”[ia?33ua53]和“土瓦”[thu53ua0]之分。“洋瓦”是外來的,形體較大,造型平直;“土瓦”是傳統的,形體嬌小,帶優雅弧形,故又叫“小瓦”[?i?53ua0]。

1-23 ◆ 大井巷

石頭兒墻[za?2dei13?l33d?ia?31]

用大塊石頭砌成的墻。這種墻有的是用規則的石頭壘成,有的是用不規則的石頭順勢砌成??芍苯幼鲊鷫?,也可作為房屋下半部的墻基,起加固作用。

1-24 ◆ 寶石山下一弄(林徐騰攝)

磚墻[tsuo33d?ia?13]

用磚頭砌成的墻。砌磚頭墻的方式有多種,如豎砌、橫砌、平砌、斜砌等。砌法不同,墻體的堅固度不同,隔音、隔熱等效果也不同。

1-25 ◆ 葛嶺路

泥墻頭[?i33d?ia?33dei33]

即泥墻,也叫“土墻頭”[thu53d?ia?33dei33]。是用木頭夾板將黃泥拌上稻草后一層一層夯起來的墻。過去泥墻房屋(參見圖1-3)或圍墻較為常見,現在大都是為襯托某種建筑風格而刻意為之。

1-26 ◆ 西溪濕地

墻壘[d?ia?33lei33]

用大塊石頭壘成的一種護墻,以防止山地泥土下滑。在山坡上建造房屋一般都要先筑護墻,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 北山路

封火墻[fo?33hu33d?ia?31]

即防火墻,是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木結構房子極易著火,火勢易順墻蔓延,故要用防火墻來阻隔。民國時曾有規定,五間以上的房屋必須砌有“封火墻”?!胺饣饓Α币话愣际琼樦鴫w自上而下伸出房屋,有的整齊劃一,有的高低錯落。現在看來,“封火墻”除防火功能外,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 寶石山

騎樓[d?i33lei33]

一種敞廊式的商業建筑。一般位于馬路兩邊的建筑物底層,為購物者提供遮陽避雨的良好步行環境。杭州城里騎樓很多,最著名的是從湖濱一公園綿延至六公園的那一段長長悠悠的老騎樓。全長200多米,是1912年旗營拆除后建造的,面朝西湖,過去是百年老店聚集處,現在為世界名品一條街。

1-29 ◆ 湖濱

過堂樓[ku33da?33lei0]

一種位于弄堂口的建筑。其底層是公共過道,上層是居民住房,樓前是小馬路,樓后是青石板鋪就的窄窄的小弄堂。“過堂樓”底層的通道是路人歇腳、避雨和附近居民不期而遇時停下來拉家常的好地方。

1-30 ◆ 中山中路

前門[d?ie33m??13]

也叫“大門”[do13m??31],與“后門”[ei13m??31]或“小門”[?i?53m??0]相對,是整個建筑的主要通道?,F在一些參觀場所或公園為維護秩序,規定游客前門進,后門出。

◆ 北山路

后門[ei13m??31]

與“前門”相對。一般較大的院落都有前門和后門之分,舊時這種區分不僅有地理位置的不同,還有不同人群的出入之分。

1-32 ◆ 棲霞嶺路

正門[ts??35m??31] |邊門[pie33m??13]

位置居中的為“正門”,“正門”兩邊或兩側墻面上的門為“邊門”?!罢T”高大寬闊,是整個建筑的主要通道,“邊門”窄小,是輔助通道。

1-33 ◆ 倉前

臺門[d?33m??13]

一種半亭式的大門。門前有少許臺階,臺階分兩側或居中。門上有檐,常見的有青磚直檐和琉璃瓦飛檐。

1-34 ◆ 清河坊

山門[s?33m??13]

寺院最外面的大門,因寺廟大多建于山上,故名。通常是寺院在山上,大門在山腳下的上山路口。杭州方言中有“罵山門”一詞,意思是不指名道姓地當街謾罵,寺廟為清凈之地,到寺廟門口罵人,必定是無端尋釁。

1-35 ◆ 葛嶺路

門樓[m??33lei13]

一種在大門上面建有類似房屋的挑檐式建筑。一般門楣上嵌有磚雕,刻有“紫氣東來”“竹苞松茂”等吉祥字樣的匾額,匾額周圍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裝飾圖案。

1-36 ◆ 北山路

圓門洞兒[yo33m??33do?13?l31]

即拱形門。這種門帶有較強的休閑色彩,故在公園、花園等休閑場所較為常見。

1-37 ◆ 西泠印社

落地花窗[lo?2di13hua33tsh?a?33]

即落地門。一般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是花格子玻璃窗,下半部是實心雕花木門。關上是一堵密封的墻,有一定的私密性;打開能與外面的天井連成一片,有很好的透氣性和采光度。

1-38 ◆ 河坊街

半截門兒[puo35d?io?2m??31?l0]

過去沿街住戶大門外的半截頭小門。這種門既利于采光通風,又有一定的遮擋和防范作用,故以前也叫“避覷門兒”[bi13?hy53m??31?l0]。杭諺用“避覷門兒反裝”[bi13?hy53m??31?l0f?33??a?0]來形容事與愿違、適得其反的結果。

1-39 ◆ 西溪濕地

欄桿門[l?33k?33m??33]

用木條或竹條做成的半截頭柵欄門。這種門既不遮擋視線,又有一定的阻隔效果。

1-40 ◆ 大井巷

門閂兒[m??33s?o33?l13]

用來閂門的木檔,有橫檔和豎檔之分。

1-41 ◆ 葛嶺路

門環兒[m??33ɡu?33?l13]

一種裝在大門開合處的圓形金屬環,可用作開關大門時的把手,也可用于敲門。以銅質獸頭配如意紋的較為常見,“獸”音同“壽”,有長壽如意等寓意。

1-42 ◆ 黃龍洞

排門[b?33m??33]

舊時店鋪沿街安裝的一種活動木門,由許多塊大小一樣的窄門板拼成,每一塊門板上都有編號,白天一塊塊卸下開門做生意,晚上再一塊塊按編號裝上以示停止營業。杭州方言中有“門板兒飯”[m??33p?53?l31v?0]一詞,是指舊時飯店把卸下來的門板擱起來當案板,賣現成的飯菜。

1-43 ◆ 河西直街

擋門板[ta?53m??31p?0]

一種覆蓋在商店臨街玻璃窗或玻璃門外的木制門板。營業時卸下門板,顧客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店內商品,下班時把門板裝上,以示停止營業。

1-44 ◆ 倉前

門鼓兒[m??33ku33?l13]

擺在大門兩邊,民間認為可用以鎮宅辟邪的石墩子。分圓形的雕花石鼓和石獅子兩類,傳說前者用于文官家,后者用于武官家,但現已看不出這種區分。

1-45 ◆ 黃龍洞

花窗[hua33tsh?a?33]

一是指窗上有較為細密的木頭格子,便于糊窗紙的傳統窗戶。二是對形狀各異的各種非常規窗戶的統稱,如八角形的窗、花形的窗。

◆ 清河坊

躍窗[i?13tsh?a?53]

即支架窗,是一種傳統的木結構窗戶。打開時用一根木支架支撐固定,開合度可根據需要適當調節,撐開幅度不大時既能通風又有一定的遮擋效果。也叫“合撲窗”[??2pho?5tsh?a?53]。

1-47 ◆ 河西直街

老虎窗[l?33hu53tsh?a?53]

即主屋屋頂閣樓上用于通氣和采光的窗戶。以人字形小屋頂的形式最為常見。老虎是英語roof(屋頂)一詞的音譯。

彌陀寺巷

天窗[thie33tsh?a?33]

裝在屋頂上主要用以采光的固定玻璃窗,常見于舊式建筑。常引申為局部空缺之意,例如:魯迅《書信集·致謝六逸》中“看近來稍稍直說的報章,天窗滿紙”,以“天窗”比喻報紙版面局部刪除后留下的成塊空白。

1-49 ◆ 大井巷(林徐騰攝)

天井[thie33t?i?35]

老式“墻門房子(參見圖1-5)”里面,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用于雨水下泄和通風采光。面積較大的常用青磚嵌鋪地面,并有花草樹木點綴。前后左右的房子間有回廊連通。面積較小的光線為高屋圍堵,較為陰暗潮濕,狀如深井。

1-50 ◆ 胡慶余堂

槍籬笆[?hia?33li13pa53]

即籬笆。因其一頭削尖似槍,故名。常以長約一米的竹子或樹干按一定的規律扎成,圍在竹林或菜地的四周。杭州方言中用“槍籬笆”來形容過去的城墻,把城墻外面的余杭叫“槍籬笆外頭”[?hia?33li13pa53u?33dei31],把余杭方言叫作“槍籬笆外頭的話語”[?hia?33li13pa53u?33dei31tie?5ua13y31]。

1-51 ◆ 寶石山

巷[ia?13]

一種建在房屋間的小路,兩邊有斷斷續續的居民住房。如“孩兒巷”[?33?l13ia?31]、“小營巷”[?i?53i?33ia?0]等。戴望舒的《雨巷》就出自這樣的杭州小巷——“大塔兒巷”[da33tha?5?l31ia?0],如今連同周邊的“小塔兒巷”[?i?53tha?5?l31ia?0]、“皮市巷”[bi33z?13ia?31]也都成了游人尋覓的浪漫小巷。

1-52 ◆ 小河路

弄堂[lo?13da?31]

兩邊有高墻的狹窄小弄,也叫“夾弄”[k??5lo?33]。

1-53 ◆ 安吉路

蓬兒[bo?33?l13]

一種把相近的兩幢房子連接起來的帶屋頂的過道,其主要功能是遮陽避雨,方便行走。過去磚木結構的建筑群間常用這樣的“蓬兒”來連接。也叫“寮蓬兒”[li?33bo?33?l13]。

1-54 ◆ 彌陀寺巷

寮檐[li?33ie13]

屋檐向外延伸的部分,用來供行人遮陽避雨。過去磚木結構的沿街商鋪房大多建有這樣的“寮檐”,以方便行人購物。

1-55 ◆ 河西直街

亭檐[di?33ie13]

從建筑物的一邊延伸出來的翹檐,檐下設有座位,供行人遮陽避雨或休閑小憩。這種建筑一般都出現在有風景的地方,功能類似于亭子。

◆ 河坊街

翹角檐[t?hi?35ko?5ie0]

即飛檐。常見的有青瓦飛檐和琉璃瓦飛檐兩種。青瓦飛檐較為雅致,琉璃瓦飛檐更為富麗。多見于景區的樓臺亭閣或廟宇等的建筑中,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1-57 ◆ 白堤

石鼓兒[za?2ku35?l31]

即木頭柱子下面的石墩子。江南氣候潮濕,為防木頭柱子受潮腐爛,多用石墩子來墊底防潮?!笆膬骸眰让娉S懈鞣N象征富貴吉祥的精美石刻圖案。現都被當擺設收藏,或當凳子供游人小憩。

1-58 ◆ 吳山廣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荣成市| 井冈山市| 景洪市| 开封县| 杨浦区| 新竹市| 会泽县| 遂平县| 惠东县| 邵东县| 肇州县| 尼勒克县| 阳新县| 碌曲县| 隆子县| 乌海市| 宜宾市| 宁都县| 神木县| 商都县| 平顶山市| 三原县| 游戏| 盐津县| 滦南县| 宁德市| 定南县| 湖北省| 鄂州市| 英山县| 吉首市| 巴青县| 依安县| 寿宁县| 昌吉市| 昭平县| 大余县| 民勤县| 丽江市|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