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 王暉
- 1118字
- 2020-09-01 17:58:18
【外國學生談】
美國 王麗霞
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但在中國,人情和關系是不可缺少的概念。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可能覺得西方人沒有禮貌,因為西方人不明白怎么在一個“人情國家”交往。西方人反而容易誤解“關系”,會覺得中國的“友誼”一點兒友好都沒有。在這方面中國和西方差別很大。
西方人在中國長期生活,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誰是我的朋友?西方人覺得朋友很寶貴,不能隨隨便便地稱一個人為朋友。一個人想做你的朋友的原因應該是他喜歡你的性格,不是因為他從你那兒可以得到什么利益。但在中國,西方人經常遇到一些人,初次見面他們就說他是你的朋友。西方人就很容易誤解中國的“關系”為“被利用”,把人當作可以利用的“工具”:如果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掉。這不是對朋友的態度。西方人會自問:“我們倆剛剛認識,為什么他想做我的朋友?這個人可能不好。”西方有一句話:“虛偽的朋友比公開的敵人更壞。”正因為要避免結交不真誠的人,西方人交朋友比較慎重,他們更愿意說他們“認識”或者“熟悉”某一個人,而把“朋友”這個詞留給摯友。
第二,難道朋友多比朋友少好嗎?在我們一生中,真正的好朋友并不多。他們很理解我們,無論什么情況下,他們一直在我們身邊。西方人重視這樣的朋友。親密的朋友雖然不多,但他們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強調一定要有好朋友,但不一定要有太多的朋友。與之相反,中國人好像大多覺得朋友越多越好。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這意味著中國人可能靠人情、關系辦事。在中國,很多事情沒有關系就不容易辦成。所以,西方人在中國遇到中國人稱你為“朋友”時,不要想得太多,這些人不是你的親密朋友,只是你的合伙人而已。在某種情況下他們愿意幫助你,以后他們若需要你幫忙,你也可以幫助他們。一個人有目的地想認識你不一定說他就是壞人,但也不一定會成為你真正的朋友。
第三,收禮或者送禮意味著什么?很多西方人覺得收禮、送禮近于腐敗行為。在中國,送禮有時候可能跟腐敗有一定的關系,但很多情況下送禮更像我們西方人的給小費。送禮以后別人更愿意為你服務,你對他們好,他們就對你好。西方人也怕收禮,因為他們不喜歡欠人情債。他們很容易想:“如果我收下他的禮,以后他會讓我為他做什么?”如果說清楚了,西方人會更放心。比如,我教你一個小時英語,你教我一個小時漢語。這就沒什么問題了。西方人怕永遠報答不完的“恩情”,因此他們寧愿不收禮,也不欠人情債。
西方人在中國生活會覺得“關系”太復雜,但如果能解決以上這些難題,他們在中國與中國人可以擁有和諧的關系。只要雙方進行充分的交流,中國人和西方人就能夠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