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社會語言學(2016年第2期 總第27期)作者名: 《中國社會語言學》編委會本章字數: 5342字更新時間: 2020-09-01 17:56:39
模因論視角下的“XX狗”類 新詞研究
提要 語言模因論是將達爾文進化論的思維方式借鑒并應用于語言分析,它活躍在語言的任何板塊中,尤其是在詞匯模因中出現得最為頻繁。本文以語言模因論為理論基礎,分析“XX狗”這一類網絡新詞詞匯模因的形成、發展與原因,以探求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關鍵詞 詞匯模因;“XX狗”;形成;原因
隨著社會、時代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興事物不斷出現。社會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產生,語言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而在語言中,與相對穩定的語音和語法相比,詞匯更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因此,面對這個變化萬千的社會,大量的新詞應運而生。2011年,“單身狗”一詞出現,風靡于網絡,此后網絡以及社會上出現了大批以“狗”為中心語素的新詞語。近五年來,這類新詞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冷卻,仍被人們尤其年輕人廣泛使用。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借用語言模因論這一新興理論來探求這類詞語背后的文化心理和語言發展演變的規律。
1.語言模因論
模因論是建立在達爾文進化理論基礎上,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論最核心的術語是模因,模因(Meme)源自于希臘語,意為“被模仿的東西”。該術語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提到。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詞仿造而來。何自然(2005)認為:模因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被認為是文化模仿單位;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腦里的信息單位,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復制因子。模因的復制與傳播的主要媒介便是語言,語言是其載體之一。因此,語言和模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語言模因揭示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律。語言與模因如此密不可分,在下文中我們將用具體實例分析“XX狗”詞匯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2.“XX狗”類新詞的形成過程
2.1 “XX狗”的來源
從古至今,“狗”與人的稱呼一直息息相關。孔夫子欣然自嘲:“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1生活中也經常說“狗蛋”“狗官”“狗崽子”“哈巴狗”“落水狗”等等。這些帶“狗”這個語素的詞幾乎都含有貶義。而當今社會大批以“狗”為中心語素的新詞涌現出來,其最初流行的源頭是“單身狗”。
“單身狗”一詞在2011年年初出現,風靡于網絡,產生于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中的最后一幕。孫悟空將他心中殘存的至尊寶的影子化作一名夕陽武士,與紫霞仙子依偎,二人看著孫悟空的背影對話道:“那個人的樣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條狗。”孫悟空借夕陽武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無奈,明明相愛卻不能廝守終生的遺憾、悲哀和落寞。因此,“單身狗”應運而生。“單身狗”是未婚或未戀愛的男女以自嘲和自黑的方式對自己目前戀愛狀況的一種調侃和自貶,后來也用來稱呼他人,帶有調侃之意。“單身狗”一詞不僅在生活中被年輕人所應用,在各種傳播媒介上也頻繁出現。比如:
(1)岔開這個話題總可以吧!誰讓我還是一個單身狗呢,再問下去,恐怕會傷及五臟六腑啊!(《錢江晚報》2015年2月12日)
(2)人家93年的都當媽了,我為什么還是單身狗?(《廣州日報》2015年4月4日)
(3)時間那么快,你想慢一點嗎?全民一起‘慢一點’,單身狗請左手握右手。(新浪娛樂 2015年12月2日)
(4)陳小春和應采兒又出來狂虐單身狗了。(《江南都市報》2015年11月8日)
(5)烏干達最丑男人娶兩任妻子生8個娃,讓中國單身狗情何以堪。(北晚新視覺 2015年6月24日)
2.2 “XX狗”類新詞的結構分析
a.“雙音節名詞/動詞/形容詞/詞組+狗”:這一類的詞表示某一類人。如:單身狗、學生狗、加班狗、大四狗、考研狗、論文狗、編輯狗、IT狗、高三狗、盜號狗、追劇狗、心機狗、悶騷狗、白金狗、炫富狗,等等。這些詞都是以自嘲的方式來形容目前的尷尬、無奈、狼狽的狀態。比如:“你這天天孤家寡人地宅在家里,活得太單身狗一點吧!”“單身狗也是狗,秀恩愛也屬于虐狗行為,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
b.“X成狗”:這一類詞表示“X”這一動作或狀態已經達到極限,形容“像狗一樣”的慘狀,帶有一定的夸張色彩。如:累成狗、罵成狗、哭成狗、虐成狗、凍成狗、丑成狗、懶成狗、慢成狗、卡成狗、小成狗,等等。“成”是隱喻的標志,這些詞以戲謔和夸張的方式來表達對于悲慘遭遇與境況,內心的不快與苦悶。比如:“無線路由器也會累成狗:WiFi太慢時多重啟。”(中關村在線 2016年5月9日)
“XX狗”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詞匯模因,被類推、被復制、被推廣、被傳播。它的創造力和能產性極強。由于“狗”這個詞的隱喻性,“XX狗”這類新詞具有調侃戲謔嘲諷的意味,在使用時,能產生生動的語言效果,創造輕松幽默的交際氛圍。
2.3 “狗”的語義演變分析
“狗”本義是一種常見的犬科哺乳動物,在《說文·犬部》:“叩氣發聲,故曰狗。”自古以來,“狗”在中華文化中貶義色彩濃厚。《荀子·榮辱》中:“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這是說憂愁纏身時就不顧及身體,不關心家人,不記得君臣的人,連豬狗都不如;據《晉書·趙王倫傳》記載,當時由于任官太濫,貂尾不足,就用狗尾代替。當時人們就用民諺“貂不足,狗尾續”加以諷刺;明代學者顧起元《客座贅語》中“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這是說做事手段卑劣或身份低賤的人被視之為狗;晚清譴責小說《孽海花》中“到底狗茍蠅營,依然逃不了圣明燭照”。指像狗似的無恥,像蒼蠅那樣逐臭,比喻到處鉆營而且手段卑劣的人;《紅樓夢》第七十四回:“這個人狗仗人勢,看風使舵,對強者卑躬屈膝,對弱者投井下石,浮現出一副奴才嘴臉,走狗心腸。我不過看著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跟前逞臉。”可見,“狗”的貶義色彩在古代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現代漢語中,帶“狗”的貶義詞、俗語也比比皆是。比如:走狗、烹狗、狗腿子,表示那些在惡勢力面前諂媚、阿諛奉承的人。再如:狐朋狗友、鼠盜狗竊、狗仗人勢,等等,表示那些不務正業、非奸即盜、欺軟怕硬、品行惡劣的人。而“XX狗”中的“狗”已經隨著這類新詞的流行逐漸變成帶有一定詼諧可愛色彩的類詞綴。“狗”已經不是狗了,隱喻著一種生活不如意,近況比較窘迫、狼狽、悲慘的人或狀態。此外,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的變化,“狗”的貶義色彩已經弱化或者消失。這類詞并沒有對這類群體進行攻擊和謾罵,而是以一種幽默、自嘲的調侃方式來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2.4 “XX狗”類新詞的復制和傳播
隨著“單身狗”的廣泛流傳,以“狗”自嘲的形式越來越深得人心。面對高壓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這樣戲謔的詞語來進行交際。因此,“狗”在詞匯中的作用逐漸變成一個詞綴被廣為使用。“XX狗”成為一個詞語模,產生了更多的新詞。何自然說,語言的模因在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往往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出現新的集合,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XX狗”這類新詞的復制、傳播方式屬于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中“同構異義橫向嫁接”。
所謂“同構異義橫向嫁接”就是指語言模因的形式和結構都沒有變,但內容有所變化,被別的詞所替代。由于“單身狗”的流行,使“XX狗”這一形式很快被復制和傳播,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現不同的同構異義的新詞。高三的學生,學習生活苦悶,壓力很大,學業繁重,他們自稱為“高三狗”;考研的學生,自稱為“考研狗”;大四即將畢業面臨找工作的學生,自稱為“大四狗”;離家在外的年輕人,自稱為“外地狗”;工作為IT行業的人,工作壓力極大,競爭激烈,加班熬夜,他們自稱為“IT狗”,等等。此外,還出現了“累成狗”“丑成狗”“凍成狗”“虐成狗”等等模因變體,表示動作或狀態達到極限,超出負荷。這一類詞都是說話人對自身狀態帶有戲謔性的表達,在交際時,創造一個詼諧、輕松的交際氛圍。
3.“XX狗”類新詞的形成原因
3.1 語言本身機制
語言自身的機制也是詞匯模因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都會出現網絡流行詞,而這些網絡流行詞,有的經久不衰,逐漸變成一般詞匯;而有的卻曇花一現,逐漸被人們遺忘。“XX狗”這類新詞屬于強勢模因,多產、長壽、穩定。它符合語言的本身機制,具有新穎性和活力,并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和實用原則,人們可以通過嫁接等方式擴充新的詞匯,使其富有再生創造功能,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斷的復制傳播,形成詞匯模因,完成由“單身狗”向“XX狗”的升級飛躍。
3.2 社會文化因素
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語言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而語言的變化發展也同樣促進了社會的變化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一個詞語的產生和流行,都是社會約定俗成的。“XX狗”這類新詞模因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大話西游》電影的熱播。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數的年輕人都處在這個高壓社會,工作累,結婚難,升學苦,加薪難,物價高,買房難,并且還肩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和責任,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高壓包圍,急需一個情感宣泄的渠道。因此,年輕人希望通過詼諧、自嘲、戲謔的方式來宣泄情緒,苦中作樂。而“XX狗”這一自稱正巧與年輕人的想法撞擊出了火花。從而使這類新詞廣泛傳播和復制,流行于大眾之間。
此外,語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社會文化的變化自然也會引起語言的變化。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的轉變,“狗”由最初卑鄙、丑陋的壞形象轉變為忠誠、可愛、貼心的萌寵形象。越來越多的人把“狗”當成自己的家人、精神寄托,“狗”的地位提高,甚至與人平起平坐,使得“狗”的貶義色彩削弱,可愛、詼諧色彩增加。因此,“XX狗”這類新詞應運而生,并發揚光大。
3.3 大眾心理因素
從眾心理和求異心理也是促進“XX狗”這類詞匯模因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今,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新詞正是在網絡中最為流行,網絡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成為新詞傳播的最佳媒介。這種接地氣、貼近生活、反映群眾心聲的詞語在大眾傳媒上不斷地傳播,刺激著人們的大腦,人們自然去模仿、復制、創新。而“XX狗”詞匯模因的形成也正是人們“以丑為美”的求異心理的驅動。人們近年來傳統的審美追求開始向審丑追求轉化,人們“以丑為美”,追求俗之大雅,而“XX狗”正滿足于當代人們的審美品位。因此,人們在傳播已有詞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境,創造更多的同構異義詞。經過人們的廣泛使用、創造、接受、消化,詞匯模因形成。正是由于大眾傳媒的引導和傳播,“XX狗”被人們視為一種新潮的流行詞,為了追求這種語言時髦,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復制、傳播。
4.“XX狗”類新詞的發展前途
語言模因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自我復制和傳播,但不是所有的新詞模因都會進入現代漢語詞匯。有的新詞模因紅極一時,曇花一現,而有的生命力頑強,進入現代漢語詞匯。新詞模因的發展前途如何是要遵循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發展規律。從使用群體來看,“XX狗”新詞模因使用群體偏年輕化,在年輕人之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復制和傳播,而對于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使用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實踐、審美傾向、文化背景、語言習慣不同于年輕人。所以,“XX狗”新詞模因的受眾群體有限,語言自身的復制和傳播也就受到限制。此外,從使用壽命來看,語言的工具性一直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標準,“XX狗”新詞模因的發展由其語用功能和社會功能決定。“XX狗”目前被人們廣泛使用,復制能力較強,在網絡上以及生活中都被廣泛傳播。但是否能走得更遠更長,這要看它自身的語用功能和社會功能。
5.結語
語言模因是語言信息的復制和傳播,詞匯模因的形式在生活中廣泛存在。本文通過對“XX狗”這類新詞的來源、結構、語義、傳播方式的分析,發現“XX狗”這類詞匯模因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發展和推動,網絡普及和流傳,以及人們對“狗”的態度的轉變、從眾求異的大眾心理和語言自身的機制發展,使“XX狗”這類詞匯模因形成,并廣泛傳播和應用。模因的形成是內部和外部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在社會的作用下,人們對語言的選擇和語言自身發展的結果。
附注
1. 司馬遷 1982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21~1922頁。
參考文獻
何自然 2005 語言中的模因,《語言科學》第6期,54—64頁。
洪 帥 2015 沒有貶義的“XX狗”,《語文建設》第9期,65—66頁。
蔣 平 2016 網絡詞“單身狗”及其衍生詞的認知研究,《語文學刊》第6期,35—36頁。
李靜瑩 2008 語言模因論視角下的“曬X”族新探微,《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第4期,41—43頁。
李靜瑩、史妮君、馬亞麗 2015 “X狗”式流行語的認知語言學解釋,《語文學刊》第12期。
彭雨晴 2016 試論“XX狗”的結構固化過程,《現代語文》第3期,124—125頁。
萬曉麗 2016 “狗”的類詞綴化及相關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第3期。
王 琪 2016 網絡流行語“單身狗”初探,《現代語文》第2期,132—133頁。
夏宗平 2015 從“XX狗”的流行看“狗”的類詞綴化,《現代語文》第10期,60—61頁。
Abstract By drawing and applying the way of thinking of Darwin’s Evolutionism to language analysis, Memetics is active in any plate of language, and the most common part in it is the lexical me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 of lexical memes of “XX Dog”-like new words in the netwo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Memetics, an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behind it.
Keywords lexical memes; “XX Dog”; formation; reason
(卜俊伊 北華大學)語言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