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語言學(2015年第2期 總第25期)
- 《中國社會語言學》編委會
- 7809字
- 2020-09-01 17:57:10
理論與方法
語言使用研究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
提要 以往的語言學研究,人們主要關心的是語言本體結構研究,而對語言使用的研究重視不夠。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也是這樣,至今對我國多數語言的使用情況在認識上還處于朦朧的、忽明忽暗的、不確定的狀態。對語言使用研究重視不夠的危害是:在應用上有礙于語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學地解決語言文字的使用和語文教育的開展;在理論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認識語言文字的歷史演變,也不利于語言本體結構的研究。為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必須加強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本文的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一是論述語言使用的重要性;二是分析語言使用研究的內容;三是論述新時期語言使用調查研究中的理論方法問題。
關鍵詞 語言使用;社會語言學;理論方法;地位
針對我國語言學領域長期以來對語言使用研究不夠的弊病,本文論述語言使用的重要性和新時期語言使用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理論方法。
1.必須重視新時期民族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研究
語言研究包括語言本體結構研究和語言使用研究兩個方面。語言本體結構通常是指語音、語法、詞匯、語義等幾個方面;語言使用是指語言活態、語言地位、語言活力、語言關系等有關內容。語言研究,是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而語言既有本體結構的一面,又有語言使用的一面,二者都必須研究,缺一不可。
回顧中外語言學史能夠清楚地看到,人們主要關心的是語言本體結構研究,興趣在于探索語言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變化規律,不同語言的本體結構有何異同、有什么不同的類型,以及語言是如何起源、演變的等方面,而對語言使用的研究,包括語言使用活力、語言地位、語言關系、語言活力的演變等重視不夠。看看語言學研究論著,有關語法、語音、詞匯、文字等內容的論著不少,而有關語言使用方面的論著則少之又少。在我國,長期以來專門做語言使用活態研究的專家極少,少數有興趣做這方面研究的大多是把它當成語言本體結構研究之外的“副業”,只在需要時做一些。在語言學界,人們似乎形成這樣一個有害的理念,只有做本體研究的才是“正道”,把語言使用研究視為矮一等。
對語言使用研究重視不夠的危害是:在應用上有礙于語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學地解決語言文字的使用和語文教育的開展;在理論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認識語言文字的歷史演變,也不利于語言本體結構的研究。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必須加強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
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也是這樣。與漢語研究相比,由于我國民族語文的情況十分復雜,加上研究起步晚,因而對其使用狀況及語言本體結構的研究都很薄弱。新中國建立之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不受重視,人們只知道少數一些語言的情況,大多數語言的情況都不清楚,甚至有許多語言連名稱也叫不出來。建國初期,黨和國家為了幫助少數民族解決語言文字的使用問題,開展了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56年至1960年的少數民族語言大調查。這次調查組織了7個調查點,參加人數有700多人,分赴全國各民族地區開展民族語言調查,獲取了大量少數民族語言資料。但這次調查,主要是為了解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問題,重點是創制新文字和改進、改革原有文字,所以這次語言調查偏重于方言、土語的調查和劃分,選擇制定新文字的基礎方言和標準音,對語言使用情況只有簡單的了解,后來雖還做了一些零星的語言使用情況調查,但均不深入。所以到現在,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的認識還處于朦朧的、忽明忽暗的、不確定的狀態。在談及某個地區的語言使用時,有時說80%懂母語,有時說大部分不懂母語;對某個地區兼用漢語,有時說大部分不懂漢語,有時說大部分都懂漢語。說懂或不懂也沒有科學的評判標準,而大多是憑感覺、印象,而且常常摻雜著個人的或民族的感情因素。對瀕危語言的判定,也存在不確定狀態。比如,我多次帶調查組到云南通??h喀卓人村寨對喀卓語進行入戶調查,做了逐人逐戶的語言能力測試,結論是喀卓人是一個全民穩定使用母語的族群;但出乎我意外的是,在2014年的一次瀕危語言會議上,有個報告則認為喀卓語是瀕危語言。認識分歧竟如此之大!
對語言使用研究重視不夠的危害是:在應用上有礙于語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學地解決語言文字的使用和語文教育的開展;在理論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認識語言文字的歷史演變,也不利于語言本體結構的研究。為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必須加強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
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語言使用調查有其緊迫性,原因有四。
一是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語言使用的變化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快,而且更具有復雜性,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查記錄,就會喪失這一時期的語言事實。
二是語言變化了,語言政策也必須隨之調整,否則政策難以制約語言生活的健康發展,不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新的語言政策,是必須在對語言新狀況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制定的?;仡欉^去,在民族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語言矛盾,有的就是因為對語言現狀認識不清而制定了違反客觀實際、不符合民心的措施,引起群眾的不滿和社會的不穩定??梢?,語言國情調查是關系到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大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三是新時期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功能的變化是語言演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研究成果必然會豐富語言學研究。比如,現代化進程對語言演變有什么影響,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是過去沒有研究過的,其研究必將對今后世界語言的演變具有重大意義。
四是及時調查、記錄現代化進程中語言使用的變化,對相關的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都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比如,民族學主要研究民族的產生、發展,研究民族關系的變化,這些都含有民族語言使用的變化、語言關系的變化。況且,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使用狀況的變化必然會影響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流通。總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不失時機地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使人們的認識能夠與時俱進地適應語言的變化。
總之,在現代化進程的整個歷史階段,語言研究者必須重視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研究,把語言使用研究當作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對我國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有個整體的認識,建議國家在適當的時候開展第二次全國民族語言大調查。
2.新時期語言使用情況調查的主要內容
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語言使用情況調查會有不同的內容。這里,我主要講講當前我國民族地區語言使用情況調查的內容。
民族語文使用狀況的變化受社會狀況變化的制約,社會狀況變化包括社會制度、方針政策、經濟文化、教育狀況、人口數量、交通、民族關系等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社會變化顯著,使得語言使用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許多地區過去由于文化教育落后、社會封閉、交通不便,語言生活長期處在“單語”的狀態,而實行了改革開放方針后,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了,與外界、外民族接觸多了,許多人由“單語”轉向“雙語”,這是語言使用類型的一個重大變化。雙語的出現,必然會帶來母語狀況的變化,比較明顯的是青少年母語水平出現下降,與中老年人形成級差。新時期語言使用狀況的變化是個新課題,有待我們今后認真探討。
新時期少數民族語言生活大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少數民族的語言生活狀況如何,與過去相比有什么新的變化
語言生活的變化包括:有什么新特點、新規律、新動向,其功能怎樣定位。這是一個復雜的、難以認清的問題,因為新時期社會的變化是過去從未有過的,而且帶有一些不確定的特點,需要進行細致琢磨和細致比較才能理出條理。對語言生活新狀況如何形成,要尋找其成因和條件,做出合理的解釋。
2.2 本族母語的使用情況如何
母語是少數民族世代傳下的,具有資源性、穩固性、感情性的因素。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母語抱有深厚的、理不清、說不透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感情。在調查中必須細心發現母語使用的變化,并尋找引起變化的原因。
2.3 兼語狀況如何
兼語有什么新特點、新規律,與過去相比有什么新的變化。兼語強弱受什么條件的制約,其形成發展有何規律可循。
2.4 調查語言轉用狀況
怎樣對新時期少數民族的語言轉用進行科學的估量。對現狀的調查包括:語言轉用者的年齡、地區、職業的分布特點;轉用者使用轉用語(當地方言)的語音系統及詞匯、語法的特點;語言轉用的成因及其條件。
2.5 調查語言態度
對母語、兼用語的地位、作用、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分析。
2.6 調查語言是否出現功能衰退或瀕危
從使用人口、使用場合、代際語言能力的變化提取證據,還要調查致使語言功能衰退或瀕危的內外原因。
2.7 不同語言的語言關系如何
語言關系包括母語和兼用語的關系、母語與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但主要是要認識母語和兼用語的關系,因為這是語言關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在調查中,要細心觀察二者的互補和競爭的關系,既要看到互補和諧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競爭的一面,還要看到其演變趨勢。
2.8 少數民族語言本體特點有哪些變化
語言使用和語言本體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語言使用的變化,必然會影響語言本體特點的變化。比如,處于語言功能嚴重衰退的語言,在詞匯上,會出現詞義泛化,在語言能力上,會出現代際差異加大的傾向。語言本體特點也會影響語言使用功能。比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語言,語言活力都較強,不易受到強勢語言的沖擊。
2.9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中存在什么問題
懂文字的數量,教學情況如何。本族群眾、干部、知識分子對文字狀況有何意見。語文政策是否落實。
2.10 調查跨境民族的語言生活
“跨境語言”又稱“跨國語言”。中國是跨境語言眾多的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屬于跨境民族的有30個。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所以跨境語言的數目比跨境民族多。我國的語言若從是否跨境上分,可分為跨境語言和非跨境語言兩類,所以跨境語言研究是語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跨境語言的變異是由跨境因素引起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既不同于語言的歷時演變的變異,也不同于方言形成的共時差異。跨境語言的研究,在應用上有利于跨境國家制定跨境語言的政策,解決跨境語言使用中出現的問題;有助于解決跨境民族文字的使用、規范和統一;有利于邊境的安全和邊疆的鞏固。
改革開放之前,跨境語言研究被視為敏感的問題,成為我國語言研究中的一個“盲點”。當今,應該把跨境語言調查列入調查的內容。主要有:跨境兩地語言的異同;跨境語言的使用狀況;跨境的語言關系;兩國的民族政策和語言政策;跨境語言的和諧與不和諧;怎樣促進跨境語言的和諧等。
3.新時期民族語言使用研究中的理論方法問題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這個時期,無論在政體上,還是在內外方針上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民族語文工作必然會隨著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的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理論問題。
3.1 怎樣認識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命力?
語言生命力是一個不易被認清的大問題。在語言國情調查中我們看到:有的語言,雖然使用人口很少,但還頑強地生存著。如:四川省鹽源縣的摩梭人(歸蒙古族)有16 841人,使用屬于藏緬語族彝語支的摩梭語。這個群體不但人口少,而且還與其他民族雜居,但仍穩定保留使用自己的母語,并能兼用漢語。調查組抽樣調查了山南村22戶摩梭人家的121人,發現100%都能熟練使用摩梭語,而且語言能力代際間差異很小,97.5%的人都能熟練使用漢語。又如:云南省德宏州的景頗族波拉支系只有500余人,也能穩定使用自己的母語波拉語。為什么這些小語種竟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而一些人口多的民族如滿語、土家語,竟經不起歷史的風浪,逐漸衰退成為消亡語言或瀕危語言。兩相對比,其確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未認識清楚。
現代化進程中,有的衰退的語言會出現復蘇。我們調查組親自調查的云南麗江九河鄉普米族的母語復蘇就是一個例子。這個鄉的普米族共有1150人,主要分布在金普和河源兩個村,金普村有584人,河源村456人,兩個鄉的普米族保存普米語的情況不同。分布在金普村的仍完好地保存自己的母語,但河源小組的青少年大多不會說自己的母語。值得注意的是,小栗坪小組的普米族出現了母語衰退后又出現了母語復蘇。據調查統計,60歲以上和40~59歲這兩個年齡段母語熟練比例均為100%;但到了20~39歲這一年齡段,劇減33.3%,說明母語水平衰退;但到6~19歲這個年齡段,母語熟練的又回升至71.4%,比20~39歲高38.4%。母語回升的出現,與國家對特少民族優惠政策有關。從2006年起,九河鄉的普米族每年都享受到國家特少民族項目的優惠政策,普米人切身體會到國家的關懷,有的家庭意識到丟失普米語的遺憾。大栗坪小組的組長顏江平(白族,38歲,小學學歷)就為自己沒有跟母親學會普米語而感到遺憾。該社村民和慶生(44歲,普米族,小學學歷)告訴我們說:“現在30多歲的人很多都不會講普米語了,見面只能用白語交流,慢慢地感覺到自己本民族語言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們現在都刻意地教自己的小孩學說普米語?!笨梢哉J為,一旦本族人意識到自己母語的寶貴,母語的復蘇行為是可成現實的。
目前,語言學界似乎已形成這樣一個思維定式:在現代化進程中,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交通的不斷便捷,會使弱勢語言(方言)敵不過強勢語言(方言),出現“大魚吃小魚”的語言數量急劇減少的趨勢。根據這一觀點,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語言,必將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認識對嗎?我認為應該再思索這個問題,必須根據少數民族語言的實際動向,認真思索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命力。
3.2 新時期語言關系的特點是什么?
怎樣認識新時期語言關系的特點是一個宏觀把握,關系到怎樣對待、判斷新時期出現的種種語言問題,以及怎樣搞好民族語文工作。
進入新時期,雖然科學技術發展,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同地區一體化的程度加強了,但民族依然會存在,民族問題也會繼續存在并必將延續到未來。因而,不管現在或未來,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母語都會具有深厚的感情。這一點,決定了對待民族語文必須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
還要認識到,民族問題的長期存在,民族關系必然除了和諧的一面外,還會有矛盾、沖突。語言問題,有時會成為民族矛盾中一觸即發的導火線。不能認為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高了,就不會出現語言矛盾、語言沖突的問題。應該認為,在現代化建設的長時間里,語言問題都會長時期存在,甚至有時還會表現很激烈。語言問題,是民族問題,常常是和政治問題連在一起,單純的語文教育問題處理不好,也會轉化為政治問題,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
對待新時期不同語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一要承認其存在,二要采取有效方法予以解決。要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增強和諧度。
這里涉及怎樣認識未來世界,包括文化、習慣、語言等一元化和多元化的關系。有的認為未來的世界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不同地區的人類群體趨同,語言也走向趨同,使用一兩種大語言。按這種認識,在語文方針上就要有利于不同語言的趨同。這有可能嗎?我認為,未來世界還會是多元的,語言也會是多元的。即便到了科技、經濟最發達的社會,人群的文化、經濟等還是有差別的,語言也會隨之出現差異。多元論是治理語言關系的核心觀點。
3.3 新時期支撐語言活力主要有哪些因素?
語言活力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素支撐的,但不同時代支撐語言活力的因素不同。新時期支撐語言活力究竟有哪些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現代化建設在我國是一件新事物,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前進的,后面的進程都不易做出具體的預測,隨之而來的語言演變也不易看得清。目前能看到的有四條:
一是交際因素。即族內需要通過它來交流、溝通。族內范圍有大有小,究竟多大才有維持交際的價值。有的群體雖然人數很少,但該群體的居民仍在頻繁使用自己的語言。如:玉龍縣九河鄉是一個多語區,這里的白族、納西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語外,還全民兼用漢語,并有不少人還能兼用另一少數民族語言——白語或納西語。我們在村子里親眼看到:他們在家里都說自己的母語,在村寨里如果知道對方是什么民族,就用對方的語言交談,若不知道,就用漢語先發話,待確定身份后再用對方能接受的語言。村民對我們說:“用什么語言合適,就用什么語言。”
二是感情因素。即群體對自己母語存在的感情。感情因素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文化因素,即共同的文化素質使得同一群體的人都愿意共同使用同一語言。使用同一語言,意味著默認都屬于一個共同的族體。母語的保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分布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克木人雖然只有3000多人,但仍然保留使用自己的母語,對自己的母語有很深的感情。調查組對曼邁村、王四龍村331位居民的語言能力進行窮盡式測試,結果是100%的人都能熟練使用自己的母語。分析其保存母語的原因,發現與該地區克木語與國家通用語漢語的和諧互補、與當地漢語方言的和諧互補、與境外的克木語和諧互補有很大關系。多語和諧鞏固了克木人對克木語的感情,并為克木語的保留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
三是政策因素。一個國家對待語文的政策如何,對支撐語言活力有著重大作用。我國執行的是民族平等、語言平等政策,支持各民族不分民族大小都有自由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這對支撐弱小民族語言的活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雙語(多語)的和諧互補。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民族只靠自己的母語——單語是無法生存的,要實現雙語互補,雙語有助于母語的保存。如元江縣羊街鄉燒灰箐村的拉祜族只有210人,全民掌握3種語言:苦聰語(母語)、哈尼語(第一兼用語)和漢語(第二兼用語)。母語在家庭和村寨內使用;哈尼語在與哈尼族的交際和趕集時使用;漢語用在學校、機關、商店等場合。他們也能根據實際需要,自然地轉換使用這幾種不同的語言。雙語是個系統,互相制約,互相補足,兼用語的存在有助于母語的生存。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民族發展的生命線,不論是過去還是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都應該是這樣。語言文字使用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民族團結、民族發展。所以,在整個新時期都應該使民族語文的使用更好地為民族團結、民族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戴慶廈 2007 《基諾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慶廈 2009 《元江縣羊街鄉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慶廈 2011a 《云南德宏州景頗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慶廈 2011b 《四川鹽源縣各民族的語言和諧》,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慶廈 2011c 兩全其美 和諧發展——解決少數民族雙語問題的最佳模式,《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戴慶廈 2012 《云南綠春縣哈尼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慶廈、王遠新 1991 新疆伊寧市雙語場的層次分析,《民族研究》第2期。
戴慶廈、楊再彪、余金枝 2005 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小陂流苗語為例,《語言科學》第4期。
李宇明 2013 喚起全社會的語言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報》12月2日(B01)。
Abstract In the past, linguists oft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language without giving proper value to research regarding language use. This situa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field of minority language research. To this day in China, there is much which remains murky about language use. There is danger in not giving proper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use. First, it hampers the draf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Second, it is not advantageous for the scientific resolution of problems related to orthography use, 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ird, in terms of theory, a language description lacking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use is incomplete as well as being insufficient for gaining a proper depth of understanding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s orthography. Lastly, it is not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structure.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rengthen our research of language use.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a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language use; two, what is involved in researching language use; and three, a discuss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we meet today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language use.
Keywords language use;sociolinguistics;theoretical methods;status
(戴慶廈 云南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