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傳統海防體系的崩潰

鴉片戰爭時期,雖然清政府在浙東戰場投入了重兵,但在強大的近代陸海軍面前,最終還是難逃完敗的結局。這說明傳統海防體制已經不能適應近代海防的需要了,傳統的海防體制開始走向崩潰。

首先,近岸防衛立足于“堵”。鴉片戰爭前,清王朝的海防對象是海盜,海防重點是防其“出”與“入”,因此海防策略是在沿海各口實行“堵防”。由于水師船小火力弱,最多 “密帶火器槍械,相機焚剿”60,因此清軍只能放棄海上力量的交鋒,把防衛的重點放在岸上要口與敵硬拼,其結果是兵力分散,缺少機動性。如,第一次定海保衛戰失敗后,清政府主要是通過添兵各口,加固炮臺,“堵塞”航道的辦法來加強防衛。

其次,武器落后。由于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清軍守衛口岸只能依仗于炮臺,但“沿海炮臺以防內地海盜則有余,若以御洋夷,則適足樹的招攻,毫無益于守御”61。鴉片戰爭期間,浙江修建的海防炮臺仍沿用清代前期的方式修建,多為磚石結構的舊式露天炮臺。炮臺周圍沒有構筑地下工事,各炮臺之間互不聯系,勢如孤島,沒有縱深防御能力。火炮是鐵質(少量的銅鑄)前膛炮,射擊瞄準全憑經驗;由于沒有安裝炮車炮架,一旦安裝無法根據戰事的變化靈活移動。而歐洲人早在已經研制成功后裝線膛槍炮,并開始大規模列裝軍隊。這種威力大、射程遠和命中率高的火炮,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因此,雙方一旦交戰強弱分明。清軍的絕大多數炮臺在英軍艦炮轟擊下臺毀人亡,未能起到實際的防衛作用。以定海之戰為例,葛云飛指揮清軍在土城“開炮數日,僅一次擊中其火輪頭桅,是數百炮僅得一炮之力也”62

再次,戰術落后。英軍在攻打定海、鎮海、乍浦時,戰術幾乎如出一轍:艦炮猛烈轟擊,掩護陸軍登陸,然后側翼包抄。但清軍未能很快適應英軍戰術,戰術陳舊,嚴防死守,而一旦一點被擊破就全線潰敗。如在攻打乍浦時,英軍“登入輪船在沙灘上登陸,因以包抄敵人之左,而輪船去攻打炮臺,但是立刻知道炮臺中的兵士已經撤出去了,因為沒有一顆回彈。右路縱隊首先上岸,然后左縱隊和中央縱隊把一連串的防御工事個個都攻克了”63

鴉片戰爭浙東戰事的失敗,表明傳統海防體制開始走向崩潰。在之后的數十年間,清政府并未對浙江沿海防務進行實質性改變,只是做了一些增加水師船、加強巡洋會哨以及炮臺修筑等工作,戰爭中暴露出來的海防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例如,要求浙江按照江蘇例“先行制造同安梭兩只,八槳船四只,酌雇水勇數十名”64。增撥“閩船十只,駕駛赴浙,以資巡緝”65。在炮臺建設方面,由于鴉片戰爭期間浙東地區的炮臺悉數被毀,清政府對相關炮臺做了相應的修復。如,為了保障省城安全,把原來建在海寧鳳凰山頂的炮臺移植山下,以便炮火能覆蓋主航道;在海寧和海鹽交界的談仙嶺建筑石寨一座,內設炮臺二座。66在舟山,修復了東山震遠炮城,以及五奎山、沈家門、岑港炮臺,并在小竹山、莫家山、青壘頭和斗六門等處分別添設炮臺數座。67此外,還在上虞、象山、寧海、臨海、太平、樂清、永嘉、瑞安、平陽等沿海要地修建了多座炮臺、煙墩和瞭望臺。這些炮臺有些雖安置了供火炮升降旋轉的滑輪絞架,但其構筑大多為暴露式長墻高臺,無縱深配備,防御能力極差。可見,清政府傳統的海防策略仍在延續,無法應對外敵對海疆的侵擾。

藩籬已拆,大門洞開,“蔽門戶以安堂奧”的傳統海防觀已經成為過去。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寧波成為通商口岸,西方的商船和軍艦能夠自由進出寧波及相關港口。咸豐十年(1860),英法兩國有18艘艦船陸續駛進定海停泊,欲借城內衙署和寺院居住,遭拒。于是,三四千士兵“輪流入城操演,夷目分股巡查”,屢行不軌,“甚至強索錢糧征冊,擅入監獄”。68地方官員卻無能為力,“惟有飭令該同知等,暫行設法羈縻,并勸居民勿與為難,希冀消弭其事”69。有海無防之窘境,可見一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水县| 长岭县| 永平县| 和林格尔县| 奇台县| 潮州市| 许昌市| 龙岩市| 云和县| 临清市| 寻乌县| 大城县| 鹤峰县| 邹城市| 繁峙县| 普宁市| 封丘县| 沾化县| 小金县| 方城县| 安顺市| 澄迈县| 武乡县| 大田县| 甘德县| 紫云| 延吉市| 科尔| 襄樊市| 莲花县| 江源县| 苏尼特右旗| 正安县| 嘉义市| 梁山县| 苍溪县| 民乐县| 玛纳斯县| 射洪县| 常德市|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