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浙江近代海洋文明史(晚清卷)作者名: 陳君靜本章字數: 1367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5:01:18
總 序
近代西方學術史與研究方法的傳入使得中國的歷史學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大陸史觀,開始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傳承除了農耕文明外,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興衰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大一統的秦朝建立之后,中華文明已經從中原開始向草原和海洋擴張,東南沿海的文明進程在與農耕文明的交互影響中緩慢發展。經歷兩次人口遷移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后,江、浙、閩、粵等東南沿海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呈加速趨勢,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文化與社會形態則構成了中國海洋文明的輪廓。與此同時,中華文明政治領域中涉及海洋的頂層架構則在農耕政權收編與控制海洋區域的進程中逐步完成。中國農耕文明的強大使得海洋文明的發展很難像歐美國家一樣成為區域文明與世俗政權的主導力量,這也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歐美海洋文明發展差異所在。
中國近代海洋文明在西方文明侵入下經歷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它在與農耕文明同步轉型并借鑒歐美海洋文明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當代中國海洋文明演進的獨特軌跡。在中國海洋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變遷的過程中,近代浙江海洋文明的歷史演變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
作為東南沿海的主要省份,浙江的海洋文明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孕育,并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演進。資源貧乏、人多地少的困境使得浙江沿海居民紛紛下海,通過海洋資源開發與貿易拓展以獲取糧食、食鹽等生活與生產資料。近海與遠洋貿易使得浙江沿海的城鄉發展與生產活動帶有明顯的海洋痕跡。以港口和貿易線路為紐帶,浙江的社會發展已經融入東亞海洋文明發展中。而農耕政權的強大使得古代浙江的海洋文明發展受到極大制約。直到外力沖擊下,近代浙江海洋文明的發展才獲得國家政權力量的支持。在中外文明沖突與相互影響中,近代浙江沿海經濟的轉型比內地省份更加靈活和徹底。而以寧波幫為代表的浙江商人群體在浙江乃至全國的近代經濟轉型與制度重建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近代以來,中國涉及海洋制度的構建則是在清政府、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的更迭中逐次完善起來的。與此同時,作為浙江海洋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各海洋經濟產業的轉型呈現出先后次序。浙江海洋貿易的合法發展自晚清開埠后就迅速崛起,而海洋漁業的現代轉型發端于20世紀初期,受國家管控最為嚴格的海洋鹽業則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才出現實質性的改進。與經濟轉型的緩慢相比,浙江交通航運建設與文化交流更為迅速。新式港口的建立和現代輪船航運業的發展使得浙江沿海人口與商品的流動速度與輻射區域呈階梯增長態勢。在外來文明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推動下,近代浙江沿海城鄉社會新陳代謝的進程明顯加快,以通商口岸為代表的沿海地區文化轉型也取得顯著成效。
《浙江近代海洋文明史》在掌握豐富史料的基礎上,以海洋政策變遷、經濟轉型、社會重建為主線,揭示近代浙江海洋文明發展進程。具體則涵蓋沿海政權更迭與軍事沖突、海關與海警、漁鹽產業與臨港工業孕育、交通航運與海洋貿易、沿海城鄉變遷與海洋災害應對、社會結構與信仰習俗演變、外來文明影響與作用、涉海教育與科技等諸多領域,力圖呈現浙江近代海洋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與豐富內涵及其在近代中國海洋文明發展變遷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是拓荒之作,本書存在著一些不足與缺憾。但21世紀是人類全面認識、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世紀,現實召喚我們更加重視海洋歷史諸問題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其篳路藍縷之功與勇氣更應該值得肯定。
是為序。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