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以人為本的學習科學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的智能、其他動物的智能及人造系統的智能的科學。學習科學研究的是人是如何學習的,它所關注的焦點是:學習環境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績效的。人(教師、學習者和他人),計算機(以及扮演的角色),建筑、教室的布局和環境中的自然物體,以及社會和文化環境都是人的學習環境。

學習科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說他古老是因為學習從人類一誕生,甚至人類還處于猿類的時期,就在動物身上發生了,學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本能。對學習的研究應該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中國的戰國后期,我們的先人已經寫出了《學記》。《學記》首先從化民成俗的高度談到了學習的作用和價值,接著又從琢玉成器、人學知“道”的角度談到了“教”、“學”為先的重要,《學記》研究了學的規律和教的方法,明確了在“學”和“教”的互動過程中“學”的主體地位。如果從那時算起,學習科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但是把學習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而且聚焦在人的學習活動中,是從1991年第一屆世界學習科學大會開始的。從那時算起才20多年,所以說起來它也確實年輕。今天我們所說的以人的學習活動為研究重點的學習科學是在神經生物學(腦科學)、心理學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融合了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設計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以研究人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新型的、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它重點研究的是“人的學習的機能”。所謂“機能”就是機制和能力,“機制”是“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也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作用的過程和方式”。人作為一個有機體有其自身的構造,每一個器官有其自己的作用,同時又與其他器官相互合作,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工作系統。人在學習過程中,人的大腦、軀體和神經系統究竟是如何工作的?這些工作又造就了人的什么樣的學習能力?或者反過來說,人的一定的學習能力在人的生理器官作用下產生出的結果是什么?“能力”是人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主觀條件和個人所具備的素質。人在學習過程中能勝任學習任務的主觀條件和要求個人具備的素質包括哪些?這些條件和素質又是如何產生和培養出來的?這些問題都是學習科學所要關注的。因此學習科學不僅研究課堂中的“正式學習”,而且研究在各種情境下的學習,包括發生在家庭、工作崗位、生活情境之中的“非正式學習”。因為不論是“正式學習”還是“非正式學習”,這些都是學習的形式,不管學習的形式如何,學習的實質是增長人的學習能力,涵育人的基本素養,使人的心智和行為產生持久的變化。這一過程正像莊子所說的“得魚忘筌”,釣魚的目的是“得魚”,而釣魚的工具并不重要。“得魚忘筌”是人類從事學習活動應該尊奉的原則和恪守的信條。學習科學從更大的范圍界定了學習的定義,也更加聚焦學習主體——“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活動狀況,它要探究的也是在各種情況下人從事學習活動的本質規律,進而用這些規律創設學習環境,改造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把研究認知和學習聚焦到以學生為代表的——“人”這個主體上,是學習科學的最大特點。談到“學習”離不開“認知”,在學習科學誕生以前,人們對“學習”的研究往往是從“認知”開始的,因此研究“學習科學”必須了解“認知科學”。認知科學僅僅研究“認知”過程本身,而對認知的主體、認知的環境、認知的社會文化背景毫不在意。199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華盛頓組織召開的一次認知科學會議上,與會的一百多位認知專家對認知科學達成了一致的看法:“認知科學是研究人的智能、其他動物的智能及人造系統的智能的科學。”認知科學研究的對象不是人,不是動物,也不是人造智能機器,而是人、動物、人造智能機器的“認知”。它忽略認知的主體,忽略主體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所具有的文化社會背景。學習科學研究的則是“人的學習”,它關注學習的主體、關注主體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所具有的社會文化背景。R.基思·索耶在《劍橋學習科學手冊》導言——“學習的新科學”中說:“學習科學所關注的焦點是:在一個學習環境中正發生什么,以及學習環境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績效的。學習環境包括人(教師、學習者和他人),計算機及其扮演的角色,建筑、教室的布局和環境中的自然物體,以及社會和文化環境。”學習科學把學習看作是一個整體,而處于這個整體的中心位置的是學生——“人”,因此,學習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科。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學習科學在研究學習的時候也研究學生的情感;人是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學習科學就研究環境對人學習的影響;人是在一定情境中學習的,學習科學就研究情景的創設和知識的遷移等等。在“學習與學習的主體”中我們通過實驗討論了情感對人思維的影響,雖然心理學注意到了倫理、道德、情感對人思維的影響,但是在心理學字典或心理學專著中對“認知”的理解卻是“和情感、動機、意志等相對應的理智活動或認知過程”。可見認知科學更加關注認知本身,而缺乏對認知活動、認知環境特別是認知主體的整體研究,它只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特點。而學習科學則不然,學習科學強調“學習環境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績效的”,這就明確地把學生置于了環境的主體地位,同時這個環境中的人、物,甚至社會和文化都對學習的主體產生影響。由關注學習主體的人,到關注人所處的環境、事物、文化,等等,討論學習不僅僅關注智力,關注智力認知的過程,人的情感、身體、環境也是研究學習、探討認知不可缺少的方面。學習科學理解的學習是人的身體(手)、智力(腦)、情感(心)和環境、文化等交互作用,提高學習績效的過程;學習科學關注的是在這種交互學習中提高學習績效的規律。這種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本身就是把人置于學習的中心點的,是以人為本的,也是根據人的基本特征開展學習科學研究的。所以學習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把人置身于廣闊的社會人文背景下開展的對“學習”的科學研究。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必將對人類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習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類在認知過程和社會化過程中學習的規律和技巧,以達到最有效學習的目的,同時用學習科學的方法重新設計課堂和其他學習環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從不同角度研究學習的學者,希望超越自己以往的研究,而形成了一個全面而綜合的研究團隊。這個團隊把學習科學聚焦于提高人的學習效率,探究在各種情境下人們高效學習的規律。凝聚這個團隊的關鍵點是對人的理解和關注,與認知科學相比,學習科學以研究人的學習實踐為出發點和立腳點,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學習活動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換句話說在人的學習過程中,人的認知活動是在社會背景下實現的,因此研究人的學習,不能像認知科學那樣僅僅考慮學科實驗室效果而忽略人的社會活動,相反,恰恰是在人的社會活動中學習的效率才會大幅提升。

學習科學的產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學習科學理論是對學習主體所從事的學習活動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實質的研究,它對學習本質、學習過程、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學習環境以及環境對學習主體所產生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概括的表述。科學的學習理論反映了學習的本質規律,能夠指導或促進學習活動;不正確的學習理論不但影響和阻礙學習活動,而且能夠降低學習效率。因此,研究學習科學,掌握正確的學習理論,對于改造課堂、提高效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安多县| 乾安县| 兖州市| 册亨县| 贺州市| 德州市| 建平县| 奇台县| 许昌市| 碌曲县| 昌黎县| 凤山县| 兴安盟| 汕尾市| 德州市| 白河县| 高平市| 工布江达县| 英德市| 盐源县| 渝北区| 彭泽县| 凤凰县| 富锦市| 龙川县| 昆山市| 前郭尔| 盐源县| 集安市| 山丹县| 泸州市| 林西县| 建平县| 龙游县| 泸水县| 天津市| 大庆市| 黄龙县| 喀什市|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