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現象學的觀念
  •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
  • 2643字
  • 2020-08-19 15:23:23

編者引論

“現象學的觀念”(“現象學與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導言)是胡塞爾1907年4月26日至5月2日在哥廷根所做的五次講座的文稿。如果我們企圖弄清,這五次講座稿是在胡塞爾精神發展的哪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它們在胡塞爾的思維中意味著什么樣的轉折點,那么它們的意義是非常明確的。這篇序言的任務正是在于說明這一點。

在《邏輯研究》注1發表之后的六年里,胡塞爾經歷了嚴重的危機。在這段時間里,他也蒙受了屈辱,教育部建議任命他為哲學教授,但是這個建議被哥廷根大學拒絕了。看來,這種“同行相輕”對他的觸動遠比他愿意承認的更大。但較之于這種外在的失利更為嚴重的是他對自己的懷疑,這種懷疑折磨著他,以至于他竟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能夠作為一名哲學家而生存。

從這種絕望中產生出這樣一個決定:弄清楚他自己和他自己的任務。

1906年9月25日,他在他的筆記本注2中這樣寫道——他常常像記日記一樣在筆記本中記下一些評語——

“如果我能夠稱自己為哲學家,那么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必須為自己解決這個一般的任務。我指的是理性批判,是邏輯理性和實踐理性、普遍價值理性的批判。如果我不在大致的輪廓中弄清理性批判的意義、本質、方法、主要觀點,如果我還沒有設想、計劃、確定和闡述它的一般綱領,我就不能真正而又真實地生活。我已經受盡了模糊性、左右搖擺的懷疑的折磨。我必須達到內在的堅定性。我知道,這是事關重要的事情。我知道,偉大的天才們曾在這里失敗過,如果我想和他們去比較的話,那么從一開始我就不得不絕望……”(第17-18頁)

這里所說的“理性批判”聽起來與康德的主要著作的標題相一致,這并非偶然。胡塞爾這時正在深入研究康德哲學,在研究過程中他產生了作為超越論哲學、作為超越論觀念主義的現象學的想法,以及關于現象學還原的想法。注3(這里不得不放棄對康德的思想和胡塞爾的思想之間差異的追究,尤其是對“構造”的基本思想的追究。)

現象學的還原構成了導向超越論考察方式的通道,它使得向“意識”的回返成為可能。我們直觀到,對象在意識中是怎樣構造自己的。因為,隨著超越論觀念主義的提出,對象在意識中的構造問題就移到了胡塞爾思想的中心,或者,按胡塞爾的說法是,“存在在意識中的消融”(“die Aufl?sung des Seins in Bewu?tsein”)。

在五篇講座稿中,胡塞爾第一次公開地闡述了這些可以說決定了他以后全部思想的想法。在這些講座中,他既清楚地闡述了現象學還原的思想,也清楚地闡述了對象在意識中構造的基本思想。

關于還原理念的最初表露,我們可以在1905年夏的名謂西費爾德文稿(“Seefelder Blattern”編號:A VII 25注4)中找到,但它和五篇講座稿有很大區別。實際上1905年只能說是第一次膽怯的觸摸,而在五篇講座稿中,這個思想已經在它的全部意義上被表述出來,并且已經可以看出它與構造這個根本問題的聯系。

從保存下來的手稿中可以看出,胡塞爾此后一直沒有離棄五篇講座稿中的基本思想,我們只想指出這些手稿中最重要的和直接的聯系。1907年9月和1908年9月的手稿B II 1、B II 2,以及1909年的講座“現象學的觀念及其方法”(F II 7),1910年至1911年關于擴展了的還原的講座(F I 43),1912年關于現象學還原的講座(B III 9),最后是1915年的與1909年相似的講座“現象學的問題選講”(F I 31)。在其中的一篇手稿(1907年9月,B II 1)里,胡塞爾聯系《邏輯研究》,對他新獲得的觀點做了如下解說:

“《邏輯研究》賦予現象學以描述心理學的意義(盡管在《邏輯研究》中,對認識論的興趣已經占了決定性的主導地位)。盡管可以把描述心理學理解為經驗的現象學,但是必須把它從超越論的現象學中分離出來……

在我的《邏輯研究》中稱作描述心理學的現象學的東西,卻只涉及體驗注5的實項內容的領域。體驗,只要它們在經驗上同自然客體性有關,那么它們就是體驗者的自我的體驗。可是對于一門愿意成為認識論的現象學來說,對于一門(先天的)認識的本質論來說,經驗的關系卻始終是被排斥的。這樣,就產生了一門超越論的現象學,它已經在《邏輯研究》中被零零碎碎地闡述出來。

這門超越論現象學與先天本體論無關,與形式邏輯和形式數學無關,與作為先天空間論的幾何學無關,與先天的計時學和運動學無關,與任何一種形式(關于事物、變化等)的先天實在的本體論無關。

超越論的現象學是構造著的意識的現象學,因此它不包含任何一條客觀的公理(指那些本身不是意識的對象)……

認識論的興趣、超越論的興趣并不在于客觀存在和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的指明,因而也不在于客觀科學。客觀的東西恰恰屬于客觀科學。完善那些客觀科學尚未完善的方面,這是客觀科學的事情并且僅僅是它的事情。而超越論的興趣、超越論現象學的興趣則毋寧在于作為意識的意識,它的興趣只在于現象,雙重意義的現象:(1)一方面是在客觀性顯現于其中的顯現的意義上,(2)另一方面,在客觀性的意義上僅僅就此來考察,這個客觀性恰恰是在顯現中顯現出來的,而且是“超越論地”、在排除了所有經驗前提的情況下顯現出來的客觀性……

闡明真實的存在和認識活動之間的這種關系,以及探討行為、含義、對象的相互關系,這便是超越論現象學(或超越論哲學)的任務。”

(摘自原文稿:B II 1,第25頁張及以后各頁張)

由于這篇手稿和“五篇講座稿”一樣,都寫自1907年,因此,關于胡塞爾直到1913年才隨著《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一書的出版而轉向觀念主義的論斷便可以得到糾正。

“五篇講座稿”被看作是“事物講座”(“Dingvorlesung”),即1907年夏季學期胡塞爾所做的每次長達四小時的講座的引論。“事物講座”屬于“現象學的主要部分和理性批判”的系列講座,在這個系列講座中,胡塞爾試圖完成“理性批判”的“一般任務”。他稱“事物講座”本身為一次偉大的嘗試,是對“事物性的現象學,特別是對空間現象學的嘗試”(X x 5,第24頁)。五篇講座稿的根本意圖正是在于構造的思想,即:“對象的任何一種基本形式都具有一種必須為現象學所研究的特殊構造”,因此,可以理解,胡塞爾附加了這個關于事物構造的講座,作為對這樣一種構造研究的闡述。

然而學生們似乎并沒有把握“事物講座”的意義,關于此,胡塞爾在1908年3月6日寫道:“這里是一個新的、大的開端,遺憾的是我的學生并不像我所希望的那樣理解它和接受它。困難實在太大了并且不可能一舉克服。”(X x 5,第24頁)

* * *

促使我將這些文稿作為《胡塞爾全集》第二卷出版的是胡塞爾文庫的主持人方濟各會的H. L. 梵·布雷達教授。在此我謹向他的盛情和建議表示感謝。我同樣有義務向弗里茨·考夫曼教授先生和L. 格爾貝博士夫人和我的妻子,以及S. 施特拉塞爾博士教授表示感謝。

瓦爾特·比梅爾

1947年9月于魯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运城市| 毕节市| 清涧县| 扶风县| 安泽县| 合川市| 连南| 海林市| 习水县| 鄂温| 芜湖市| 荆门市| 镇远县| 四子王旗| 江川县| 东丰县| 泗水县| 上饶市| 崇义县| 广丰县| 福鼎市| 沛县| 宜兰市| 澳门| 恩施市| 马龙县| 孝昌县| 宿州市| 常山县| 广平县| 博客| 安乡县| 清徐县| 萨嘎县| 津南区| 娄烦县| 武陟县| 休宁县| 大关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