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觀內蒙古(漢英版)
- 莫久愚
- 2383字
- 2020-08-19 16:42:52
序 宏觀視野中的內蒙古
內蒙古位于我國陸地疆域的正北方,有著118.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個地理單元,是一個對中外游客和商家充滿誘惑力的地方。
地質時期的多次海陸變遷、氣候變化,塑造了今日內蒙古的大地風貌,留下了瑰麗的自然風光。遼闊的草原,廣袤的沙漠,平曠的田野,連綿的山林,純凈的藍天,星羅棋布的湖泊,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熱情好客的人們,構成了“祖國北部邊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內蒙古地處邊疆,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擁有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地理上的邊疆并不意味著文明的邊疆、文化的邊疆。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五六十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生存,七八萬年前鄂爾多斯薩拉烏蘇河谷中的“河套人”,處于東亞大陸現代人類形成的關鍵時期。距今8000年至4000多年,新石器文化遍布內蒙古各地,在西遼河流域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發達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上,散布著遠古先民的農業聚落,蘊含著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一些重要信息,是“中華文明的曙光”最初照耀的土地。
進入文明時代,生活在內蒙古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創造了大規模的游牧經濟,他們的歷史活動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內蒙古擁有全國最多、種類最全的長城遺存,從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到明代長城,不同時代的長城,猶如一條沒有固定河道的長河,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南北移動。這個“長城地帶”,可耕可牧,是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交往最頻繁的區域。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這里的文化景觀也多次出現草場和農田的轉換,是我國內地和邊疆關系中的一個重要鏈條,不僅讓中國歷史的演進更加波瀾壯闊,也把茫茫草原、廣袤山林與國家核心區密切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源自大興安嶺山地的鮮卑、契丹、蒙古民族建立的北魏、遼、元三個王朝,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
在工業文明和近代交通出現以前,大范圍游動的北方民族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天然橋梁和媒介。內蒙古的古代民族是“草原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者、參與者。在近代“茶葉之路”的開通過程中,內蒙古地區是一個關鍵節點,溝通了我國內地與東歐乃至西部歐洲的交往。
傳統的游牧經濟和漁獵生活使這里的民族與大自然建立了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他們普遍經歷過漫長的薩滿信仰時代。雖然生活方式早已變化,在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生活中沉淀下來的薩滿習俗卻無所不在。他們敬畏蒼天,敬畏大地,敬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切生靈。生活習俗、日常行為中處處體現出愛護自然、珍惜環境的意識,是內蒙古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這些民族歷史上形成的樸素的生態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蒙古是北方民族活動的舞臺,但近代出現的以冀魯民眾為主的“闖關東”和以晉陜民眾為主的“走西口”兩個遷徙浪潮,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內地支援邊疆建設和林業開發而來的移民,逐漸改變了內蒙古的民族構成和人口結構。今天內蒙古2520萬常住人口,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民族占多數,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滿族、回族、朝鮮族等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農耕文化與傳統游牧文化、游獵文化的深層次交流,幾百年的移民攜著內地不同地區的文化基因,與不同民族、不同蒙古部族的文化藝術、生活習俗、語言習慣互相影響、交融,也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形態,使內蒙古各地的地方民俗、區域性文化豐富多彩、燦爛百陳。
內蒙古是中國第一個實現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自治區誕生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她的建立使遼闊的內蒙古草原與東北解放區連為一體,成為中國共產黨和軍隊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的側翼屏障。內蒙古自治政府整編的內蒙古騎兵部隊隨即參加了東北、華北戰場的戰略決戰,各民族子弟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戰略機遇,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發展速度連續多年居于全國前列。2016年,自治區年生產總值達到18632.6億元,人均7.4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又為自治區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內蒙古將會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內蒙古與內地及境外的交往,已經波及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入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幾乎每個內蒙古人都會遇到如何向內地及海外朋友介紹內蒙古的問題。商務印書館主持策劃的“微觀中國”系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講述形式。
“微觀中國”是商務印書館主持策劃的外宣讀物,該系列首創“微博體”寫作方式,強調從細微處觀察、體驗,用不到140字的篇幅獨立呈現一個事實或傳遞一種情感。
我們這420多條“微博”,就是420多個話題,以看似無序的文字組合,述說內蒙古的大致面貌。宏觀的視野,微觀的視角,用細節構筑一個有溫度的鮮活的內蒙古。“微博體”的容量、節奏和圖文并茂的呈現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微閱讀”習慣。希望這些小細節能打動讀者,讓更多的人走進內蒙古,親近和了解內蒙古。
本書部分條目引錄了肖亦農、鮑爾吉·原野、席慕蓉、許淇、劉書潤、敖長福、張泊寒等人的作品及一些新聞報道,實際上是借他們的視角、感受,來“微觀”、體驗內蒙古。個別條目囿于字數,無法注明姓名,在此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敬意和謝意。
這部書的很大幅面是由圖片構成的,很多攝影界的朋友慷慨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白蘭、王大方、沃澤民、賈寶維、李陽光等人在圖片征集中也提供了熱情幫助。劉一玲、華莎女士自始至終指導著本書的編寫,在此一并致謝。
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我們奉上此書,獻禮大慶,希望能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個真實而生動、兼具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內蒙古。
莫久愚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