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儒學洗冤錄
  • 白平
  • 3577字
  • 2020-08-19 10:30:50

談“忠”

儒家提倡“忠”的品德。一提到“忠”,往往有人會理解為是地位低的人遵從地位高的人,當馴服工具。于是認為這是對人的奴化,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甚至說儒家主張“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因而對儒家也十分不屑。這種看法是對“忠”的曲解,并不符合事實。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段玉裁注:“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又注“盡心曰忠”:“各本無此四字,今依《孝經疏》補。”

這里的“敬”,不能理解為今天常用的“恭敬”“敬重”的意思,而是待人處事“嚴肅認真”的意思。所謂“盡心”,意思是竭誠,是發自內心的真實表現。

古人所說的“忠”有兩點應注意:它要求人們在道義的原則下盡到自身的責任,絕對不是無原則地遵從;作為一種品德,它是對一切人的要求,不只針對地位低的人。

所謂“忠”,表示言語和行為體現的是心中的真實想法,不是裝出來的。“忠”與“中”“衷”在表達人的內心方面是同源字,它們在古書中經常通用。

《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大戴禮記·小辨》:“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滿于中而發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新書·道術》:“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愛利出中謂之忠,反忠為倍。”《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賈公彥疏:“中心曰忠。”《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皇侃疏:“云‘為人謀而不忠乎’者,忠,中心也。言為他人圖謀事,當盡我中心也,豈可心而不盡忠乎?”《國語·周語下》:“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韋昭注:“出自心意為忠。”《國語·晉語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除暗以應外謂之忠,定身以行事謂之信。”這些例證都說明,“忠”反映的是內心的真實想法。

公理是人們判斷是非的共識,一般來說,無論好人還是壞人,大家判斷是非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壞人做壞事,并不是內心認為做壞事就合理,而是其欲望占了上風。因此,凡是內心對是非的真實判斷,往往就是合乎道義的。“忠”既然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便是合乎道義的正確態度,所以“忠”就是一個褒義詞。

《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鹽鐵論·刺議》:“以正輔人謂之忠,以邪導人謂之佞。夫怫過納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呂氏春秋·不茍》:“……必中理然后動,必當義然后舉,此忠臣之行也。”《呂氏春秋·孝行》:“事君不忠,非孝也。”高誘注:“忠,正也。”《孝經·事君》:“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邢疏:“《字詁》曰:忠,直也。”這些例證都說明,凡屬“忠”的行為,都是合乎道義的。

儒家提倡做人要“忠”,要求的是一切人,并不只是要求地位相對低的人。每個人都應該對其他任何人盡“忠”。

《論語·子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這里的“與人忠”,意思是對一切人都要忠。《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的“為人謀”,意思是為任何人謀事。《孟子·離婁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這里的“我必不忠”,其具體對象是那種待人橫逆的“妄人”,可見“忠”的要求是針對一切人的。《儀禮·士相見禮》:“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這里的“與眾言”,就是指和一切人說話,其“忠信慈祥”是針對一切人的。《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信篤敬,同之,天之道也。”這是明確地說“忠信篤敬”的品格任何人都要具有,是“同之”的。《國語·晉語八》:“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襲晉軍,曰:‘若盡晉師而殺趙武,則晉可弱也。’文子聞之,謂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故不可也。今我以忠謀諸侯而以信覆之,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忠塞無用,安能害我?’”諸侯國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晉國自稱“以忠謀諸侯而以信覆之”,認為楚國如果發動襲擊,就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可見任何人際之間都存在“忠”的講究。《國語·齊語六》:“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韋昭注:“施其忠信也。”齊桓公誠心善待一切諸侯,謂之“施忠”。

所有的人都應該有“忠”的品格,君主和在上位者是社會的管理者,他們必須忠于自己的職守,忠于自己的管理對象民眾。

《禮記·表記》:“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里“近人而忠焉”的主語是“夏道”的執行者,當然就是指其君主和在上位者。“忠焉”的意思是忠于人,指執政者忠于自己的管理對象。《禮記·緇衣》:“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大臣不愛君主,百姓不安寧,這是由于君主在“忠”和“敬”方面做得不好,其富貴超過了常規。《呂氏春秋·適威》:“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所謂“忠信以導之”,意思是“君民者”要憑借自己“忠信”的品格來引導百姓。《左傳·桓公六年》:“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賢明的君主,其優秀的表現就是對民“忠”,對神“信”。《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想著給百姓帶來利益,就是忠于百姓的表現。《左傳·莊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魯莊公能嚴肅認真地處理獄訟案件,曹劌便夸他“忠之屬也”,是說他能忠于自己當國君的職守。《禮記·檀弓下》:“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這里的“忠信”之心,也是要求在上位者面對民眾時所具有的。《左傳·文公元年》:“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踐修舊好,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新君即位,派大臣出訪所有國家,目的就是顯示新君對鄰國的“忠信卑讓”的態度。《論語·憲問》:“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既然愛他們,能不對他們施以恩惠嗎?既然忠于他們,能不教誨他們嗎?”由于“誨”的詞義是地位高的人教導地位低的人,所以這里的“愛”指的就是執政者愛百姓,“忠”也指的是執政者忠于百姓。《論語·顏淵》:“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所謂“行之以忠”,意思就是“用忠于職守的態度施行管理事宜”。《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無論是要求在上位者忠于職守還是忠于百姓,其實都是要求他們忠于善道。《國語·吳語》:“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這是說越王勾踐以“忠惠”的態度善待百姓。《國語·周語上》:“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則,禮也。制義庶孚,信也。然則長眾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非信不行。”這里說的“忠”,就是“長眾使民”者的品格之一。

儒家絕不認可對在上位者無原則地服從。《論語·陽貨》:“君子義以為上。”道義面前人人平等,它是決定一切的行為標準。

《論語·憲問》:“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所謂“勿欺”,就是要“忠”。所謂“犯”,就是要敢于明確反對君主的不合理行為。《孝經·諫諍》:“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說明糾正君父的過錯是臣子的責任。《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臣道》:“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這說明君父如果違反了道義,臣子也不能服從。《郭店竹簡》:“魯穆公問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問:‘……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恒稱其君之惡者,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恒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恒稱其君之惡,這才算是忠臣,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政和县| 特克斯县| 佳木斯市| 共和县| 年辖:市辖区| 上饶市| 靖江市| 栾城县| 宾川县| 唐河县| 鄯善县| 菏泽市| 阿尔山市| 元阳县| 昔阳县| 库尔勒市| 蓝山县| 隆林| 双牌县| 宣城市| 白银市| 绵阳市| 宁河县| 盱眙县| 龙口市| 穆棱市| 绥芬河市| 舒城县| 遂平县| 柳州市| 凤山县| 云林县| 桃园县| 乐东| 合川市| 连南| 抚州市| 湛江市| 沾化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