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獲利的手段是讓利

君子不貪利。《尚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所謂“不殖貨利”,就是不從事“生財(cái)”的事情。《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是以君子篤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所謂“薄于利”,就是在觀念上不貪財(cái)利。《論語·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做事總以謀取私利為目的,會招致很多怨恨”。《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謂“無見小利”,意思就是“不要貪圖小利”。這些論述都表明,君子雖然也欲財(cái),但不貪財(cái)。

在符合道義的前提下獲利。《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cái),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遠(yuǎn)不忘君,近不逼同,居利思義,在約思純。”這些論述都表明,“義”是獲利時(shí)不能逾越的底線。

君子不“專”利,即使有條件獨(dú)占利益,君子也不會那樣做。《禮記·坊記》:“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所謂“盡利”,意思就是“獨(dú)占利益”。《梁傳·成公十八年》:“山林藪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虞之,非正也。”《禮記·哀公問》:“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君主應(yīng)該將一切財(cái)利與民共享,不能視為自己的私物。《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大尹惑蠱其君而專其利,今君無疾而死,死又匿之,是無他矣,大尹之罪也。”《國語·周語上》:“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qū)V浜Χ嘁印L斓匕傥锝詫⑷⊙桑蓪R玻俊边@都是對“專利”行為的譴責(zé)。

君子以利眾為宗旨。儒家認(rèn)為,上自天子,下至一般官吏,都應(yīng)該做民之父母,自然應(yīng)該以利眾為宗旨。所謂利眾,包括利他人、利百姓、利國家。《禮記·經(jīng)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禮記·儒行》:“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禮記·祭統(tǒng)》:“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這都是儒家主張利眾的論述。

君主應(yīng)讓利于民而不為自己斂財(cái)。既然以利眾為宗旨,首先就得體現(xiàn)在對他人、對百姓要讓而不爭。《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周禮·地官·旅師》:“以質(zhì)劑致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左傳·哀公十一年》:“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國語·楚語上》:“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yuǎn)心,其為惡也甚矣。”這都是儒家關(guān)于讓利問題的論述。

君主與民眾的利益是一致的,要優(yōu)先保障民生。《左傳·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在邾文公看來,利民是君主的天職,百姓獲利了,就等于君主獲利了。《論語·顏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災(zāi)荒年景,儒家主張減稅,認(rèn)為“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哪怕君主餓死,也得保障百姓的利益,這才能讓人民對為政者有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饶河县| 綦江县| 景德镇市| 崇信县| 开封县| 醴陵市| 洪雅县| 清原| 和平县| 高邮市| 佛坪县| 伊春市| 莱芜市| 九龙县| 元阳县| 林口县| 布尔津县| 武城县| 延庆县| 大洼县| 寻乌县| 邛崃市| 玉溪市| 怀集县| 简阳市| 电白县| 揭西县| 高密市| 济宁市| 桃园市| 兴隆县| 广宗县| 青浦区| 邯郸市| 凯里市| 金乡县| 体育| 齐河县| 海林市|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