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春秋:姓名文化古今談
- 譚汝為
- 11610字
- 2020-08-19 10:25:28
二 取名講求語音
(一)人名與平仄
漢語的聲調,指語音高低、升降、長短的變化。現代漢語聲調分為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又可歸為兩類: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平聲的特點是“揚”,讀來語調平緩,可拉長但不變音;仄聲的特點是“抑”,發音較短,不能拉長,語調曲折。
歷史人物并稱的排序,平聲者居前,仄聲者列后的居多。例如:屈宋(屈原/宋玉)、劉項(劉邦/項羽)、嵇阮(嵇康/阮籍)、顏謝(顏延之/謝靈運)、韓柳(韓愈/柳宗元)、溫李(溫庭筠/李商隱)。對于初唐四杰,自杜甫“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之句出,一直按照這種近體詩平聲開頭的律句格式排列,不過是為了容易上口,根本不含有長幼、尊卑、優劣的意思。唐代四大山水詩人“王孟韋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曲四大家“關王馬鄭”(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三國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都是按平起律句的格式排列的。不僅古代,現代亦然。例如解放戰爭時期各野戰軍高級將領的并稱:劉鄧(劉伯承/鄧小平)、彭賀(彭德懷/賀龍)、陳粟(陳毅/粟裕)、譚許(譚震林/許世友)等,也是這種先平后仄的排序。
古典小說戲曲里,成雙配對的人物,姓名排序也多遵循“平聲居前,仄聲列后”的規則。例如《水滸傳》押解林教頭的兩個解差:董超∕薛霸;梁山寨主宋江的兩個護衛:呂方/郭盛;《鍘美案》包公的兩組部下:張龍/趙虎,王朝/馬漢;《楊家將》楊延昭的兩員部將:孟良/焦贊;《紅樓夢》林黛玉的兩個丫鬟:紫鵑/雪雁等,莫不如此。
如果兩人的姓氏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就要按照時代先后以及師承關系等因素排序了。如孔孟(孔丘/孟軻)、管樂(管仲/樂毅)、李杜(李白/杜甫)、程朱(程顥/程頤/朱熹)、蘇辛(蘇軾/辛棄疾)、康梁(康有為/梁啟超)等。
在一句話里,把平聲和仄聲有規則地相間搭配,就形成高低起伏、長短疾徐的音律變化,讀來就朗朗上口,聽著就鏗鏘悅耳。漢語修辭講求平仄抑揚,舊體詩詞十分講究平仄的安排,律詩的對仗句不僅要求一句之內的平仄交錯,而且要求上下句的平仄相對。散文也有適當講究平仄之必要。老舍《出口成章》說:“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還應該考究。‘張三李四’好聽,‘張三王八’就不好聽。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揚。四字尚且如此,那么連說幾句就該好好安排一下。”
取名最好平仄相調,讀來音順字正。例如著名影星王丹鳳原名王玉鳳,“玉鳳”二字皆為去聲,讀音低抑短促。在她十六歲從影時,導演為她改名為“丹鳳”,音節一平一仄,讀來就響亮和諧了。姓與名連讀,如平仄相調,就會產生一種抑揚起伏的音韻美。如:
平仄式——舒適、秦牧、孫振、王朔等;
仄平式——趙丹、謝添、顧城、鐵凝等;
平平仄式——高云覽、周行健、周而復、張天翼等;
平仄仄式——楊靖宇、王利器、陳木秀、方濟眾等;
平仄平式——臧克家、劉世德、齊燕銘、朱駿聲等;
仄平平式——范如圭、沈柔堅、易明珠、馬識途等;
仄平仄式——謝無量、廖承志、路金棟、魏鋼焰等;
仄仄平式——厲以寧、史量才、傅抱石、李醒塵等。
應盡量避免姓名三個字為同聲調的組合。例如朱金湘(三字皆陰平)、錢懷源(三字皆陽平)、馬景選(三字皆上聲)、鄭敬育(三字皆去聲)等讀音不響亮,如改為朱慶祥(平仄平)、錢育文(平仄平)、馬靜軒(仄仄平)、鄭敬之(仄仄平),平仄協調,使讀音有抑揚變化,從讀音的角度來看就大為改觀了。
(二)人名與音韻
一個人的名字可以寫在紙上,而更多的是用在口頭。名字是讓別人呼叫的,主要訴諸聽覺。因此,在取名時,應該在注重“字形”與“字義”的基礎上,認真仔細地斟酌它的讀音。魯迅先生主張“取名需讀音響亮,好聽,易于傳播”。就是說力求使名字的讀音富于音韻美。要想使名字具有音韻美,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雙聲疊韻。雙聲指相連的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指相連兩個字的韻母相同。明人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話》中說:“疊韻如兩玉相扣,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聯,取其婉轉。”利用雙聲疊韻法取名,讀音回環蕩漾、和諧悅耳。雙聲如莊周、李羚、鄭卓、班彪、紀潔、高歌、洪荒、劉亮、譚天等。疊韻如商鞅、舒蕪、丁玲、田間、李季、楊絳、金新等。雙聲用在名字上的,如許友漁、李成超、顧和輝、張沫銘、王天彤等;疊韻用在名字上的,如王昆侖、朱延年、林滄浪、常天鑒等。但姓與名三個字不宜均為雙聲疊韻字,例如田坦濤(三字聲母都是t)、秦琪群(三字聲母都是q)、陳楚成(三字聲母都是ch)、毛夢謀(三字聲母都是m)、謝曉新(三字聲母都是x);王長光(三字韻母都是ang)、秦寅林(三字韻母都是in)、韓凡楠(三字韻母都是an)、湯莽旺(三字韻母都是ang)、傅筑夫(三字韻母都是u)、孫潤春(三字韻母都是un)等,讀如繞口令,聱牙拗口,倍感不暢。
2.疊音成名。一是姓與名同字連綴。例如:方方、林林、楊楊等。二是選擇與姓同音或音近的字為名。例如:曹操、魏巍、韋唯、袁苑、李莉、倪妮、黎勵、甄珍、譚坦等。三是雙字相疊為名,感情色彩濃重。此法古已有之,如李師師、陳圓圓、關盼盼、崔鶯鶯、蘇小小等。現代仍以女性為多,如魏婷婷、李雙雙、陳思思、孫寧寧、王蓓蓓、楚蓉蓉、王玲玲、劉明明、周巧巧、宋麗麗、宋丹丹、吳妍妍、趙娜娜、洪飛飛、褚俏俏、鄭英英、張晶晶、姜黎黎、李媛媛、范冰冰等。
疊音命名小變其格,就是將同音同字變為同音異字,如張如茹、王麗莉、胡園媛、魏榮蓉等。姓氏與疊音雙字名同音的很少見,如李莉莉、林琳琳、應瑩瑩、潘盼盼等。男性用疊音為名者比較少見。
(三)人名與諧音
1.諧音取名利弊談。人名諧音是一種修辭手段,利用同音異義詞求得聲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這在文藝作品中有典型的體現。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往往也為人物的取字而煞費苦心。例如《紅樓夢》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諧音“原應嘆息”;甄士隱、賈雨村,諧音“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甄士隱的女兒英蓮,諧音“應憐”;仆人霍啟,諧音“禍起”;丫鬟嬌杏,諧音“僥幸”;被薛蟠惡奴打死的馮淵,諧音“逢冤”;賈政,諧音“假正”;清客詹光,諧音“沾光”;單聘仁,諧音“善騙人”;賈薔的舅舅卜世仁,諧音“不是人”等。另如《金瓶梅》中的好事之徒車淡(扯淡)、游守(游手)、郝賢(好閑),《儒林外史》中冒牌的“名士”權勿用(全無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杜十娘(篤實娘)、李甲(里假),歌劇《白毛女》中的黃世仁(南方話諧音:枉是人),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的叛徒姚偉(搖尾),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安徽巡撫桂淮泰(鬼懷胎),等等。
以上所談是文藝作品中的例證。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名字的諧音還關系到名主的切身利害。古時科舉考試就有一些考生因姓名諧音而意外得福,或橫遭災禍。例如清朝道光年間,殿試內定一甲第一名(即“狀元”)是江蘇高郵人史求。道光皇帝在御批審定時,看到“一甲第一高郵史求”(諧音“死囚”),就疾首蹙眉,當即朱筆勾去。再往下看“一甲第九天長戴蘭芳”,龍顏大悅,提筆欽定為頭名狀元。因為“第九天長”諧音“地久天長”,“戴蘭芳”諧音“代蘭芳”。
據史書記載,在明清兩代,已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的層層關卡,進入“一甲”之列,且名列前茅的“狀元候選人”,因其名諧音不妥,而被皇帝從名單中勾去的,還有吳情(無情)、王國鈞(亡國君)等人。皇上金口玉言,以名取士,把嚴肅的人才選拔視同兒戲,確實荒唐可笑。但是,平心而論,“史求”“吳情”“王國鈞”之名,確實也容易讓人有不好的聯想。因此,在取字命名上,祈福忌禍、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和社會習俗,還是應該適應和遵從的。
2.取名的諧音尷尬。現代人倒不會因姓名不雅或欠妥而斷送前程了,但是,有些姓名諧音卻會使人尷尬而無奈。僅舉筆者目見耳聞的實例,如兩字姓名:紀丹(雞蛋)、毛崇(毛蟲)、尤炳(油餅)、侯巖(喉炎)、魏妍(胃炎)、費延(肺炎)、魏桐(胃痛)、溫毅(瘟疫)、賈效(假笑)、胡碩(胡說)、范健(犯賤)、范統(飯桶)、龐光(膀胱)等;三字姓名:孫奇概(孫乞丐)、夏建仁(下賤人)、沈京兵(神經病)、杜子騰(肚子疼)等。
因諧音因素考慮不周而取的姓名,必然會成為淘氣的小伙伴開玩笑的口實,給人帶來不盡的煩惱。因此,長輩在為孩子取名時,應該慎重而周全地推敲斟酌,尤其對于姓名中有可能產生負面諧音的因素加以防范,不可掉以輕心。
3. 諧音取名與諧音改名。諧音取名一直為人喜用,例如閻肅(嚴肅)、陳輝(晨輝)、魏珉(為民)、韓笑(含笑)、李響(理想)、霍達(豁達)、康凱(慷慨)、姚旺(遙望)等。對于原本不滿意的姓名,用諧音法改名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著名法學家張友漁,原名張象鼎,字友彝。1927年前后,為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大膽懷疑的思想,遂將“友彝”諧音改為“憂疑”,后定名“友漁”。作家艾蕪原名湯道耕,開始寫作時,因受胡適“人要愛大我(社會)也要愛小我(自己)”主張的影響,遂取筆名“愛吾”,后諧音為“艾蕪”。
哲學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早年寫《大眾哲學》一書,頗有影響。1935年,25歲的艾思奇加入中國共產黨。傳記作家葉永烈在訪問艾思奇夫人王丹一時,王丹一介紹說,艾思奇這筆名來歷有三:一是“愛”“思奇”之意,即喜愛獨特地思索;二是熱愛馬列主義之意,“思”即馬克思,“奇”即伊里奇(亦即列寧);三是他不怕冷,冬日穿衣甚少,得了個雅號“愛斯基摩人”,艾思奇為“愛斯基”的諧音。
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出生時村里正鬧天花,父母給她取名劉天花,就是希望孩子不被天花傳染,平安無事。小天花后來參加革命,成為一名演員,劇團領導為她諧音改名為“田華”,變俗為雅,突出了文化意境。
著名作家賈平凹,原名平娃,體現父母對孩子平安無虞的企盼。諧音改為“平凹”,將“平坦”和“低凹”兩個矛盾對立的詞兒統一在名字里,個性鮮明、意味深長。“凹”和“凸”相對,是低于周圍的意思,讀為āo。因此,有人把賈平凹的“凹”讀為“āo”,但賈先生卻不認同,他說:凹應讀為wā。陜西等地用“凹”字作地名,就相當于“洼”,讀為wā,如陜西地名碾子洼。《現代漢語詞典》的“凹”字就有以上兩個讀音,并注明“凹同洼,用于地名”。
4. 文學人物的諧音解讀。文學人物的姓名諧音,多數是作家有意而為。在文藝作品中,有不少典型的體現。對古代文學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諧音解讀,貴在獨具只眼,但是否正確揭示了作者當時的創作意圖,卻很難驗證。對當代作品人物姓名的諧音解讀,有時會遭到作者的否認——“我在構思創作人物形象為之命名時,根本就沒有這種諧音聯想”。日前讀一篇評論文章,說:柯云路長篇小說《新星》的人物取名“深有寓意”:“如李向南者,理想實現難;干擾變革的極左頑固腦袋高良杰者,高粱秸無用也;記者顧小莉,自視甚高,其實是顧小利而忘大義的諧語。”《新星》作者柯云路對此發表評論:“讀了這段分析,我不禁啞然失笑。”他說:主人公李向南,父親曾參加解放戰爭帶兵打仗,而“向南”兩字則帶出主人公出生時國家和家庭的態勢。至于高良杰,起名時并不曾想到與“高粱秸”諧音。而顧小莉聰明、勇敢、時尚,敢愛敢恨,雖不乏特權意識與忌妒偏激,但從未簡單地把她概括為“顧小利而忘大義”的人。另一人物“潘茍世”,責編當年曾問“茍世”是否“狗屎”之意,作者當即否認,為他起名時并沒有這樣的諧音和聯想。柯云路認為《新星》中人名被“過分解讀”了。但他表示:“各種各樣的解讀,哪怕再離譜,不正是對文學作品閱讀與欣賞的特有趣味嗎?倘若作家把一切都說明了,又有何意思?”——顯示了柯云路先生的高明之處。
對于文學作品人物的人名諧音解讀,屬于文學鑒賞和評論性質,自然有文野高下之別。我們可從三個角度分析:第一,這種諧音解讀與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否大致吻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家之說,就不算離譜,就允許它的存在。第二,文學人物一旦塑造出來,立起個兒來,那么在讀者思維屏幕中呈現的藝術形象,其藝術傾向和性格意義,有時可以超越作家創作時原生態的設想而栩栩如生地存活。讀者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解讀,皆屬正常。第三,作者在原創時沒有想到,但并不影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種種超越創作初衷的聯想解讀。當然,牽強附會,離題萬里,或“蘇批三國”式的詼諧解讀,則另當別論了。
三 取名用字的講究
漢字按結構有獨體字與合體字之分。所謂合體字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合成一個字,如“村”由“木”和“寸”合成。合體字占漢字總數90%以上。漢字這種字形上的結構特點,體現在人名當中就是姓和名所選用的漢字的部件之間的關系。
(一)利用字體分合變化取名
利用漢字在字體上的分合變化取名,大約有以下幾種方法:
1.拆姓為名。把姓氏的漢字拆開來成為兩部分,取其中一部分作為名字,例如上古的伊尹、宋代陳東、清人阮元,音樂家聶耳、作家盛成、紀實作家張弓、歌星胡月,以及翁羽、雷田、楊易、何可、周吉、吳天、林木、鄭(鄭)奠、羅(羅)維等。
把姓氏拆為兩字作名字,如內蒙古作家張長弓、漫畫家雷雨田、作家舒舍予。再如王一川、何可人、李木子、岳丘山、翟羽佳、翁公羽、晏日安、許午言、伊人尹等。
還有把姓與名第一字合為名的第二字,如王玉玨、王人全、田力男、白水泉、文武斌、林木森、林夕夢、秦至臻等。
2.變體取名。有些字只要加上一筆或減少一筆,就形成了另外一個字。利用這種加減筆畫來取名的也不少見,如李季、萬方、何可、吳昊、田申、田甲、田由、陳陣、卞卡等。《鏡花緣》中“王主、王玉、王三、王豐、王五、王壬、王毛、王全”八兄弟,其命名方式更為典型。
3.以姓構名。以姓氏為基礎,取所姓之字的某一部件構成名字,例如方芳、王匡、韋葦、丹彤、由迪、林彬、吳虞、彭澎、騰藤、孫遜、高嵩、魏巍等。牛犇、石磊、林森、金鑫、馬骉等,則是將獨體字的姓氏變為三個相同部件組成的漢字作為名字。
4. 姓名同旁。利用姓的偏旁,從這個偏旁的字里選以為名,如艾蕪、蘆芒、蘆荻、蘇萍等姓名皆為草字頭;崔嵬、崔巖、崔巒、崔岱等姓名皆為山字頭;沙汀、江淹、洪深、洪濤、江流、江濤等姓名皆為三點水旁等。姓名用字為同一偏旁部首,常能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以此法取名的雙字姓名還有:王琦、王瑾、馬駿、林柯、鐘鍵、裴斐等。三字姓名的,還有流沙河、蘇蔚英、楊柳橋、楊村樺、霍震霆等。部首相同的名字,一般為家族內兄弟或姐妹使用。例如三國蜀漢后主劉禪的幾個兒子名字分別為:劉璿、劉瑤、劉琮、劉瓚、劉璩。
5. 拆名為字。古人有將合體字的單名拆分成兩個字,作為表字的。例如宋人謝翱,字皋羽;明人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張峣,字山堯;劉侗,字同人;于琚,字居玉;曹恕,字如心;宋玫,字文玉;李愫,字素心;清人林佶,字吉人;程嵋,字眉山;吳筠,字竹均;姚椿,字春木;臧琳,字玉林等。也有將雙名中某一字拆分為表字的,例如清代盧文弨,字召弓;毛奇齡,字大可;姜爾玨,字雙玉等。
6.增字減字改名。利用原有的三字姓名,刪減其中一個字,構成一個饒有新意的雙字姓名。
第一種是去掉姓氏,多用于筆名或藝名,例如劉知俠筆名知俠,劉伯堅筆名伯堅,錢浩梁藝名浩亮,劉航英筆名航鷹等。
第二種是去掉名字中第一個字,例如著名畫家古元,原名古帝源(一說字帝源)。參加革命到延安后,去掉姓名中間的“帝”字,將“源”字改為“元”。于是“古帝源”就成了“古元”。另如孫謙(原名孫懷謙)、張芝(原名張大芝)、郭浩(原名郭德浩)、王蘭(原名王鳳蘭)等。
第三種是去掉名字中第二個字,例如著名導演成蔭,原名成蔭保。1938年來到延安后,將名字后一個“保”字去掉,改名為“成蔭”,有綠樹成蔭之蘊意。另如王皓(原名王皓月)、李超(原名李超然)、紀鵬(原名紀鵬云)、徐慎(原名徐慎行)等。
第四種是去掉名字的偏旁。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早年留學日本,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曾任《新青年》編委。他有感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語,遂將名字“君默”的“君”字下面的“口”去掉,改名為“尹默”,以示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的不滿。
(二)人名與偏旁
1.憑借偏旁明輩分。一個家族同一輩分的子弟,講究以同一偏旁字命名。例如初唐著名文學家王勃,哥哥名叫王勮,弟名王助;唐朝名相姚崇為三個兒子分別命名為姚彝、姚異、姚弈;唐朝名將郭子儀八個兒子,分別名為:郭曜、郭旰、郭晞、郭晫、郭晤、郭曖、郭曙、郭映等。
清代皇室有嚴格的字輩命名制,自康熙皇帝的子輩始,近支宗室的取名,上一個字依照“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等排列,對下一個字的偏旁也做出嚴格規定——康熙皇帝規定子輩用“胤”字命名,雍正登基后,因其名為胤禛,為了避諱,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為“允”字。“允”字輩的下一個字用“礻”旁,如允祉、允祚、允祥、允禮;“弘”字輩的下一個字用“日”旁,如弘歷(曆)、弘旿、弘曉、弘暉;“永”字輩的下一個字用“王”旁,如永璜、永璉、永璋、永琪;“載”字輩的下一個字用“氵”旁,如載潤、載洵;“溥”字輩的下一個字用“亻”旁,如溥儀、溥杰(傑)、溥倫,等等。
現代歷史上著名的合肥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出自名門望族,曾祖父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淮軍大將,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聲名顯赫。父親張武齡是民國教育家,育有十個子女——六男四女。張允和曾介紹自己家族字輩說,他們張家共有姊妹兄弟十人。前面四個是女孩子,分別叫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姐四個注定要走出家門的,所以名字(元、允、兆、充)都帶有“兩條腿”;后六個是男孩子,注定要留在家里的,所以名字(宗、寅、定、宇、寰、寧)里都有“寶蓋頭”,分別叫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張允和上述說法,雖帶有笑談的意味,但張老太爺當年對十個子女的取名,還是有系統的考慮的。
2.憑借偏旁分性別。取名用字,兩性均可選用的,如玉、英、華、榮、紅、敏等。更多的是性別專用偏旁用字,例如:“女”“艸”“纟”等偏旁字多為女名。“女”偏旁:姑、娘、姐、妹、妮、娣、媖、婕、姬、妃、娥、嬋、娟、妲、好、妙、婀、娜、娉、婷、嬌、嫵、媚、嬙、婉、嫣、媛、嫻等。“艸”偏旁:花、草、茉、莉、蘭(蘭)、蕙、菊、蓮、荷、菡、薔、薇、芷、芹、芝、茵、蘋、蓉、芳、菲、茹、菁、葳、蕤、蓓、蕾等。“纟”偏旁:繡、紈、綺、纓、縵、綾等。
“亻”“钅”“礻”“刂”“馬”等偏旁字多為男名。“亻”偏旁:仁、任、偉、儔、俠、保、佑、儉、信、健、倫、傑、倜、儻等。“钅”偏旁:鑒、鋼、鐵、錦、鍵、鐘、銘、鑫、錚、鎖、鉉、銓、锳、錕等。“礻”偏旁:福、祿、禧、禮、祥、祜、祐、祖、祚、祺、祈等。“刂”偏旁:劍、利、剛、釗、剴等。“馬”偏旁:駟、駒、駿、騏、驥、驊、騮、驤等。
(三)取名用字之忌
人名具有兩重性,既有個人性質,又有社會性質,而其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質。因為人名主要是供別人用的,是供社會用的。如果一個人和社會斷絕了一切聯系,他的名字也就沒人使用,也就名存實亡了。正因人名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個人取名要服從社會習慣、民族習慣,既要考慮個人使用的方便,更要考慮社會使用的方便。就這個意義來說,一個人叫什么名字、用哪個字,只有相對的自由,沒有絕對的自由。為了社會使用的方便,人名用字必須規范。
1.用字求吉祥,忌邪惡。 取名成功與否,關鍵在于選字。取名用字,追求吉祥。唐代女皇武則天為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給自己造了一個“曌”字作名字。“曌”讀音為“zhào(照)”,日月當空照的意思。祈福求吉是人之常情,表現在姓名上更是如此。如新福、厚福、世祿、加祿、壽鵬、壽康、兆喜、潤喜、承吉、吉慶、連祥、慶祥、新運、連運、天成、天賜、瑞安、平瑞、泰康、泰來、天佑、天保、天祥、天祿等,都是吉祥喜慶的佳名。
而與上述吉祥字相反的邪惡字眼兒,都是取名之大忌,例如:癡、呆、傻、愚、蠢、悲、哀、痛、苦、逆、悖、丑、陋、狡、詐、惡、毒、妖、魔、鬼、怪、頑、劣、災、禍、紊、亂、殺、害、沮、喪、歪、骯、臟、冤、孽、溺、亡、叛、淫、盜、斬、罪、煩、犯、囚、禁、病、孬、仇、疾等,都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誰愿意以之為名且伴隨一生呢?在古代的人名里,也有用這類字的,但都在前面加上“去”“棄”等,如霍去病、辛棄疾等。
2.忌用俗字。所謂俗字,其實是指詞義陳俗、粗俗,使名字顯得比較俗氣的字。
(1) 陳俗過氣的名字。例如招財、發財、財順、降福、大福、大貴、福臨、金梁、玉柱、滿倉、滿囤、福祿、神佑、登科、連中、光宗、耀祖、招弟等。
(2) 粗俗直白的名字。例如阿大、二黑、三毛、四妞、小五、小六、老七、老丫、鐵蛋等。如果當代人再叫王老大、阮小二、張老三、賀老六等名字,人們會感到驚異。
3.忌用過于生僻的字。姓與名相比,姓氏是祖上傳下來的,不可擅改,但取名選字卻是比較自由的。鑒于重名現象嚴重,近年來為避免重名,人們在取名時選用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例如婧、桁、燁、顥、栩、睿、昕、赟、岫、璿、珣、妤、祎、蠡、燊、昰、蒨、葳、蕤、妍、町、畹等,這些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選用非常生僻的字,例如:宂、?、栄、肜、褣、曧、?、?、嵤、?;儏、?、?、叅、?、?、?;勥、羥、彊、嗴、玱、?、蔃、矼、?等。用這類過于生僻的字為名,會給社會交往帶來種種不便。
一位朋友曾在我的博文中評論道:“有個孩子,名叫鬯,有多少人認得呢?”其實,這位朋友提出了一個取名應避免使用生僻字的問題。這個“鬯”字,讀音為chàng,指古代祭祀、宴飲的香酒,通“暢”字,暢通、流暢的意思。取名用字不要追求離奇、冷僻。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喜歡研究古字,且十分入迷,他的三個女兒全用古字命名,而且都是四疊字:長女,四個乂,章?(“爾”的古字,音lǐ);二女,四個又,章叕(“綴”的古字,音zhuó);三女,四個工,章?(“展”的古字,音zhǎn)。章太炎覺得,能讀出女兒名字的人,才能算得上有才,才配娶他的女兒。后來三位千金個個美貌,早過了婚配年齡,可是由于別人不知道這三位美女的名字怎么念,所以都不敢貿然提親。后來章老先生走出書齋打聽其中原委,這才恍然大悟。于是備酒宴賓,專門講述三個女兒閨名的音、形、義,終使三個千金喜配佳偶。
一次我給本科新班上課,點名冊上驀然出現了“劉龑”和“張赟”。這兩個字我過去都見過,也查過字典,但因不常用,一時不能準確地讀出來。不敢貿然讀,只得詢問名主。下課回家立刻查《漢字大字典》:“龑”讀yǎn,龍騰九天的意思。五代時南漢劉巖改名為“劉龑”,是他為自己造的一個字;“赟”讀yūn,美好的意思,北周宣帝就叫宇文赟。原來這兩個字都是皇帝陛下用過的名字。國君喜歡標新立異,果然與眾不同。唐武則天取名“武曌(zhào)”,自造出一個“曌”字,就是日月當空照的意思。這個字,因駱賓王寫的《討武曌檄》而為人熟知。
近代有位南方文人,自名“爨鱻麤(Cuàn Xiāncū)”,號“鑿鑿龕(záozáokān)”。名號六字竟達176畫!其實,除“爨”字是筆畫復雜的罕見姓氏外,其余三字均為早已被廢棄的異體字(鮮、粗、鑿)。這無疑失去了取名的真正作用和社會意義,純屬玩弄文字,故弄玄虛。
近年來,使用生僻字或難寫難讀的字取名的傾向有所抬頭。僅我在學生名冊里見過的難字有:
璆——qiú,美玉或玉飾相互撞擊的聲響。
璩——qú,美玉,耳環,也是一個姓。
翮——hé,鳥的翅膀。
篪——chí,古代一種樂器。
胤——yìn,子孫相承的意思。
奭——shì,盛大的樣子。
巹——jǐn,一個葫蘆分成兩個瓢,古代婚禮所用酒器。“合巹”就是新郎和新娘在婚禮上喝交杯酒的意思。
黼——fú,古代禮服上繡的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
彧——yù,有文采的意思。
當然,作為大學中文系的老師,這幾個字還是可以讀出來的。但如果一個小學生見到這樣的字,如果不查字典,就很難讀出來了。
生僻字是使用效率極低的字。生僻字包括兩種,一種是現在根本不用的字,另一種是現在使用頻率很低的字,主要是一些專業用字。這些字絕大多數人不認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會用。例如觶、傂、戠、乿、騭、寘、廌、臷、袠、妷、茝、禵、斦、坧、劧、剬等。如果用這樣的字取名,99%以上的人都不會讀。這樣,只會妨礙交際,徒增麻煩。
用生僻字取名,給戶籍管理、電信、銀行、教育、出版、保險、交通等部門帶來諸多麻煩。單是記住這些生僻字的讀音,人們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了處理這些生僻字,電腦處理要多占用許多寶貴的存儲空間,增大軟件制作的成本。
另外,給孩子選個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的字做名字,當時家長可能美滋滋的,很自豪。但等到孩子長大,從進幼兒園開始,麻煩就會接踵而來,而且伴隨終生。老師、同學、街坊、鄰居,都不能準確叫出孩子的大名;上戶口、辦身份證,電腦里沒這字;就醫看病、銀行開戶、購買機票、郵局取款等,都會遇到障礙。這豈不是沒事找事,自找麻煩嗎?
取名還是要服從社會習慣、民族習慣,既要考慮個人使用的方便,也要考慮社會使用的方便。就這個意義來說,一個人叫什么名字、用哪個字,只有相對的自由,沒有絕對的自由。為了社會使用的方便,人名用字必須實現規范化。因此,教育部、國家語委為規范人名用字將推出《人名用字表》,從法規上推動人名用字的規范。
4.忌用筆畫過繁的字。姓氏不可更易,但名字筆畫繁簡是由取名者自主掌控的。姓名經常要寫下來,人一生書寫次數最多的字就是自己的姓名。而筆畫過繁的姓名,如穆藕榘、薛贊稷、瞿德懿、魏鼎鼐、蹇戴韜、戴震瀛等,自己難記難寫,別人難認難讀,會帶來無盡的麻煩,何苦來呢?因此,明智的父母在為孩子取名時,盡量筆畫從簡,例如丁曉玉、卜達同、萬鐘英、于方立、衛文廣、馬如云、韋一平、王廣仁、方友生、尹一鳴、龍萬年、石仲開等,好寫好讀好記,何樂不為!
5.慎用多音字。漢族少數姓氏屬于多音字,如覃(qín/tán)、樂(lè/yuè)等,會給交際帶來一定的麻煩。如果說姓氏多音是祖上留存下來的無可奈何的事實,但名字的擬定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麻煩。在漢字常用字里,多音字有200多個,每個多音字至少有兩個讀音。例如“參”字有三個讀音,某人名“洪參”,這個“參”是讀“參軍”的“參”,還是“人參”的“參”?再如“許樂”的“樂”,是讀“快樂”的“樂”,還是“音樂”的“樂”?“王朝紅”的“朝”,是讀“朝霞”的“朝”,還是“朝向”的“朝”?“趙長卿”的“長”,是讀“長短”的“長”,還是“長幼有序”的“長”?“容志行”的“行”,是讀“行走”的“行”,還是“行列”的“行”?取了這種多音字名字,在社交場合,一生得解釋多少回?又是何苦呢?因而,我們在取名時應盡可能避開多音字。如果要用,必須選好另一個字,用連綴成義的方法暗示給他人,就可省卻徒增的麻煩。例如王樂天、宋樂章、張朝蓬、徐援朝等,其中的多音字,經過語義聯想的過濾,可以避免誤讀。
(四)取名追求形體美
所謂形體美,指名字的書寫形式整一協調、富于變化。體現出形體美的名字,便于書寫,易于布局,利于造型,在外部形態上給人以均衡的美感。
1.形體整一。例如董國昌、路顥清、張正宜、曹國瑞、呂祖謙、顏朋程等姓名,三字基本上結構整齊,上下或左右均衡,字體組合方正,無論橫寫豎寫效果都好。
2.形體協調。例如王佐良、朱光斗、陳獨秀、劉光第、柴師孔、韓熙載等姓名,三個字的筆畫類型較多,橫、豎、撇、捺、點、折、鉤基本俱全,相互照應,組合協調,活潑自然。
3.形體變化。例如王世德,從字形上看,“王”是長方體,“世”為橫寬體,“德”屬四方體。三種字形組合,整體配合協調,個體富于變化。另如朱九敬、陸云龍、朋士望、吳仁碧、許必望等,皆為此類。
4.筆畫疏密。姓名書寫形式的形體美還體現在筆畫適中,疏密相間,例如魏元培,姓名三字筆畫疏密輕重各自不同,“魏”字筆畫稠密,“元”字筆畫稀少,“培”字筆畫適中,三字組合疏密相間,富于變化。另如章士釗、寧調元、方慧如、黃達人、于知顥等,皆為此類。好的名字要避免筆畫過于稠密或過于稀少,如謝肇徵、戴麒麟、酆曙奭、魏鼎鼐等,筆畫過于繁復,看著就累得慌,就甭說讓孩子學寫多費勁兒了!但筆畫過于稀少,如丁一、王川、于萬、方飛、卜力等,看著也不舒服。
5.結構錯落。例如李大釗,首字上下結構,中間為獨體字,末字左右結構。結構不同,在形態上富于錯落變化。另如陳衡哲、梁詩元、周子坤、郝天秀、柳中雍等,皆為此類。
合理利用漢字形體組合的整一、協調與變化,以及筆畫的疏密、結構的錯落等特點,能夠使姓名寫在紙上時具有形體美感。反之,違背上述特點的名字就形體欠佳,甚至不便于書寫。例如趙連起、史超邁、宋道遠、廉又發等名字,三“捺”相連,寫起來不順手,看著也不順眼。再如陳陣陵、陸鄺隨、鄧陽陛、鄭邦隆、邱際陶等名,每個字或左或右都有“耳朵”,部首單一、結構單調,就談不到形體美了。又如單群峰、申豐年、郭千平、鄧軍華、柳中律等名字,最末一筆都是長豎,猶如三條長槍相連,不僅形體單一無變化,看起來也有些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