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為什么合作:基于行為實驗的機理研究
- 王國成
- 5245字
- 2020-08-19 10:30:31
第二節 行為實驗
實驗經濟學之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總結出經濟實驗的三要素:環境/情景、規則/機制、行為觀察,把握協調好這三方面及相互關系,就能有效地通過實驗、在深入分析行為的基礎上理解和解決更為復雜的經濟(管理)決策及相關問題。環境就是研究問題的背景及相關的情景要明確,具體通過多情景設置來虛擬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規則就是分別或選擇性合并能夠影響行為的制度機制和多種因素的機理化、規范化、系列化,以有利于辨析規則影響行為的方式和效果;行為發現就是對不同類型主體、可控可重復地在不同的情景和規則下表現出的行為進行觀察對比,以便找出某些特點與規律性,以及行為又如何影響環境和規則的。尤其是在研究探討共同行動中個體與集體的行為關系時,如在公共品供給、公共選擇、群體/眾人合作、群組協調、社會生態、種群演化等社會活動中;在公共品提供的背景下,本書相對集中地探討行為與機制的對應關系:選擇和設計什么樣的機制能誘發預期的行為,這些行為又是如何反饋影響機制的。
一、經濟實驗方法的價值何在
人文實驗的價值究竟何在?我們不妨這樣看,自利理性等與其說是對人類行為的假設,倒不如說是為滿足理論尋找基石的學術需要,當然也表明了一種價值觀和立場預設。這些只是理論擬公理化的系統性預置,未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而引入和運用人文實驗的可控可檢驗性,能從根本上彌補行為分析中的這一邏輯缺憾。
經濟學如果只是以考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物盡其用為己任,大概不會意識到行為實驗究竟能起什么作用;而如果要以人為本考察如何才能人盡其才,那就會明白引入實驗方法的重要意義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行為演化過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再是單一屬性的線性變化模式。行為表現具有條件依賴的情景效應,呈現出價值多元化和生物多樣性,這些也正好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于是,就存在著理論上單一、明確的行為假設與現實中行為的多元綜合及多變性之間的矛盾,再加上行為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響應模式和群體結構交互行為的作用機理等是玄妙的,這就放大和加劇了行為的不可琢磨性。機理及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的東西,所受的影響因素又很多,而在實驗中卻能將行為與機制的關系可控可對比地觀察刻畫,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
實驗室即進行試驗的場所,是科學發現的源泉、搖籃和研究基地,對科技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實驗室則被喻為科研領域的麥加,是科技工作者憧憬和追隨的處所。對于經濟管理實驗室,為什么也不可阻擋地出現了?而且發展速度迅猛異常,雖然對這類實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答案是,人的行為是多個器官和大腦意識的綜合反應,是各部分有機聯系的行為綜合發生器,也只有通過綜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去認識,而行為實驗則應運而生。個體心態、行為的基本類型,個體間可能的聯系方式和網絡結構的分類,影響群體產出的關鍵因素和方式等,就有可能通過特定和精巧的實驗來揭示人類活動更深層、實質性的特征。再者,實驗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效度問題,關于自然界的實驗其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無疑是一致的,因為被實驗物在實驗室內外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是不會改變的;而關于行為的人文實驗則不同,實驗環境、激勵強度或賭資效應、相關利益方的行為特點等在實驗室內外的可控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實驗室內外的行為表現差異有時也是很顯著的。于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實驗研究最大的爭議就在于此。但這并不是行為實驗的不可測性,反而是固然的行為屬性是在有意無意間造成的和被認知的,正是行為實驗使這類問題暴露得更清楚、解決的方案更具有針對性。
仿照自利驅動的個體行為研究,群體動力研究考察群體活動的動向、影響群體活動動向的各種因素和方式等。從群體動力場(Lewin,1933)的觀點看人類社會活動,或許是群體行為研究對結構力學的借鑒,特定社會環境中的若干個體形成一個群體,產生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利益驅動的動力場,并形成群體行動,又對群體中的每一個體都發生影響。個體行為的動向取決于內部力場和情景力場(環境)的相互作用,群體行動同樣取決于內部力場和情景力場的相互作用;數理解析模型能比較好地刻畫和分析個體行為,而群體行為只有在實驗條件下才有可能被比較清楚地認知。
二、個體與群體的行為關系分析及實驗
如何有效地借助實驗方法探討個體與群體的行為關系?人的一些潛在行為屬性是在特定的群體結構中個體間相互作用時才比較充分地表現出來的,只有在群體行動中才能更全面、真實地觀察分析個體行為屬性,也只有借助實驗才更有利于揭示個體與群體的復雜行為關系。實驗有助于比較全面地分析建立個體行為的必要理論和一些規律特征;反過來,又能通過實驗,更好地檢驗、驗證和發現個體與群體的內在聯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群體中個體的基本行為類型
考察群體行動的驅動因素,可粗略地劃分為三方面的來源:一是來自群體共同目標和行動準則;二是群體決策一致性原則和主流價值觀;三是群體共贏目標實現中的沖突與協調。再從群體動力研究的角度看個體行為與心態,注4可將群體中個體基本行為模式和人際關系大致劃分為:
(1)關心他人、損己利人;超常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規范,只有少數人在少數情形下才會發生。
(2)合作共贏、利人利己。確立長效的利人利己的人際關系理念,其核心是雙贏互利原則,有獨善其身、好聚好散的個體行為基礎和雙向關聯的思維基礎;尋求別人的利益同時也滿足自己的利益,在滿足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注意關照他人利益;具體行事中由合作、互賴取代競爭與對抗,實現過程中可能經歷雙輸——輸贏——雙贏的流程。
(3)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經典經濟理論中較易出現的個體行為,但與自利性有所區別,無論在合作或者非合作博弈中,理性人從自利性角度出發,往往會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為,如果存在負外部性,則會損人利己。
(4)兩敗俱傷、損人害己;難以理喻但現實中卻可能出現,原因或許是因為現實中人并非完全理性,當個體行為受負面情緒影響較大時,決策結果可能會出現損人害己。
現實中個體利益最大化往往是游離在(2)和(3)之間的行為類型,可第(4)種也并不鮮見。嚴格精確的行為分類是沒必要和不易的,而在實驗的設計和實施中,可以通過在被試者之間的定向指派和隨機匹配,能觀察出他們的真實行為類型。
(二)個體間基本關系類型
進一步將群體中個體自我心態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施予型或父母型心態(P:parents)、自立型或成人型(A: Adults)和依附型 或兒童型(C:Child)等。以自立型為臨界點或分界面,抽象出相當一般意義上群體中個體間的聯系方式和相互關系;對于有不同類型的微觀主體、不同的群體結構,同樣的外界因素和條件變化的影響施加在群體上,會產出明顯不同的群體效果。反過來,不同的微觀主體,對外部環境和結構影響下的決策行為模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異質化的臨界點可能就是非線性行為模式的轉折點。
無論群體成員間的交往方式有多么復雜,都可以概括成集中基本類型。通過研究群體溝通關聯方式時,將其與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的具體表現形式結合起來,構成的基本網絡連接圖形見圖1-1,有助于相對深入地研究群體規范、群體壓力、群體凝聚力、群體協作、群體決策、學習型團隊建設,以及制度機制的作用和組織文化等。
人對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人在相同情景下,對相同的事和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心態類型,因而群體產出的結果就會不同。由此解釋群體涌現和臨界(點/條件)效應:當群體結構中的施與型占比大于依附型時,總體產出大于個體之(代數)和;反之,總產出就小于個體之和。其中存在著群體結構與個體行為的臨界效應,這比一般性的系統整體協同效應更深入一步,是對系統科學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從行為根源上的解釋。由此也說明了為什么要研究策略和合作行為,如何分析研究合作行為。比較全面地分類分析群體動力學的影響因素,考察群體愿景、群體目標、領導影響力、組織發展、群體信任、群體規范、群體分工、群體壓力、團隊建設、群體協作、群體考核、群體回報、群體與個人目標一致、群體凝聚力、群體的自我管理等,都可通過實驗根據需要逐一檢驗之。
(三)群體行動影響因素與產出結果及實驗揭示
類比個體行為分析方法,我們還可考察群體行動的關鍵特征及影響因素,如:群體凝聚力及相關因素;管理團隊的技能及影響因素,尤其是在研究合作行為,更應該重視群體溝通和協作,所遵循的準則:共同目標、彼此信任、互取所長、積極參與、信息共享、良好溝通。研究群體行動,有許多內容在個體中心主義方法論視角下容易被忽略,如個體間的溝通,利益的沖突與協調等,這些是策略行為常見的幾種表現類型。只要群體中的個體間發生相互作用,就會表現出單純個體行為不可能有或難以揭示的特點和屬性。所以,要分類分析溝通、沖突和協調,以及次生的行為表現和影響效果等。有了這樣的細化分析和理論預見,在條件許可下,實驗能深入細致、分門別類地探討可能的行為表現、特點和規律,突破傳統桎梏,打開行為黑箱,從理論假設、推理手段、檢驗工具等方面都為經濟學乃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奠定了更加科學的基礎。
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可將個體行為類型、各類機制和制度對不同群體結構的影響機理和產出影響及相互關系劃分出四種類型:
同質型:P—P—P; A—A—A; C—C—C
混同型:P—A—C
主控型:P—P—C;A—A—C
依從型:P—C—C;A—C—C等。
借助精細的實驗設計和逐步實施,可以檢驗和分辨出究竟是具有什么微觀背景的個體、在什么樣的群體結構下、對機制和外界條件變化會有什么樣的相應、會遵循什么樣的演化軌跡、會有什么樣的產出形態或涌現;不僅可用于研究公共品提供,而且可廣泛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個體與群體行為關系這一基礎問題,找到開通行為幽徑的入口和通途。注5
三、行為與行為科學
人是有主觀意識的,其行為是復雜多變的,既想合規又要隨性,按常規研究不易把控,而實驗就有助于對行為的認知。寶玉抓周時為什么偏愛女紅,賈府的焦大為什么不去擺弄蘭花;為什么以一般商品市場供求規律解釋金融市場異象時屢屢敗陣,為什么又會常常出現宏觀調控政策制定時言之鑿鑿、實際收效卻不甚了了;透過行為大數據能分析消費者的性格偏好、購物習慣及思維模式以實現精準營銷,運用“互聯網+”有助于理順各類不同主體的行為關系、孕育新的產業生態、促進結構良序演化和預見各種可能的總體形態……信息、制度、歷史路徑依賴等環境條件因素無疑是重要的,但行為因素是繞不開的,而且還應將其復歸至決定性地位,因為行為是一切因素發生作用、發生什么作用與何時發生作用等的中控點,是人類與自然界的交互點,一切社會活動和現象都是在行為控制下的、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過程或結果,許多研究結論和對實踐的檢驗評判,都取決于行為假設和理論預設。
行為(實驗)經濟學的主要功用是行為發現或自我價值的發現,而個體價值的實現,又是整體經濟的源動力,也是在理論研究中涉及和覆蓋面最廣的。利他、合作、公平以及社會偏好等多元行為屬性,是傳統經濟理論方法的軟肋甚至是盲區;只有借助實驗,能通過有目的地設置環境、控制條件因素等,才有可能更好地揭示和認知個體與群體行為關系。
從管理學角度看,行為管理作為一個重要分支和學派,它通過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掌握人們行為的規律,從中尋找對待員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勞動效率的途徑。行為科學是綜合應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人文社科理論和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的邊緣學科。注6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以便預測人的行為和控制人的行為。而若從更廣的視野看,行為科學是多學科和領域形成的共同研究對象、有密切的內在聯系的跨學科交叉群。
關于行為研究學科群為什么會在發展中跌宕起伏、各分支學科的成長又參差不齊呢?一個重要乃至根本的原因是缺乏通過可重復檢驗性確立的評判標準和由此指引的發展方向,而實驗方法最有可能扭轉這一局面,為行為科學的發展開創新天地和注入新活力。
行為分析最具挑戰性,也最能代表人文社會科學。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能否真正地、徹底地科學化,不僅是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最終是取決于實驗方法的應用程度和效果如何。而選擇公共品機制、聚焦合作行為,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競爭與合作、物質利益和主觀意向的關系,并且與經濟理論研究方方面面的行為表現和活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是打開行為黑箱、推動行為科學發展最切實有效的實現途徑和手段方法。
將個體特征、策略行為、結構關系、連通途徑、網絡效應以及情景類型等聯系起來考察分析,可通過人類主體可控實驗的檢驗、驗證和發現多元行為屬性,也便于賦予Agent不同的關鍵行為特性,進而展開整體的動態仿真模擬。如此,就可用實驗方法逐一展開對合作行為與組織的靈敏性、脆弱性、機制響應模式等方面的可控、可重復檢驗式的研究,深入揭示和認知個體行為與總體異象的內生演變及內在關聯。這不僅是一般系統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而且結構和生成總量的方式與機理也具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