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四點余論

前文通過對漢語擬聲詞聲調分布格局、音節數量與結構類型歷史演變的初步考察,初步揭示了三個謎題的謎底(見上)。下面補充四點余論。

余論一:普通話擬聲詞一律讀陰平,也就意味著整個擬聲詞詞類內部的所有成員都無聲調之別了。或者說在擬聲詞里,聲調完全失去了辨義價值,而“主要起著背景(back ground)作用,是擬聲詞聲母、韻母的響度的對比框架”(應學鳳,2012)。這距離失去聲調只有一步之遙了。

余論二:在漢語語音史上,近千年前出現的輕聲標志著北方話朝著聲調消失邁出了具有關鍵意義的一步。同樣是近千年前就開始的陰平逐步主宰擬聲詞全部成員這一事實則標志著北方話朝著聲調消失邁出了關鍵的又一步。這兩股力量共同推動了北方話大面積方言片點減少為三調、局部方言片點減少為兩調、極個別方言片點全部失去聲調而代償以輕重、長短、兒化?;蛟S可以大膽推測,今后北方話聲調的功能弱化以至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并“最終可能趨于消失”(李葆嘉,2002:353)。

余論三:對于包括擬聲詞統一于陰平在內的現象,彭澤潤(2006)提出“詞調模式化”概念,用以指“一個詞的全部音節、部分音節的聲調固定地讀成一個高、低或者弱的聲調,沒有語流語音條件地形成一種高低、強弱模式的語音現象。這個聲調被模式化的語素不管它被單獨指稱或者在其他詞中表現的聲調是什么,也不管它前后的語音條件是否相同”。雖然普通話擬聲詞一律讀陰平可以歸入彭文詞調模式化里的一個詞的全部音節固定地讀陰平調的詞,但擬聲詞顯然比詞調模式化的程度更高、更徹底、更絕對。理由如次。

(一) 詞調模式化是一種固定的變調,是語素的模式化音變,此外它們還有各自的本調。但普通話擬聲詞讀陰平,是唯一讀法,既非一般意義的語流變調,也不是語素的模式音變,更不存在本調。

(二) 詞調模式化與詞的語義類、語法類一般不存在直接關聯,但普通話擬聲詞所有成員都讀陰平,即同一語義類、語法類的詞都是陰平調。這與漢語多個詞類(語氣詞、嘆詞、體態助詞、結構助詞、常用方位詞、常用個體量詞、介詞、連詞)的整體輕聲化或輕讀化是屬于同一類的歷史音變。

(三) 詞調模式化是歷史形成的,一般都是詞的多音節化的結果,而普通話擬聲詞均讀陰平調雖然也是歷史形成的,但涉及更多、更復雜的因素。

余論四:本文僅考察了普通話擬聲詞的聲調分布格局及其歷史演變并以此立論,幾乎不曾涉及方言擬聲詞的聲調分布格局及其歷史演變。目前,方言擬聲詞的研究仍很薄弱,對其聲調及其分布格局、歷史演變的研究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可以相信,方言擬聲詞及其聲調的分布格局、歷史演變的研究,一定具有前人所不曾觸及的語言學意義。

參考文獻

陳愛文、于  平  1979  《并列式雙音詞的字序》,《中國語文》第2期。

陳保亞  2005  《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

儲泰松  2012  《普通話擬聲詞的語音規律及其例外》,《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鄧文靖  2009  《西北地區三聲調方言分布特點透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刁晏斌  《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及其他》,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7802.htm。

高永安  2007  《駐馬店方言象聲詞》,《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

耿二嶺  1994  《與象聲詞有關的符號問題》,《中國語文》第3期。

管燮初  1981  《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  銳  2004  《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小武  2003  《擬聲詞、語氣詞的聲調問題》,載《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伯榮  1996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

黃生太  2011  《〈紅樓夢〉擬聲詞及其英譯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江明鏡  2007  《從上海話的變化看普通話對方言的影響》,《昌吉學院學報》第4期。

焦立為  2003  《三個單字調的漢語方言的聲調格局》,《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李葆嘉  2002  《漢語起源與演化模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李鏡兒  2007  《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李如龍  2009  《論漢語的單音詞》,《語文研究》第2期。

林  燾  1983  《探討北京話輕音性質的初步實驗》,《語言學論叢》第1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  燾  1992  《“入派三聲”補釋》,《語言學論叢》第1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涌泉  1980  《有關漢字信息處理研究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漢字編碼研究會編《漢字編碼方案匯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羅常培、王  均  1981  《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雒  鵬  1999  《一種只有兩個聲調的漢語方言——蘭州紅古話的聲韻調》,《西北師大學報》第6期。

馬清華  2013  《擬聲詞在語言發生學上的意義——從動態系統原理下的音義關系看》,《外國語》第1期。

馬慶株  1987  《擬聲詞研究》,《語言研究論叢》第四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孟  琮  1983  《北京話的擬聲詞》,《語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龐林林  1995  《英、漢語擬聲詞異同淺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4期。

彭澤潤  2006  《論“詞調模式化”》,《當代語言學》第2期。

錢曾怡  2000  《從漢語方言看漢語聲調的發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橋本萬太郎  2008  《語言地理類型學》,余志鴻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施向東  2004  《〈詩經〉象聲詞的音韻分析》,《南開語言學刊》第2期。

石  鋒、廖榮蓉  1994  《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石  鋒、冉啟斌  2011  《普通話上聲的本質是低平調——對〈漢語平調的聲調感知研究〉的再分析》,《中國語文》第6期。

石毓智  1995  《論漢語的大音節結構》,《中國語文》第3期。

舒志武  2002  《從四聲別義看漢語聲調的發展》,《語言研究》第4期。

帥  蘭、龔  濤  2013  《語言演化與大腦偏側化》,《中國社會科學報》2月4日第7版。

湯云航  1995  《普通話語音的統計分析》,《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期。

王福堂 (待刊)  《紹興方言中的擬聲詞》。

王洪君 (待刊)  《第6版〈現漢〉ABB式狀態詞之BB的聲調及其與第1版的比較》。

王洪君  1999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  玨  2012  《漢語聲調與詞類范疇之間的象似關系》,(云南)中國語言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

王麗娟  2001  《〈水滸傳〉成書時間新證》,《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

韋明鳳  2011  《〈全唐詩〉擬聲詞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文  煉  1991  《與語言符號有關的問題——兼論語法分析中的三個平面》,《中國語文》第2期。

吳校華  2009  《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肖賢斌  2005  《幾個來自上古情態象聲詞的動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成都:巴蜀書社。

徐  浩  1998  《現代漢語ABB詞及其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第2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耐思  1981  《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樹森  2006  《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中國語文》第3期。

楊玉芳  1989  《元音和聲調知覺》,《心理學報》第1期。

應學鳳  2012  《現代漢語擬聲詞的后重格局》,《漢語學報》第3期。

余  哲  2010  《現代漢語擬聲詞新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袁家驊  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2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明軍  2007  《〈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語文研究》第1期。

張  博  1996  《先秦有四聲新證》,《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

張盛裕  1979  《潮陽方言的重疊式》,《中國語文》第2期。

張盛裕  2003  《潮陽方言的象聲詞》,載《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世方  2000  《漢語方言三調現象初探》,《語言研究》第4期。

張世祿  1980  《漢語語音發展的規律》,《徐州師范學院學報》第4期。

張文超  2011  《元曲中象聲詞的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文軒、鄧文靖  2010  《二聲調方言紅古話的語音特點》,《語言研究》第4期。

趙愛武  2012  《元曲象聲詞研究》,《語文知識》第2期。

趙愛武  2013a  《近代漢語象聲詞結構形式的歷時演變》,《江漢學刊》第4期。

趙愛武  2013b  《明清小說中的象聲詞》,《長江學術》第1期。

趙愛武、湯  欣  2014  《AABB式象聲詞的產生與發展》,《湖北社會科學》第1期。

趙金銘  1981  《元人雜劇中的象聲詞》,《中國語文》第2期。

周法高  1975  《中國語法札記之玖·近代語中的四音狀詞》,載周法高《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朱德熙  1982  《潮陽話和北京話重疊式象聲詞的構造》,《方言》第3期。

朱慶之  1992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

朱曉農  2013  《聲調起因于發聲——兼論漢語四聲的發明》,載潘悟云、吳安其、吳福祥主編《語言的演變與變異——首屆歷史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

(王  玨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00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涡阳县| 香港| 扶沟县| 新巴尔虎右旗| 德昌县| 美姑县| 武穴市| 双辽市| 长宁区| 高唐县| 常熟市| 勐海县| 三河市| 应城市| 张家口市| 镇雄县| 肥城市| 古丈县| 辽宁省| 中西区| 福鼎市| 曲靖市| 慈利县| 渭源县| 岳普湖县| 乐至县| 米脂县| 尼玛县| 潞西市| 贵阳市| 灯塔市| 昌平区| 宁波市| 大洼县| 莎车县| 白山市| 虹口区| 四平市| 吉首市|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