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俗字研究有助於古籍語義理解
古籍文本的語義理解,有不少地方必須結(jié)合俗寫去探討,纔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例一,《集成》清刊本《常言道》第四回:“時伯濟(jì)道:‘“不”字是“一個”兩字,道你的兒子是一個。’”(71頁)這裏將“不”字拆為“一個”,可見“個”是“個”的古字,必須按俗寫去理解。
例二,《集成》清刊本《紅樓幻夢》第二十二回:“鴛鴦道:‘四姑娘評定了各人的面貌,鼎甲已分。各人的腳大小沒有分過等第,偺們今兒倒要評評,也定個甲一。’”(1043頁)“甲一”即是“甲乙”。現(xiàn)在說說原因:俗字“一”往往寫“乙”,如同小說第十一回:“其餘有體面的眾丫頭、媳婦,八兩、六兩、四兩、二兩不等,上上下下多批到了。賈母問鳳姐共有若干,鳳姐道:‘約有乙千三四百。’”(508頁)“乙”即“一”之俗,後面章節(jié)也有語例。正因為“一”俗寫“乙”,故刻工面對“甲乙”,以為此“乙”也是俗字,錯還原而為“甲一”。清人翟灝有關(guān)於“一”俗作“乙”的論述,《通俗編》卷三十二“乙”字條:“《史記·天官書》太一星,諸葛亮《上先主書》、阮籍《大人先生傳》俱作太乙。《王羲之十七帖》:想足下別具,不復(fù)乙乙。按:俗書一、乙通用,古有然也。”注63
例三,《集成》清刊本《二奇合傳》第一回:“即請王夫人來說知來歷,認(rèn)為妯娌,春郎以子之禮自居。”(17頁)“
”字不通,根據(jù)俗字原理,俗寫“至”“坙”相混注64,當(dāng)是“姪”字無疑。此字《集成》明刊本《拍案驚奇》卷二十正作“侄”(827頁),是。如“經(jīng)”字古籍往往寫作“絰”,敦煌卷子斯4920《太公家教》:“積財千萬,不如明解絰書。”(7/5)注65“絰書”即經(jīng)書。《唐代墓誌彙編續(xù)集》天寶○三九《大唐故桓府君墓誌銘》:“文者所以絰濟(jì)于時,武者所以果斷於事。”注66“絰濟(jì)”即經(jīng)濟(jì)。
例四,《集成》明刊本《隋唐兩朝史傳》第三十七回:“〔薛仁杲〕遙謂秦王曰:‘軍旅之間,不能施禮。’秦王亦披金鎧,戴珠盔,在馬上欠身答曰:‘誰汝來?知吾天兵壓境,速宜遠(yuǎn)迎投降,尚敢引兵而拒敵乎?’”(436頁)按:“
”字不通,根據(jù)俗字知識,肯定是“怪”字。蓋“經(jīng)”俗或作“経”注67,手民
將“怪”字的“圣”旁還原為“坙”。
例五,《輪迴醒世》卷四《離十九載而得合》:“〔劉〕雲(yún)過繼祖處,談及當(dāng)年赴任之晚,老母得夢云‘雨淋二畝苦飄流’,雨字與二畝相連,乃雲(yún)字;苦飄流者,說我遭磨折也。”(136頁)其中的解夢語,“雨字與二畝相連,乃雲(yún)字”,說明“畝”的俗寫作“厶”,故“雨二厶”合成“雲(yún)”字。“畝”俗或作“”,《集成》明刊本《征播奏捷傳通俗演義》:“我太祖以英武之資,乾坤之器,生於草萊,出自畎
。”(4頁)“
”或作“厶”,我們舉一些“畝”俗寫為“厶”的例子,《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卷一3010004《洪武八年康際可賣山地赤契》:“土名石梘源等沙頭,被字玖百八十三號,計山八十厶有零。”注68同前3030017《永樂八年李生等賣田地赤契》:“系罪字二百九十二號,計地壹厶壹角。”《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卷二HZS3120039《嘉靖五年祁門余進(jìn)等賣山赤契》:“五伯(佰)九十五號胡勝可上山二厶二角,下山二厶三角。”注69
對於古籍中的俗字,我們很好地研究它,對正確閱讀和研究古籍是有重要價值的。同時,也必須客觀地看待俗字,應(yīng)該看到它一些負(fù)面的東西,畢竟俗字本質(zhì)上是屬於不規(guī)範(fàn)字,它常常是違背正字規(guī)範(fàn)的。今天我們自然不能提倡創(chuàng)造新俗字。從古籍看來,也有不少俗寫是造成了語意的混亂的。我們可舉些例子:《集成》清刊本《醒夢駢言》第九回:“施孝立夫妻著了急,日日延酉問卜,卻都沒有應(yīng)效。”(372頁)“酉”字,按正字理解是不通的,顯然是“醫(yī)”字的簡省,這個簡省就給正字法造成了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