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使風俗日趨純樸
- (法)盧梭
- 830字
- 2020-08-19 14:43:34
六、兩篇論文和《愛彌兒》
2005年,筆者應商務印書館之約,迻譯盧梭的《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注12。在這個譯本的《譯者前言》中有一段話說:
把盧梭的兩篇論文加以比較,我們不難發現,第二篇論文的筆調與第一篇論文的筆調有所不同。第一篇論文重在批評,行文是道德學家的口吻;而第二篇論文則重在分析,以哲人的目光觀察處于自然狀態中的野蠻人與處于文明狀態中的文明人之間的差異。注13
這兩篇論文(第一篇論文和第二篇論文)都是研究人的著作,是人類學的奠基作之一。區別在于,它們研究的對象有所不同。第一篇論文歌頌的是斯巴達的公民,用斯巴達人來對比現代的文明人。第二篇論文贊美的是人類歷史的“黃金時代”即“原始時代”的野蠻人或原始人;他在原始人的身上看到了“天國莊嚴的純樸的烙印”。他指出:文明人腐敗了,而要人類退回到原始狀態作原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人類發展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怎么辦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盧梭著《愛彌兒》,按照《愛彌兒》中論述的那樣塑造不受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的新人。兩篇論文和《愛彌兒》,這三部著作的內在聯系,盧梭在1762年1月12日致馬爾澤爾布先生的信中表述得很清楚。他說:
先生,如果我把我在那棵樹下所看到的和感覺到的情形能好好地描述出四分之一的話,我就能多么清楚地向人們展現我們社會制度的種種矛盾,多么有力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一切弊端,多么簡要地闡明人生來是善良的,他之所以變壞,完全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我在那棵樹下一刻鐘內悟出的許許多多真理,我能記得的,都零零星星分散地寫進了我的三部主要著作,即第一篇論文和關于不平等的論文以及關于教育的論文。注14這三部著作是不可分開的;三部著作應合起來成為一部完整的著作。注15
這三部著作,各自論述一個主題,而它們立論的出發點,都是“人生來是善良的”,雖然受到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的敗壞,但可以通過教育使之成為新人:新人新風尚,新秩序,這是社會幸福的可靠保證。正是由于對人類社會抱有這個美好的希望,才有這三部書的寫作。
李平漚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