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正義
- (英)赫伯特·斯賓塞
- 840字
- 2020-08-19 14:37:03
第二十九節
這里,社會進步的事實提供了一個關于上述誤解與相應辯駁的有益評論。因為,社會進步的事實表明,就正義而言,一直存在一種從錯誤解釋向正確解釋的進步。
在早期階段,我們看到習慣性的侵犯與反侵犯:有時發生在不同社會之間,有時發生在不同個體之間。相鄰的部落之間為各自的領土邊界而爭斗,先是侵犯這一邊,然后是侵犯那一邊;而進一步的爭斗卻由于下述需要而成為必需——若受到死亡威脅,必以牙還牙。在這類報復和反報復的行動中,表現出對權利主張之平等性的模糊意識。這逐漸發展成為像領土范圍與血緣關系那樣的明確界限意識;如此而來,以至于在某些情況下,每一方成員的死亡數得以保持平衡。
伴隨著這一部落之間的正義觀念的逐步形成,也逐漸形成了每一個部落成員之間的正義觀念。起先,正是對報復的恐懼形成了彼此尊重對方的人員與財物。正義觀也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樣一種平衡傷害的觀念。這一直是文明發展早期階段的觀念。一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當正義不再由受害人自己施行以后,正義就由受害人要求已確立的權威施行。向統治者要求正義就是要求懲罰——也就是要求施加至少與受害者所受損害程度一致的損害;或者不然就是要求與損失等價的賠償。由此,在要求盡可能糾正平等所受破壞的過程中,心照不宣地彰顯了權利主張的平等性。
成熟的正義觀是如何從上述這種粗糙的正義觀中逐步顯露出來的,這似乎幾乎不需要解釋。與錯誤觀念相伴生的不幸經歷形成了正確的觀念。自然地,由于人們被迫尊重這些限制,關于行為的合理限制這種觀念變得越發明確,并且越來越習以為常、越來越普遍化。人們對彼此領域的入侵構成了一種震動,這種震動一開始非常猛烈,但隨著向相對和平的社會狀態的逐步發展,這一震動逐漸變輕。隨著各種震動的減少,就會達致一種衡平;而伴隨著衡平的達致,就會達致一種明確的衡平理論。(48)
由此,反侵犯平衡了侵犯這種原始的正義觀,一旦在實踐中消失,也即刻就從思想領域消退了;同時形成了我們這里所闡述的正義觀,在這種正義觀中,承認行為限制的同時排除了侵害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