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上甘嶺

1956

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ze

1952年秋,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爆發。美軍侵略者在板門店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以后,妄圖用戰爭來解決朝鮮問題,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他們先后出動了三萬多兵力,使用大量的炮火、飛機和坦克,企圖奪取上甘嶺地區只有三平方公里的我方兩個山頭陣地,從而進一步向北進展,占領我主峰陣地五圣山。

敵人在我軍狹小的陣地上傾瀉大量炮彈,并對我后方運輸線路進行嚴密封鎖,致使我軍在戰爭開始時處于被動狀態,兩個山頭前邊的主峰陣地十分危急,而在主峰上堅守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七連幾乎傷亡殆盡。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志愿軍某部八連連長張忠發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

張忠發和他的連隊沖上彌漫著一片硝煙的主峰陣地以后,才發現七連連長和他的戰士已大部分傷亡,只剩下被打瞎了眼睛的七連指導員趴在石崖上堅持指揮。張忠發從勇士們手中接過陣地,準備投入嚴酷的戰斗。

師部原來要求張忠發的連隊在陣地上能夠堅守24小時,以待后援。但不到一個上午,敵人向這個狹小的陣地瘋狂進攻竟達23次;連隊傷亡慘重。這時,師指揮所發現敵人又在繼續增兵,只得決定放棄表面陣地,命令張忠發部隊暫時撤進坑道里去。

第二天,敵人在占領了這兩個山頭陣地以后,果然大舉進攻五圣山。張忠發命令自己的連隊,配合其他退入坑道的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進攻五圣山的大股敵人。師指揮所根據這種情況,決定放棄對這兩個山頭表面陣地的爭奪,要求前邊坑道部隊把敵人拖住在這兩個山頭上,不讓敵人前進一步,使后方能夠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藥。

張忠發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士每天有傷亡,能夠戰斗的人一天天在減少。而他們面對的不僅是頭頂上的敵人,還要面對基本生存條件的艱難。坑道與后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下山搶水的戰士和運送給養的部隊接連犧牲。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張忠發和戰士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著,他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偷襲和毒氣彈的襲擊,奇跡般地戰斗了24天,使后方作好了大進攻的準備。大反攻開始了,張忠發率領戰士們沖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隊一舉殲滅了敵人,取得了戰役的最后勝利。上甘嶺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形勢,使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門店重新坐下來,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畫外之音

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編導對戰役進程、戰斗故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現,將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真實地烘托出來。他沒有全景式地表現戰役的全過程,而是把視點投向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愿軍英雄群像。影片多用富于個性特征的動作、語言刻畫人物,如張連長,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基層指揮員的形象。影片的節奏處理也頗具匠心,既有緊張激烈的戰斗場景,又有舒緩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貼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環境氣氛和物件細節的創造性運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氮、表現主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傳甚廣。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在中國電影插曲中很少有像《我的祖國》這首歌曲那樣至今還為人們傳唱不已的。說來這首動聽的歌曲還是劉熾被沙蒙逼出來的。或許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當年影片《上甘嶺》拍完時,影片的插曲卻還沒個著落。這可急壞了導演沙蒙。情急之下,他與林彬、曹辛合幾個同事費了好幾個晚上寫了一首名為《我的祖國》的歌詞:祖國啊,我的母親!您的兒女,離開了您溫暖的懷抱,戰斗在朝鮮戰場上。在我們的身后,有強大的祖國……

歌詞寫好后,沙蒙找到了他延安時的老戰友、曾創作歌劇《白毛女》的作曲家劉熾,說:“這是我們為影片《上甘嶺》寫的歌詞,你為它譜個曲子吧。我希望這支歌隨電影的演出傳遍全國,而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過了若干年,這電影不演了,只要唱起這支歌,就會聯想起影片中動人的場面,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軍英雄們……”

然而,劉熾讀了歌詞后卻連連搖頭。他對沙蒙說:“這首歌詞意思雖然不錯,但沒有韻律,不但譜難寫,而且即便寫了,也難于流行。我看這樣吧,歌詞我請喬羽來寫。”

喬羽接手《上甘嶺》插曲任務后,立即投入了創作。然而,當他提起筆來,卻又有些犯難了。這部影片是描寫戰斗的,按常理歌詞也應按這個調子寫得雄壯些。但他又覺得這樣顯得缺少什么似的。多年以后,他在談到這首歌創作時說:“當時我覺得上甘嶺影片的歌詞若要按戰斗的調子寫,感到有點‘靠’,就像舞臺演出,紅色背景、演員著紅裝一樣,顏色太靠,沒有反差、對比,效果也出不來。”

“怎么辦?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喬羽苦苦地思索著,一個稿子出來了,但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來來去去,轉眼十來天過去了,卻依然沒有寫出中意的歌詞來。正當他為此感到苦惱時,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從記憶中長江兩岸美麗的江南風光中找到了如釋重負的創作靈感。數十年后,他在回憶當時情景時說:“在感到自已創作思維幾乎枯竭時,我忽然想起了為創作《紅孩子》的電影劇本去中央蘇區渡江時的情景。我是喝黃河水長大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長江,那是多么大的場面啊!長江很闊,我們乘的渡輪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對岸。長江水很清、江上有許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泥糊涂場’般黃河完全是兩樣的。過了長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到處都是碧綠的水稻田,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長的是什么樣子的。當時有三種感覺是我以前從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顏色:北方的色調是黃的,往南逐漸變綠,長江兩岸的綠真是美極了。我自小讀過不知多少描寫江南的詩文,但從未想到江南的綠會這么可人。

第二是聽覺:就像在不同的城市、鄉村,生活產生的聲音會不同,我發現長江兩岸的天籟(自然的聲音)也很不一樣,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第三是味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味道,北方是北方的味兒,南方是南方的味兒,南方空氣里的那種特別的味道真是太強烈了。那時我年輕,才20多歲,對這一切都感到特別的新鮮。那種新鮮感直到現在只要一想起來就會蕩漾在我的心里。當時我就想:何不把我的這種感覺寫出來呢?別人聽了想必一定也會感到很新鮮的。”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創作就是這么神奇,感覺一找到,歌詞就順著喬羽的筆端盡情地流淌在了一張張稿紙上。其后又經過十多天的反復吟詠推敲,他終于完成了《我的祖國》三段歌詞的創作。第一段歌詞帶有沉思的意境,表現志愿軍戰士對祖國和故鄉的懷念。第二段表現戰士們建設故鄉的美回憶,充滿了幸福感。第三段詞將戰士們從回憶拉回到現實。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軍戰士熱愛祖國和保衛和平的意愿十分強烈地表達了出來。整個歌詞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最真摯深沉的情感表達了中華兒女歌頌自己“美麗、英雄、強大”祖國的真實心聲。后來在談及《我的祖國》創作體驗時,喬羽感慨地說:“文學藝術創作不應該完全被時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調子寫這首歌曲,是為了表現在面對強敵、很嚴酷的戰爭面前,我們戰士的鎮定、樂觀、從容,有廣闊的胸襟。我想告訴人們:他們是在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下戰斗的,他們能贏得這場戰爭不是僅憑血氣之勇。”

“這首歌詞距上甘嶺的氣氛有些遠,從表面上看也沒有太強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嗎?”盡管喬羽很滿意自己寫的這首歌,但由于是應命之作,他心里總有些不踏實。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稿子交給了前來催稿的沙蒙。沙蒙拿著稿子竟然一聲不吭地足足看了半個小時,突然一拍大腿,大聲叫道:“行了,就它了!”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大家看了你寫的歌詞都認為寫得很好,就是覺得‘一條大河波浪寬’這句寫得有點小氣。為什么不寫成‘萬里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里波浪寬’,這不就更有氣勢嗎?”

喬羽思考片刻說:“用‘萬里長江’、‘長江萬里’也可以,氣勢也大。但長江雖長,在全國的范圍內還算少數。沒有見過長江的人也有很多。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了親切感。而且從對祖國的體會來說,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門口總會有一條河,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托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一想起家,就會想起這條河。我想還是用一條大河更好些……”

對于一首歌來說,歌詞寫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當劉熾看到《我的祖國》歌詞時,便一下子被歌詞中所描繪的詩意境界所打動了。他決心盡自已最大努力把這首歌曲譜好。這首歌應當是屬于全中國人民的,它的曲調也應當是全中國人民所喜愛的。他要為這首歌譜上全國人民喜愛的曲子。于是,劉熾找來解放以來人民群眾最喜歡的十首歌曲,為了分析把握這十首歌曲的旋律,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唱著這十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整整一個星期,足不出戶。經過反復吟唱,他終于捕捉到了根據《小放牛》改寫的《盧溝問答》中的頭兩句旋律。他把這兩句略改動,作為新歌的引子。引子一打開,創作的靈感便接踵而至,很快,一首優美旋律的歌曲《我的祖國》便誕生了。這首歌采用F大調,4/4拍,它由主部和副歌兩部分組成,前奏和過門用的是副歌后兩句的曲調。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詞,主部先由女聲合唱,反復時由女聲領唱,曲調極其優美、婉轉、親切感人,前三個樂句拉得較寬,最后一個樂句把兩句歌詞連在一起,顯得緊湊,推出一個小小的高潮,全曲主歌意境深沉,由合唱隊伴唱副歌、曲調宏偉,壯麗,但又不失輕快感。歌曲完成后,沙蒙又找來郭蘭英演唱錄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聞訊馬上拿去作為非電影插曲播了出去,并立即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至電影《上甘嶺》還未播映,人們就會哼唱了。1956年電影《上甘嶺》播映后,這首歌更是乘著電影的翅膀響遍了全國城鄉,成為各類文藝演出的必唱曲目。

影片《上甘嶺》反映了發生60年前的那場在中、美、朝三國之間進行的牽動了“兩大陣營”,波及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

迄今為止,對當年發生的這場戰爭,參戰各方對戰爭的起因、性質、結局和解釋仍然大相徑庭。但這些分歧似乎并不影響參戰各方對各自在戰爭中的“英雄”的熱情謳歌。

影片《上甘嶺》在當時,在謳歌“正義戰爭”的影片中具有史詩的品格。

影片《上甘嶺》的創作者對這次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他們并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通過志愿軍某部八連這樣一個連隊從接收陣地,由防御戰轉入坑道和最后發起反攻,收復主峰的24天戰斗經歷,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熱情謳歌了志愿軍戰士為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

影片《上甘嶺》除了藝術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聲畫結合、場面調度、結構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亦頗具特色。影片《上甘嶺》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人們對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

電影《上甘嶺》取材于真實的上甘嶺戰役。一場戰役對一場戰爭的全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上甘嶺戰役無論就其殘酷性還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可以說是不多見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后,當即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承擔了這一光榮的任務,并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林杉、曹欣、沙蒙、肖予負責劇本的寫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創作了多部革命題材的作品,編劇經驗較為豐富,他也因此成為影片《上甘嶺》的執筆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弋阳县| 白银市| 沁水县| 云梦县| 盐边县| 通渭县| 开远市| 额敏县| 澳门| 饶平县| 抚松县| 临高县| 延寿县| 濮阳县| 扶沟县| 宿松县| 衢州市| 德兴市| 南澳县| 龙川县| 通城县| 沙坪坝区| 菏泽市| 潢川县| 武宁县| 辽阳市| 灵台县| 雅江县| 修文县| 平阳县| 浦城县| 息烽县| 杨浦区| 景宁| 乌兰县| 徐闻县| 辽宁省| 松滋市| 通州区|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