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達利和他的情人
- 春風沉醉的夜晚:經典情愛電影大紀錄
- 央北 第二影子
- 2486字
- 2013-12-12 23:44:29
劇情簡介:
1922年,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傳統美學價值遭遇爵士樂、佛洛伊德心理學、前衛藝術等新文化浪潮肆無忌憚的狂烈挑戰,搖搖欲墜。年僅18歲,才氣縱橫的薩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來到馬德里大學,立志要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藝術家。他既害羞又狂野不羈的獨特氣質很快吸引了學校里另外兩位才子的目光——佛多里柯賈西亞·洛爾迦(FedericoGarcia Lorca)以及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很快,達利、洛爾迦、布紐爾這三個耀眼而富有爭議的密友、知己、年輕藝術家便成為全馬德里最能掀起潮流的知名人物。然而,達利發現,他已逐漸愛上洛爾迦,完全無法自拔,而另一位美麗的女作家瑪德蓮娜也著迷于洛爾迦的魅力。
洛爾迦和達利一起去海邊旅行,兩人在海水里瘋狂地相擁接吻,首次意識到彼此之間從惺惺相惜的友誼跨越到超越世俗藩籬之愛。雖然原本在信仰戒律與肉體欲望兩相折磨中的詩人洛爾迦在此時已經決定不顧一切和達利在一起,可是達利對正常的男女之愛無法割舍而不能做出最終的決定。
達利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使自己的天才畫作揚名天下而決定離開洛爾迦和西班牙,選擇和布紐爾一起前往巴黎。而當洛爾迦得知達利前往巴黎并和布紐爾合作一部超現實主義電影,還和一位有夫之婦卡拉有染時,脆弱的他幾近絕望。但在一直愛著自己的瑪德蓮娜的鼓勵下,洛爾迦很快振作了起來,繼續游歷并進行自己詩歌戲劇的藝術創作。很快西班牙內戰爆發,在法西斯主義的肆虐下洛爾迦奮不顧身地站出來領導當時西班牙的知識分子為自由而戰。而此時的達利,卻在卡拉的掌控下漸漸沉迷于金錢與聲名的誘惑,不問世事。后來在戰火中洛爾迦和達利再次相見了,達利表達了想和洛爾迦完成兩人從學生時代便一直想合作舞臺劇的希望,但是洛爾迦知道此時他和達利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面對達利表示想和洛爾迦繼續在一起的愿望,在民族責任感驅使下洛爾迦忍痛拒絕,轉身離開。看著洛爾迦有些猶豫不舍卻依然決絕的背影,達利不甘心地喊著,回到房間卻掩面而泣,暗自神傷。
從那之后兩人就徹底分道揚鑣。一直到洛爾迦為了民族國家付出生命,兩人都再也沒有相見。
只是洛爾迦倒在蘆花叢中的生命最后剎那,嘴唇喃喃著是想呼喊誰的名字?而達利在得知洛爾迦死訊之后那瘋狂地涂滿了畫布和全身的黑色,又充斥著怎樣熾熱的絕望?
畫外之音
1898年,洛爾迦(Federiceo Garcia Lorca)出生于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的優渥之家,自幼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無憂生活,全身心投入藝術愛好。雖然成績欠佳,卻彈得一手好鋼琴,大學時更對文學情有獨鐘,開始創作出版詩歌和散文。
1919年,他離開家鄉,來到首都馬德里,住進了有“西班牙牛津劍橋”之稱的Residencia
deEstudiantes寄宿學院。此地是當時西班牙藝術精英的集聚地,洛爾迦由此結交了大量同好。其中有個既酷愛體育和爵士樂又憤世嫉俗的家伙和洛爾迦特別合得來,兩人遂成好友。此人就是日后的大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洛爾迦在Residencia住到1921年時,終于等來了另一位主角——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li)。達利自幼性格古怪,當17歲的達利長發奇裝,咬著沒點燃的煙斗搬進寄宿學院時,依舊不改吸引人眼球的本色。
一個沉靜詩意,一個張揚放蕩,個性相悖卻無阻兩個天才的相互欽許。兩人漸漸形影不離,一同尋歡作樂,流連酒吧夜店。一次,達利賣出了一幅畫作,于是兩人回學院時叫了兩輛出租車,一輛兩人并坐,另一輛空車跟隨。據說此舉被馬德里富家子弟紛紛效仿,盛行一時。那是怎樣的輕狂歲月啊!
1925年,兩人結伴回到達利位于地中海邊的家,洛爾迦的個人魅力和詩歌才華同樣征服了達利的父親和妹妹。電影中二人浪漫關系的鋪陳即是集中于此段落。即便兩人不在一起時,也是書信頻繁,深情蜜意。洛爾迦寫過《致薩爾瓦多·達利的頌歌》。達利同樣對洛爾迦不吝贊美,為他畫像,寫文贊頌洛爾迦為圣·塞巴斯蒂安,稱他“全部的存在都體現出驚人的詩的現象”。
然而劇烈燃燒過后,兩人關系似乎真的化作塵埃。洛爾迦為西班牙國事所苦,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用詩歌和戲劇反抗獨裁政權;達利則遠走巴黎,一心熱衷名利,認定政治如同吞噬詩歌的癌癥,稱超現實主義是逃避的另一層意思。達利曾給洛爾迦寫去長信,批評他的《吉普賽謠曲集》——“你比那類安分守法者的圖解式陳詞濫調強不了多少”。兩人理想與藝術的分歧日益分明。
二人關系中,還有布紐爾穿插其間。布紐爾似乎一直熱衷于拆散二人。1929年,布紐爾與達利合作了超現實主義電影開山之作《一條安達魯狗》。何為安達魯?反正洛爾迦正是安達盧西亞人,因此電影中洛爾迦對“他們拍這電影是什么意思”的質問,可不完全是編導的空穴來風。據說在巴黎時,布紐爾常常在達利面前大罵洛爾迦。不過達利與布紐爾的新聯盟也不長命,合作到第二部《黃金時代》時,兩人就分道揚鑣了。
1935年,兩人時隔七年再次見面。此時的洛爾迦已是西班牙聲名顯赫的詩人和戲劇家,達利則是成功的超現實派先鋒,兩人似有計劃合作,未果,關系又重跌落谷底。
1936年西班牙內戰瀕臨爆發之際,洛爾迦執意回到家鄉,不久即被支持佛朗哥的軍隊逮捕。8月18日,洛爾迦被槍殺,終年38歲。墳塋猶在,尸骨無存。
蔣勛在他的書中稱戀愛為精神性的戀愛與動物性的戀愛,動物性的戀愛如同所有動物一般是一種生理的分泌物,而精神性的戀愛可能是因為一首歌、一首詩而產生。我想達利與洛爾迦是屬于精神性的戀愛,彼此因為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而在一起。
而洛爾迦是gay,是屬于想要把精神性的戀愛與生理性的戀愛聯系起來的人,他熱情似火而達利卻無動于衷。這樣的感情,一個舍不得放卻不能完全接受,一個舍棄所有而魯莽沖撞,哪里是曖昧二字可以形容。
曖昧,不過是舍不得又得不到。
洛爾迦與達利曾是推心置腹的密友,似乎毫無爭議;但究竟是友誼還是愛情,為何日漸疏遠,則眾說紛紜。
感情最好結果是一起終老,而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分道揚鑣,可最后的最后我們都將以死亡告別這個世界,死亡是孤獨的,那么留給你的是愛過。愛過那么久,愛過那么短,死亡太久,我們只好也只能記得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