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戰斗的來龍去脈

1981年春,一份偵察報告向以色列軍方揭示了一個危險的新動向:敘利亞開始在黎巴嫩南部貝卡谷地的非軍事區里部署“薩姆”地空導彈連。

貝卡谷地位于貝魯特以東30千米,是黎巴嫩南部內、外黎巴嫩山之間的一個狹長的谷地,南北長約120千米,平均寬度不到20千米,其最南端離黎以邊境只有幾十千米。現在,這里出現了敘利亞人的防空導彈!

蘇制薩姆-2防空導彈系統中的“扇歌”對空搜索雷達。在它的指引下,薩姆-2導彈可以擊中48千米外的目標。

蘇制薩姆-6防空導彈系統。圖中近處為搜索/火控雷達車,遠處為三聯裝導彈運載/發射車。這張照片揭示了薩姆-6導彈系統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性能:機動性。由于實現了車載,這種防空導彈不必過于依賴固定陣地,而能夠靈活的轉移發射位置并有效掩護快速機動的裝甲機械化部隊。

憑借薩姆導彈25到50千米的射程,敘利亞人的觸角足以覆蓋幾乎整個黎巴嫩南部,而這正是以色列空軍襲擊巴解武裝時的必經之地。再回想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阿拉伯國家防空導彈面前的一籌莫展,無怪乎以色列軍方要坐立不安了。

但敘利亞人并沒有就此止步。隨后一年間,敘軍在貝卡谷地和旁邊的扎巴達尼山脈地區建立了一套嚴密而完整的防空體系,其核心是一系列覆蓋遠、中、近程,高、中、低空的薩姆導彈系統。這些導彈部隊每個連都有3到4臺“炮盤”火控雷達,還有不少23、37、57毫米口徑的高射炮拱衛在陣地周圍。其導彈的部署密度之高,防空體系之完善舉世無雙,就連蘇聯自己也難以望其項背。

在這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防空導彈是怎樣作戰的。

單獨一枚導彈不可能完成任何戰斗任務,它必須得到相關的一系列信息、控制和后勤支持才能實現對目標的攻擊。防空導彈系統包括這樣一些子系統:搜索雷達、火控系統、導彈和發射架,還有后勤支援,全套設備在一起組成一個導彈作戰單位,在敘利亞,這個單位被叫做導彈連。

戰斗打響前,導彈連的搜索雷達不停的旋轉,對整個作戰空域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可疑目標,系統就會通過自動或者人工方式向目標發出識別詢問并開始跟蹤目標的航跡。一旦確認為敵機,系統就會自動把目標的各種參數(包括方位、速度、高度等)迅速傳遞給火控雷達。為了執行這樣的任務,搜索雷達系統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探測距離遠,搜索速度快,配備有能夠自動解算目標運動諸元的電子計算機;但這類雷達對目標方位的探測準確度要遜于火控雷達,只能探測出目標的大致方位。

薩姆-6防空導彈的前輩:蘇制薩姆-3中近距防空導彈。其戰術使命和薩姆-6相同,作戰范圍也大致相當,但抗干擾性能不如薩姆-6。這種導彈也參加了貝卡谷地的戰斗。

一旦確認目標,火控系統就可以啟動了。火控雷達的搜索范圍比較小,但它可以憑借著搜索雷達的指引盡可能迅速捕捉到目標,繼而開始對目標的精確跟蹤。憑借這一類雷達系統良好的探測精度和比搜索雷達更加優越的計算機系統,它可以迅速測定出目標的運動諸元,并準確預測出目標未來的飛行軌跡。計算機系統將這些數據和導彈自身飛行的數據結合起來,算出導彈發射的時機、方向、仰角等數據,并據此在適當的時機將導彈射入藍天。

導彈升空后,就可以按照預定的航跡直撲來襲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火控雷達還在不斷捕捉目標飛行狀態的變化,隨時將這些數據傳遞給飛行中的導彈,并不斷對導彈的瞄準點進行修正,直到命中目標為止。

出于在中東地區和美國爭奪勢力范圍的目的,蘇聯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后用大批蘇制武器裝備重新武裝了在戰爭中慘敗的埃及和敘利亞兩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頭三年里,一架架蘇聯運輸機把各種新型武器裝備源源不斷地運到埃、敘兩國,這其中就包括了現在出現在貝卡谷地里的幾種蘇制“薩姆”防空導彈。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后,埃及與以色列和西方的關系開始逐步正常化,敘利亞就成了在中東地區蘇聯的最大伙伴,蘇聯制造的各種武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敘利亞境內。

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裝備的薩姆-6防空導彈出盡了風頭。盡管以色列人使用了電子干擾手段,但薩姆-6導彈仍舊大顯神威。戰爭的最初三天,以色列空軍出動了1220架次飛機執行任務,被擊落了50架飛機,戰損率高達4% !對于曾經稱霸中東的以色列空軍來說,這絕對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也是無法承受的,幾乎可以和當年美國戰略空軍空襲德國時的損失相提并論。面對這種情況,以色列迅速和美國聯手試圖破解這種防空導彈,恢復以空軍的活力,但是,他們采用了各種手段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阿拉伯聯軍的薩姆-6依舊嚴密的保護著他們在地面上的大軍。不得已,美國人只好向以色列緊急空運了5萬箱干擾箔條,以盡量減少以色列空軍的損失。直到戰爭結束,以空軍仍然在努力尋求克服薩姆導彈的良方,但結果卻只能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損失。在為期18天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共損失了109架飛機。雖然薩姆-6只擊落了其中的35架,但薩姆導彈的存在卻使以軍飛機不得不進行低空飛行穿越阿拉伯聯軍的陣地,從而落入了雷達指揮的ZSU-23-4自行高射炮和單兵發射的薩姆-7防空導彈的火力圈。薩姆-6導彈不愧為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的英雄。這一次,敘利亞人準備讓自己的薩姆導彈部隊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重現輝煌。

薩姆-6導彈身材壯碩的兄長:蘇制薩姆-4遠程防空導彈,最大射程為74千米。由于同樣實現了車載化,這種導彈在蘇軍中通常和薩姆-6混合編組,但在中東,這種導彈卻很少見。

正在吊裝的薩姆-6導彈。雖然防空導彈威力很大,但重新裝彈時間較長的缺陷卻限制了它在作戰使用中的靈活性。這就對導彈部隊指揮官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什么時機發射?要保留多少待發彈?什么時候應該全體射擊?這都需要準確的判斷。

紅場閱兵式中的薩姆-6防空導彈。薩姆-6在中東的失利也同樣讓蘇聯人大為震驚。

敘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主要包括蘇聯制造的SA-2、SA-3和SA-6導彈。

S A-2(薩姆-2)導彈是原蘇聯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一種高空防空導彈,它安裝了一個重達118千克的破片殺傷戰斗部。最大射程48千米,最大射高接近1.8萬米,最大速度達到4馬赫。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指導。這種導彈的發射方式為固定陣地發射,主要用于要地防空,所以,在這次戰斗中,它并不是敘軍的主力。

SA-3(薩姆-3)是蘇聯第二代全天候近程中低空地-空導彈。導彈的最大射程21千米,射高80米-15千米。該彈于50年代初開始研制,1961年裝備部隊,主要用于固定陣地要地防空。一個SA-3導彈連包括1個指揮所(包括一部制導雷達,采用機電掃描,可同時跟蹤6架飛機)和4部雙/四聯裝發射架(73年起由雙聯裝發射架改造)。技術連保障3-4個導彈連執行戰斗任務。SA-3通常與SA-2配合使用,采取交叉部署以組成交叉火力,對付大批次高、中、低空目標。

敘軍在此次和前次戰爭中的主力防空導彈是蘇制SA-6(薩姆-6)防空導彈。這是一種機動式全天候中近程、中低空導彈。整個武器系統由一部三聯裝導彈發射車和一部制導雷達車組成,其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合二為一。該彈于50年代末開始研制,6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導彈采用固-沖組合發動機,推力大。彈徑340毫米,發射重604千克。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和紅外制導的復合制導方式,制導雷達采用多波段多頻率工作,抗干擾能力強。導彈在最后幾百米的航程中可以自行制導。彈頭上的紅外探測儀可以追蹤飛機發動機灼熱的尾流,并指揮彈體飛向目標。接近到離目標一定距離后,引信就可以引爆戰斗部,飛射出去的彈片就會將敵機擊落。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薩姆-6戰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導彈飛行性能卓越,敵機無處可逃,而是因為這種導彈具有比其前輩更強大的抗干擾能力,使以色列空軍施放的電子干擾失去了作用。現在,經過一系列改進,老式的SA-2、SA-3也擁有了同樣的抗干擾能力。

不過,由于上一回是初次參戰,對手對這種導彈完全不了解,故而難以找到合適的對抗手段,才讓SA-6發揮了威力,但這次不同了。

在貝卡谷地的戰斗中,敘軍還將利用SA-6導彈車載發射,機動性強的優勢,頻繁變換發射陣地的位置,以試圖避免以軍的打擊。

蘇制薩姆-2防空導彈。這種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化防空導彈之一,在20世紀50-60年代的防空作戰中戰果累累。當時西方的各種轟炸機、戰斗機、間諜飛機都曾在這種導彈面前折戟。但在20世紀80年代的信息化戰爭中,卻難免有廉頗老矣之哀。

根據前幾次戰爭的經驗教訓,這些防空導彈被敘利亞軍隊視為其防空體系的核心力量。這么做并非沒有道理。前幾次中東戰爭的經驗表明:以色列空軍在空戰中擁有很高的交換比,以方自稱高達1:40(這個數字明顯含有水分,但平心而論,以色列空軍在與阿拉伯國家空軍的戰斗中的確占有非常大的優勢),但在面對薩姆導彈時,損失比降到了1:2!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讓自己那些價格昂貴的戰斗機去冒險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敘軍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后把軍隊預算的近75%都用于擴大自己的防空導彈部隊。到1982年,敘利亞軍隊中防空導彈的數量比1973年時增加了2倍!除了資金上的傾斜,敘軍在人員的配備上也明顯側重于薩姆導彈部隊。同樣到1982年,敘軍的防空導彈兵達到了8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優秀士兵。也許旁人對這些數字還沒有概念,那么,只要注意到一個事實就可以了解這8萬人的分量了:為了保證薩姆導彈部隊的人員供應,敘利亞陸軍有1000輛坦克沒有配備乘員!經過這些努力,敘利亞低空導彈部隊的力量大大增強,其兵力火力密度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裝備的薩姆-2導彈。從圖中近處的發射架可以看出,這枚導彈正在準備裝填時被士兵遺棄。可以想象,當時對手的攻擊部隊突然出現在了措手不及的導彈兵們面前,固定陣地發射的壞處頓時顯露無遺。

蘇制薩姆-4機動遠程防空導彈。這種導彈和薩姆-6并肩作戰,成為20世紀60年代華約裝甲洪流十分重要的空中保護傘。

蘇制薩姆-4遠程防空導彈側視圖。

除了防空導彈部隊,部署在敘利亞境內幾個空軍基地上的大批戰斗機也可以在必要時迅速趕來參加黎巴嫩南部的對空作戰。

敘利亞空軍的戰斗原則和方式是在蘇聯人的幫助或者說是教導下建立起來的,明顯體現著蘇聯軍隊那種面向全面戰爭的風格。在這種作戰體系中,地面的雷達和指揮設施在對空作戰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地面指揮官借助雷達設備掌控戰場態勢,并據此指揮己方的戰斗機把握戰機,占領有利的位置,不僅如此,戰斗機接敵航線的選擇也常常由地面指揮官代勞。實際上,空戰的主角不是空中的飛行員,而是地面的指揮官,如果能夠完全實現這種預想,飛行員的作用將會僅僅局限在駕駛飛機、武器的瞄準和射擊上,空戰的勝負,將主要由地面人員的戰術頭腦和智慧來決定。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對飛行員的素質要求不高,他們只需要能夠熟練駕駛手中的飛機就可以了,這樣,飛行員的培養和訓練就可以得到大大縮短。在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飛行員損失嚴重的情況下,這樣的優點無疑會是決定性的。但凡事有得必有失,這種思路難免會降低飛行員在空軍體系中的地位,并妨礙飛行員素質的提高,一旦和地面的聯絡發生問題,后果會相當嚴重。而且,這種做法對地面指揮人員過分依賴,這少數人的失誤將會導致戰場態勢的全面惡化。

蘇制57mm口徑高射炮。高射炮也是蘇聯龐大而完善的防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貝卡谷地之戰中,這種中口徑高炮主要扮演了薩姆導彈“貼身護衛”的角色。

1982年初,敘利亞空軍的主要裝備是約90架蘇制米格-23型戰斗機,其中有30架是適用于對地攻擊的米格-23BN型。此外,敘空軍中還有不少曾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大顯威風的米格-21。

看來,敘利亞人的這一行動不只是一個表態,而是清楚的顯示出他們控制這塊土地的欲望。

但以色列人也不是好惹的。

蘇制ZSU-23-4型23mm四聯裝自行高射炮。該炮同樣可以伴隨快速運動的機械化部隊。這種自行高射炮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中取得了重大的戰果——以色列飛機在薩姆導彈的威脅下不得不低空飛行,于是成為了這種高射炮的最佳射擊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饶河县| 疏附县| 东乡县| 兴宁市| 漳州市| 兰考县| 武安市| 甘德县| 虹口区| 华阴市| 沁水县| 白河县| 巴彦县| 玉山县| 高唐县| 翁源县| 宣恩县| 七台河市| 青龙| 内江市| 财经| 柞水县| 金沙县| 铁岭县| 普宁市| 东乌| 静宁县| 定兴县| 宝坻区| 镇远县| 平阳县| 宜黄县| 五峰| 阿城市| 顺昌县| 灵宝市| 织金县| 越西县| 洪江市| 盐津县|